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祛瘀化痰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分析

2016-11-09 00:46
陕西中医 2016年10期
关键词:通阳心衰中药

王 琪 吴 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哈尔滨150040)



通阳祛瘀化痰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分析

王琪吴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哈尔滨150040)

目的:探究通阳祛瘀化痰法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心功能II、III级,心脏射血分数≤50%,无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导致的心衰患者,按照就诊顺序从大小编号后完全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通阳祛瘀化痰法治疗,观察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心脏射血分数方面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4%,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阳祛瘀化痰法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很好的疗效,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患者胸闷、气短等症状,且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心衰的引起原因是初始心肌损伤,比如如心肌病、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以及炎症等原因首先会导致心肌结构功能上的变化,进而心室的泵血能力减弱。心衰在临床上的表现为呼吸无力,困难,有些患者出现尿潴留的现象。慢性心衰可有左心衰、右心衰、及全心衰,临床症状多样化,主要以呼吸困难、体循环淤血、肺循环淤血、为表现,查体有肺部啰音、心脏长大、心脏杂音、或水肿、肝脏肿大等。心力衰竭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仍是该病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中医典籍中没有“心力衰竭”的称法,也没有将其作为独立系统的疾病进行论述,只有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喘咳、水肿等特征加有论述。从四大经典到各家学说,有温阳利水、通阳化痰祛瘀等各种方法治疗心衰症状的记载。现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的心衰病,症候复杂,辨证论治,可大抵分为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1],分别予以不同的方药治疗,对于改善临床症状,提高预后,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临床资料

全部100例均为我院就诊患者,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是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指导原则”制定的心力衰竭定性定量诊断标准和西医Framingham 的心衰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现将患者随机均分为 2 组,治疗组50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在43至73岁,平均年龄(58.9±2.3)岁; 心功能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 分级[2]: Ⅱ级24例,Ⅲ级26 例; 原发病为15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老年瓣膜病,3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对照组50例,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在45至72岁,平均年龄(59.3±3.9)岁; 心功能 NYHA 分级: Ⅱ级10例,Ⅲ级15例; 原发病为12例冠心病,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老年瓣膜病,4例风湿性心脏病,4 例扩张型心脏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 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叮嘱患者多休息、饮食方面需要低盐、尽量避免产生不良情绪、避免感冒等诱因,注意护理,预防感染、血栓、褥疮等因素,吸氧;用ACEI、ARB 、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及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治疗组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治以温通心阳,祛瘀化痰,行气活血,方中可加附子、桂枝、细辛、薤白、半夏、桔梗、苍术、厚朴、茯苓、泽泻、川芎、延胡索、丹参、红花等具有通阳祛瘀化痰功效的中药,用法:水煎服,1d1剂,每剂3次,每次150ml。

疗程为1个月,在两组治疗3个疗程以后开始统计疗效。

观察指标分别记录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3个疗程前后心率的变化情况,做心脏彩超,密切观察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 的数值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观察并记录患者胸闷、气短、肺部啰音等的改善情况,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候总积分。

疗效标准

心竭基本得到控制或者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的患者者为显效; 心功能提高1级但是达不到2级的患者为有效;新功能提高不明显,低于1级的患者为无效。 LVEDD, LVEF的比较:有效: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LVEDD, LVEF的数值均大于各组治疗前的数值,且治疗后治疗组的LVEDD, LVEF值大于对照组。无效:LVEDD, LVEF无变化或者明显小于各组治疗前的数值,且治疗后治疗组的LVEDD, LVEF值小于对照组。

治疗前后两组的症状积分(胸闷、气短、肺部啰音、浮肿、肝大、颈静脉怒张、胸片异常、心悸、咳嗽、尿少、乏力) 有效:治疗后两组的症状积分均小于治疗前;无效:治疗后两组的积分无变化或明显大于治疗前。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中显效的31例,有效的13例,无效的6例,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患者中显效的4例,有效的2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4%,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其组间差异(P< 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LVEDD及LVEF的变化比较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LVEDD及LVEF的变化比较表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治疗前后两组的症状积分对照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15.21±8.01,治疗后为10.42±6.03; 治疗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15.02±7.89, 治疗后为7.55±3.73,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P<0. 05) ,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症状改善。

不良反应整个治疗期间治疗组 2 例发生心率增快,降低中药药味剂量后恢复正常; 对照组发生 3例心率增快,予以增加β受体阻滞剂剂量改善症状。

讨 论

引起心力衰竭的病因较多, 会导致初始心肌损伤,比如如心肌病、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以及炎症等原因首先会导致心肌结构功能上的变化,进而心室的泵血能力减弱尽管持续性高血压对病死率的影响不大,但可大大增加复发率[5],目前西医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是增强心肌功能、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中医的治疗方面,根据本病的临床证候,可以将其归属于心悸、心衰病、怔忡的范畴,病位在心脏,并且涉及到肝、肺、脾、肾;亦“五脏皆虚,首在心肾",而本病病机特点为心阳虚衰,血脉瘀滞不痛,水湿内停,痰瘀互结,新血不生,脉络不通,气不行血,血不载气,以至淤血痰湿阻滞,耗损心阳,其尤关键为心阳虚衰。治宜温通心阳,祛瘀化痰,行气活血。中医学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可概括为外治 和内治两大方面,内治中的各方药效果明显,如:人参皂甙可以能清除氧自由基,减慢心率,有利于减少心肌耗氧量,各种处方中多量行气活血药对本病的症状改善十分显著 ,人参、黄芪为主要常用的药物;而本次研究中选择的是中药方剂治疗,治以温通心阳,祛瘀化痰,行气活血,方中可加附子、桂枝、细辛、薤白、半夏、桔梗、苍术、厚朴、茯苓、泽泻、川芎、延胡索、丹参、红花等具有通阳祛瘀化痰功效的中药,方中桂枝、细辛辛甘性温,入心助阳;炙甘草甘温,缓补中益气,两药合用温通心阳,心阳得复,则心悸自平,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赤芍、川芎活血祛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能引血下行,为臣药,生地、当归益阴养血,清热活血,使瘀去新生,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行气宽胸,桔梗并能载药上行,柴胡疏肝解郁,与桔梗、枳壳同用,更助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畅;茯苓渗湿健脾,半夏除湿化痰,陈皮理气燥湿化痰,全方合用,温通心阳,行气化水,祛瘀养血,化痰而不燥,与理气并行,使心阳得复,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标本兼治,且养血而不碍气,温阳而不伤阴,活血又不伤正,诸药配伍得当,可解该证。本次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以通阳祛瘀化痰法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西医常规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患者临床症状有较大的改善,心功能提高较大,改善患者胸闷、气短,减少肺部啰音。各大实验证实: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等类型的中药处方对于该病有很好的疗效[5],同时为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了新的诊疗方案 。

[1]陈可冀.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23-279.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 12) : 1076 -1095.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S].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77 -85.

[4]许心如.心力衰蝎的中医辨证施治[J].北京中医,1959,(3):10.

[5]王居新,李婷.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3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3):364-365.

(收稿2016-03-09;修回2016-04-08)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1401)

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 活血祛瘀剂/治疗应用祛痰剂/治疗应用

R541.61

A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10.029

猜你喜欢
通阳心衰中药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湿温病“通阳”治法探究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通阳中药的特点及分类
西医常规疗法联合滋肾通阳活血方治疗心绞痛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