袁静
摘 要:在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背景下,发展性资助是对现有保障性资助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是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的资助模式。本文从研究生发展性资助的内涵、理论基础、构建思路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有助于促进研究生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的创新,为研究生资助政策的完善和资助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发展性资助;全面发展;能力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5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026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以培养创新型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为战略目标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据数据显示,2015年在学研究生已达到230万人,比2010年增长约20%;2014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66.9万人,比2010年增长32%。由此,国家财政经费已不足以支付所有研究生的教育费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更加突出。2014年全面收费制度的实施对研究生资助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资助”和“育人”双重功能的有效发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研究生发展性资助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一、 研究生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发展性资助作为一种新兴的资助理念和资助模式,主要是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过程支持、项目制为运作方式,在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基础上,与学生的精神资助、能力资助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1]。
研究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校学生群体的共性,但是由于研究生生源结构多元化、思想结构差异化等各方面的不同,研究生群体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性。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经济独立能力和思想独立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的参与意识,有着自我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他们的学术性和研究性层次较高,发展模式具有个性化。因此,相对于经济保障性资助需求而言,研究生群体的发展性资助需求更大。
从宏观层面上讲,研究生发展性资助就是要求高校实现从重视经济保障资助到更加突出学生教育、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发展性资助的转变。从微观层面上讲,发展性资助就是要实现经济资助、精神资助、学业资助、就业资助的全面协调发展,要求从国家层面到高校,从政策制定到具体实施等各个方面确保学生可持续发展,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学生成人成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帮助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等方面开展工作和活动。
二、 研究生发展性资助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也包括人的才能、个性和道德品质、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他指出,人的发展可以通过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来衡量。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个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但并不排除个人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发展,也并不否定人的个性差异。自由发展强调人的发展的自主性,是指人自觉自愿的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是从程度上谈人的发展,即人总是向着更高的程度发展自己的才能[3]。研究生发展性资助作为一种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资助模式,能够满足学生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需求,有利于研究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全面、自由和充分的发展。
(二)ERG理论
ERG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克雷顿·阿尔德弗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主要分为三种: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需要(growth)。其中,生存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生理和物质上的需要。关系需要是指与他人进行交往和联系的需要。成长需要指人们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能力上有所提高,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阿尔德弗认为,人们所有的需要并不是天生所有的,有些需要是经过后天学习和培养得到的,尤其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需要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资助项目,注意到学生各种需要的并存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各种层次的需要,以发挥资助最大的激励效果。研究生发展性资助体现的是一种“过程支持”的资助模式,它通过不同项目类别的设计与实施激励学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帮助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实现[3]。
三、 高校研究生发展性资助的构建思路
研究生资助制度是保障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资助的核心价值理念是育人,而研究生发展性资助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是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统一。高校构建研究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的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更新资助理念,改革研究生的资助管理方式
建立研究生的发展性资助体系首先要转变有关研究生资助的思想观念,在工作方式上强调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提高研究生在资助工作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其次,资助形式上体现多样化,由给予型转变为强能型,要求在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基础和需求上,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及时纠正因认识、理解、行为和外在影响所引起的目标偏差,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由重经济资助转变为重能力资助,实现学生的自我改善、自我提高。最后,资助工作者要以政策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依据,转变和更新思想观念,要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融入到资助管理的实践工作中。
(二)创新资助方式,优化资助资源整合
在全面收费背景下,研究生资助既要重视保障性资助,又要推进发展性资助。经济保障性资助是“授人以鱼”,而发展性资助则是“授人以渔”。构建研究生发展性资助,应创新资助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经济资助模式。例如,研究生一年级较多注重学习,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活动、学习扶持活动等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二年级较多注重科研兴趣培养,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学术探索项目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三年级是注重就业能力、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阶段,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论坛、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资助有学术科研能力的学生参加学术科研会议及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研究生的科研资助工作,不仅要做好研究项目的资助,而且要做好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扶持性资助以及科研能力发展状况的奖励性资助。高校内部也应成立交叉学科奖助学生联合组织,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激发他们融合不同学科知识进行学术创新研究的能力。目前,研究生资助体系中的导师资助制体现了发展性资助的特点,但是还存在着导师积极性不高、由于不同学科发展不均衡产生的导师资助力度存在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对此,高校可以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一方面利用科研优势,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科技咨询与服务以及联合培养或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源设立奖助学金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另一方面,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较多就业创业的实践机会。
(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强化研究生资助的效果
经济资助的发放可建立社会、高校、学生三方为主体的信息反馈机制,形成三方主体的良性互动,有利于资助工作的完善。首先,建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一方面,高校应以各种方式向学生传递各种资助政策和信息,同时收集学生对相关资助信息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或者要求学生主动汇报自身情况,以了解部分资助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动态,形成双向互动的沟通格局。其次,构建学生与社会的信息反馈机制。学生要准确了解资助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要求;资助方也要加强与受资助学生的沟通以及对学生的考察和教育引导工作。最后,构建高校与学生家长、设奖企业、学校内各部门及政府之间的反馈机制,构建多元化资助机制。
研究生发展性资助作为一种资助的新视角,是对现有资助模式的突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研究生发展性资助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的指导思想,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研究生的全面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对研究生人才的需要,是研究生资助工作的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杜坤林. 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高校助学工作范式转换及其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12(05):85-88.
[2] 马彦周. 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2012.
[3] 刘世勇,王林清,马彦周. 学生激励的新视角:发展性资助[J]. 湖北社会科学,2011(11):178-181.
[4] 马彦周,高复阳. 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的必要性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11(11):180-182.
[5] 高艳丽,马彦周,高源. 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模式构建探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12(06):162-164.
[6] 李玉翠. 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模式的构建[J].教育理论研究,2013(2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