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张根 李金霞 曹琳
摘 要:高职自主招生的比例逐年扩大,该群体的英语教学问题亟待解决。尝试引入基于智能手机的英语移动学习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开展为期约15周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英语水平,特别是阅读、翻译及写作水平。
关键词:智能手机;英语移动学习;高职“单招生”;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3-0077-04
安徽高职自主招生(以下简称“单招生”)比例逐年扩大,2015年高职单招生计划新增4万人[1],相比2014年数量翻一番。相对于统招生,单招生英语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偏弱,课堂注意力难以保持。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急需调整,需要为单招生量身打造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卜爱会等对高职单招生英语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后,提议根据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设计任务,进行任务型教学,并在教学中融入经典英文电影、影视插曲、内容导向插图、多媒体课件等。[2]张蔷指出,单招生英语教学需要打造兴趣课堂,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3]然而,诸多研究中鲜有提及利用手机为载体进行移动学习。鉴于单招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充斥玩手机的“低头族”的现状,笔者顺势在单招生英语教学中引入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并开展教学实验,进行实证研究。
一、移动学习理论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已进入大众的视野,得到广泛的实践,也受到学者的关注。目前,学界对移动学习的定义尚不统一,王佑镁等认为,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出发,有以下三种:(1)将移动学习理解成远程学习的一种形式;(2)看成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3)从认知学习的维度看,移动学习的移动性和情境性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技术与学习方式。[4]笔者采取的是第三种,参照黄荣怀教授等人的定义,“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非固定和非预先设定的位置下发生的学习,或有效利用移动技术所发生的学习。”[5]移动学习具有“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style”的特点。[6]关于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Keskin和Metcalf从理论的视角,详细列举了与移动学习相关的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情境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学习理论,并阐述了每种学习理论所关注的移动学习实施要点及其主要依赖的移动技术。[7]对于移动学习应用研究的展望,王佑镁认为,研究者需整合现有的移动技术工具和内容,将其无缝地应用于移动学习实践,设计更为完善的移动学习活动和策略,并对移动学习实践进行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逐步形成完整而可靠的评价体系,也将有效促进移动学习的发展。[8]
二、教学实施与评估
基于智能手机的高职单招生英语移动学习是以移动互联网网站或APP为载体,不限时间和地点的碎片化微型化学习,随时随地均可进行,完成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并提交学习成果,分为课上提高和课下提高(如表1)。课上教学主要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即课前师生单独实践移动学习,完成既定任务,课上师生共同分享移动学习的成果。课下学习成果的分享,主要基于社交应用WeChat(海外版微信),全班同学互加好友。此外,朋友圈里面还配有若干名外教,每名外教每天至少需要发两条文字说说,学生继而进行点赞和评论,评论和回复的数量作为移动学习的重要考核指标。在教学内容方面力求契合教材的单元主题,具体来说,每堂课分为常规型移动学习任务和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特色移动学习任务。常规型任务主要是每堂课的前5分钟学生做的PPT展示与口头汇报,其内容主要来自英文网站Yahoo Answers和IMDB,需要学生对原语料加以增删和整合。Yahoo Answers是类似于国内的百度知道,IMDB类似于豆瓣网等影评网站(观影后使用)。选择这两个网站内容作为素材的原因有三:(1)语言地道,均是美国本土网站;(2)语言偏口语化,通俗易懂,词汇语法相对简单,符合单招生的语言水平;(3)内容丰富、趣味性强,两网站是业界翘楚,规模和影响力巨大,海量信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需要。特色型移动学习任务与单元主题相关,如高教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教材综合教程1(第二版)的Unit 3 Road Signs and Commuting,特色任务设有实操美国流行的拼车APP(Sidecar),以及让学生登陆美国加州某驾校官网,当堂进行驾照理论课在线测试,并公布成绩。两人一组协作完成,一人手机查生词,另一人手机阅读题目。
移动教学评估包括学业评估和教学效果评估两个部分:(1)学业评估,结合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其中课堂表现占总评成绩的40%,课后拓展占20%和期末考试占40%;(2)教学效果评估,定期找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移动教学的态度、需求和反馈,并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实证研究
为了论证基于智能手机的高职“单招生”英语移动学习的效果,项目组于2015年在安徽某高职院校开展了为期约15周的教学实验。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通过教学实验,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模式是否对高职单招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产生影响?(2)是否对其英语水平产生影响?
(二)受试者
本项研究的受试者为104名安徽某高职院校2015级的两个单招班,其中实验班54人,控制班50人,生源均来自省内普通高中,母语均为汉语,且两个班的人数、人均年龄与性别比例都相当。前测显示(见表2),两班在英语学习态度(t=-1.15,p=0.254)、学习愿望(t=-1.16,p=0.249)和动机强度(t=-1.04,p=0.301)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水平相当(t=-1.16,p=0.099)。同时,表3显示,两班英语水平的差异也不具统计学意义(听力:t=-0.64,p=0.524;语法:t=-0.29,p=0.770;阅读:t=-0.69,p=0.490;翻译:t=-0.31,p=0.759;写作:t=-0.50,p=0.619;总计:t=-0.60,p=0.458)。综上,实验前两个班基本同质,满足实验的先决条件。
(三)研究工具
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实验前后均填写了同一份英语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表,该表改编自Gardener等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8],涉及英语学习态度、学习愿望和动机强度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包括10道封闭式题目,采用Likert五级记分制。实验前的试测显示,该量表的内部信度为0.713>0.7,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此外,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实验前后均参加了英语水平测试,试卷均来源于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的真题试卷,受试者在测试前均做过。试卷包括听力、语法、阅读、翻译和写作五大部分;后两部分为主观题,均由两名老师独立阅卷,最后取两者的平均分。
为了验证两个班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水平的差异,本研究使用SPSS 18.0,对两个班在实验前后的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四、结果与讨论
(一)动机水平
实验后的动机水平测试显示(见表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态度(t=7.51,p=0.000)、学习愿望(t=11.98,p=0.000)和动机强度(t=13.68,p=0.00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总体动机水平(t=18.00,p=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传统课堂里,教师主要进行课本知识点的讲解和篇章分析,以及课堂提问,单招生由于基础过于薄弱没有自信去面对,常常感到焦虑,甚至焦躁,而手机移动学习,特别是手机操作是他们的强项,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参与的自信心,降低了其焦虑水平,有助于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因素,从而改善学习动机。
相对于传统教材,移动学习更具趣味性,而且选用的手机APP都是服务于日常生活,承载的都是关于日用场合的实用信息,符合学生的学习期待,如查询出国旅游攻略,让学生试用“Tripadvisor City Guides”的英文APP。通过手机应用查询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不仅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英语的实用性,更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成就感。访谈中,学生表示更乐于通过手机接受信息和资讯,因为APP界面美观、操作方便,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之,移动学习的知识性、真实性、实用性、趣味性、易于操作性、便利性等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动机。
(二)语言水平
英语水平的后测显示(见表5),两个班级的阅读(t=5.61,p=0.000)、翻译(t=7.08,p=0.788)及写作水平(t=7.73,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阅读、翻译及写作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个班级的听力(t=0.27,p=0.000)和语法水平(t=0.39,p=0.699)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对提高学生阅读、翻译和写作水平具有显著作用,而对听力与语法无显著效果。
教材的系统性虽然不容置疑,但是毕竟更新慢,而且内容很难达到APP语料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单招生比较叛逆,甚至本能地排斥教材知识点和传统教学。基于词汇、句法、篇章的讲解和翻译的教学法,最后极容易落入“教师独角戏”的窠臼,因而教学效果难以实现。移动学习的内容鲜活真实且实时更新,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基于问题和任务的学习方式,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符合单招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移动学习内容虽然来自网络虚拟空间,但 “线上”完全服务于“线下”真切的生活场景和真实的语境,有助于学生深度习得词汇。学生为了解决生活中具体的问题,会勤查字典,提高词汇量。导致学生阅读、翻译及写作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是词汇(词块)量太小和语言输入不足,移动学习恰巧弥补了这个短板。此外,B级翻译和写作,甚至阅读测试的基本是应用文,跟学生平时使用的“生活型”APP不无关系。
听力和语法成绩,实验组表现并未显著优于对照组。原因可能是移动学习占据了过多的教学时间。课堂上围绕听力的教学任务比较少,为了腾出时间,甚至课本上的听力材料都是选择性地播放。听力作为日常交际的重要部分,今后教学中要引起重视,需设计专门的听力移动学习任务。在实验组里,本着节省时间和“鼓励学生忘记规则束缚,敢于脱口而出,增强言语流畅性”的原则,课本中的语法专题基本忽略,笔者反思后认为该做法过于极端。B级语法题目比较理论化,日常生活语言中较少涉及,指望学生从中习得的想法过于简单,这可能是语法成绩未有显著改善的缘故。
五、结论与启示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是在高职单招生英语教学面临困境时的一项积极探索和尝试,实证研究表明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英语的阅读、翻译及写作水平具有显著作用,而对于听力和语法水平无显著效果。由于尚在摸索阶段,笔者对于移动学习资源的整合、教学及学习活动设计、课堂管理等方面有诸多不足,可能影响移动学习效果的全面发挥,今后在以上方面需积累经验、深入研究。此外,基于实验结果,不能希冀移动学习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将两者有机结合才是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出路。
参考文献:
[1]钱晶.安徽省2015年高职自主招生计划新增4万人[EB/OL].
[2016-03-20].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5/02/10/006681666.shtml.
[2]卜爱会,曲静.高职单招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调查与教学改革分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8-10.
[3]张蔷.高职院校单招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思考[J].海外英语,2014(4):79-80.
[4]王佑镁,王娟,杨晓兰,等.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49-54.
[5]黄荣怀, Jyri Salomaa.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
[6]高蓉蓉,吕森林.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教育技术研究的新热点[J].现代教育技术,2006(6):13-15.
[7] Keskin, N.O.&Metcalf;, D. The Current Perspective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Mobile Learning[J].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1(2):202-208.
[8]Gardner, R., Tremblay, F., Masgoret, A. Towards of a Ful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7,81(3):344-362.
An Empirical Study of English Mobile Learning based on Smart Phones among the Vocational College Independently-recruited Students
CHENG Zhang-gen, LI Jin-xia, CAO Lin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