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延宾
山水型高校校园种植规划设计研究—以湖北美术学院藏龙岛校区为例
潘延宾
本文以湖北美术学院校园种植规划设计为例,在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校园尤其是山水型校园中各种不同类型空间的种植规划设计要点和规划设计原则。
山水型校园;种植规划设计;植物景观
在多数情况下,高校校园的绿色空间都是校园开放空间的主体。因此,校园种植规划设计直接决定了其外部空间的形态和四维空间感受(植物的色彩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山水型校园是大学校园中风景资源较为丰富的类型,在多数山地城市和丘陵地貌城市中较为常见。比如地处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校园,又如地处杭州的中国美术学校象山校区,再如地处武汉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等。本文拟结合地处武汉汤逊湖畔的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校园的种植规划设计,研究具有山水特征的大学校园的植物空间设计。
在我国,近年由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建设的需求,对于高校校园的种植规划设计研究方兴未艾,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刘会晓等提出要针对校园不同类型交往空间做出相应的植物配置形式;李扬等对我国高校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如缺乏总体规划、无视人的心理与环境的关系、缺乏植物多样性、经济成本过高等等。并提出将“反规划”的理念运用到高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任雁以山西大学校园内本土植物的应用为例,介绍了本土植物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优势、应用现状等等;李倞等提出应从校园环境发展脉络着手,关注植物配置规划对于生态型校园建设的意义,并通过对生态型校园的概念和特点的研究,总结了生态型校园植物规划的思想、方法与途径;张卫婷等使用数字建模技术,虚拟植物建模在校园建设中的应用。通过对植物生理、生态过程的模拟,从而预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生长的某些综合指标。
欧美国家对高校校园的景观设计和种植规划设计研究投入时间较早。例如Richard P.Dober 在Campus Landscape: Functions,Forms,Features一书中对校园景观中的植物规划设计做出了明确的导则。其中明确提出以下几点:通过适当选择适合当地的植物从而减少灌溉;种植落叶树木夏季增加遮荫而冬季可以晒到阳光,在种植设计中考虑香味、声响、色彩和质感;选择有特色的植物作为视觉焦点,但要避免特色树种作为视觉焦点互相影响;所有的乔灌木都不能是入侵物种;不能选择需要强修剪的和可能产生暗刺的物种以避免过多的维护;结果较多的植物要远离人行道以避免果实掉落在人行道上产生污染等等。伊利诺斯大学的Gina F.Giannetti 在Designingfor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rboretum一文中围绕如何让游览者或者学生在大学树木园中获得更好的视觉感受为中心,探讨如何对校园种植进行规划设计,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教学要求。
然而,对于具有特定地形的校园如何将种植规划设计与地形地貌的结合从而形成更为丰富以及人性的校园空间,国内外少有人论述。
1.山水型校园风景格局与种植规划关系研究
山水型校园无论是人工的模山范水或者自然山水,其共同的特征是山体常常作为整个校园或者某些建筑群的背景而存在,而水体则是校园中极为重要的视觉开敞空间。因此,一般情况下,山体和水体的风景格局特征应该如下。
山体。因为体量和高度较为巨大,成为建筑物的背景或者屏障。部分高校会将山体作为建筑物的背景,如华中农业大学主楼及其背后的狮子山,山体为主楼的背景靠山,整个教学楼群依势而下。也有部分学校会将山体作为建筑物的屏障,融建筑于山林之间,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使用连绵的地形配合林地去尽量遮挡教学楼,犹如中国古典山水画,像清代的圆明园(如图1所示),虽然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亭台楼阁鳞次栉比,但使用地形和植物很好地削弱了建筑的体量,使之若隐若现。从人视角度看,观赏者还是处于自然山水环抱之中。无论何种情况,山体的体量需要被放大,所以必须使用高大的常绿乔木密植于山体之上。
水体。中国传统山水园林讲究“佳则收之,俗则屏之”。如果说前者的山体的作用是“俗则屏之”,那么作为能解放空间的水域应该起到“佳则收之”的作用。为此,除了规划之处将良好的风景布置在水面的周边之外,作为营造空间的植物要素,应该通过空间的引导将良好的视觉焦点展现给参观者,并且通过植物本身的高度、色彩和质感变化丰富视觉景观,同时使用常绿的植物遮蔽规划上遗漏的不良景观。在此方面,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水岸植物设计(如图2所示)和无锡寄畅园的植物空间组织堪称典范。
就湖北美术学院而言,整个学校位于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的丘陵之上,南邻汤逊湖,内部原有一处较大的池塘。规划上秉承山水校园、生态优先的原则,保留了原有的湿地。在建筑布局完成后对原有自然山体进行了一定的修整,希望大部分的建筑隐藏于山水之间,原有的自然山水风貌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如图3所示)。
图1 圆明园的山水型园林布局,建筑被弱化
图2 英国自然风景园中典型的水岸植物设计
图3 湖北美术学院校园植物总体规划图,凸显山水格局
2.山地植物群落营造
在前者的分析基础之上,山体被定位为山林,且以常绿的背景林地为主,间杂色叶植物求得色彩的变化和视觉效果。那么接下来需要讨论的是林地物种的构成和常绿落叶植物的结构分布。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则决定物种的分布。
视觉分析。作为背景的山林在校园中可能有几处重要的视觉廊道能使其被直视从而成为视觉焦点,这些视觉焦点的形式应该着重考虑其立面形式和季相效果。天际线和长期的色彩效果较为重要。此种情况下,在立面形式和色彩推敲完成的基础上,选择植物时可以考虑使用少量的外来物种和园艺植物求得效果最优。有特殊效果的乔木应该首先被考虑使用,以武汉为例,有色彩偏蓝粉色且树形高大呈尖塔形的雪松,质感细腻色彩也偏蓝粉色并且一年多次开花的银荆树,树干笔直高挑且秋冬季色彩鲜艳的池杉树或者墨西哥落羽杉,色彩长期呈现为黄色的金枝国槐或者金叶刺槐和金叶皂荚,秋季能呈现红色效果的三角枫、枫香亦或黄连木,秋季金黄且树形高大挺拔的银杏等等,再配以武汉本地常见高大而常绿的乡土物种。
图4 湖北美术学院校园植物设计中使用植物强调地形变化,弱化建筑体量
以本地植物群落结构为主,营造山地群落。大部分的林地是作为低维护的生态林地存在的,因此选择基本不需维护的乡土群落是最佳选择。这需要设计师认真调研本地的乡土群落或研究关于本地的植物群落资料。以湖北美术学院为例,设计者认真研究了武汉周边唯一尚存的原始林地——素山寺风景区,并在群落结构上基本模仿其顶级群落的物种构成,以便能形成较为稳定的气候顶级。在有条件的高校,笔者建议可以局部使用“宫胁法”营造山地的植物群落,以便能尽快形成气候顶级。
适当留出林窗。所谓林窗就是林中留出一些小面积不做种植的空地。少量的林窗能为山林中创造一些诗意的空间,师生可以到此小憩,夏季纳凉或者冬季晒太阳,或者适合大声的朗读,抑或一两个人静读或静思。
注重使用植物强调或者削弱山地的气势。大部分情况下,塑造山水校园,设计师或者规划师都希望通过植物强调地形,即将最为高大的乔木种植在山顶,较矮的植物种植在坡底,使山地看起来更有高度和气势,将周边的建筑更好的掩映在林地之中(如图4所示)。
3.滨水植物景观营造
滨水空间由于开阔水面的出现使视线可以变得很长而且空间相对完整。水体周边的平面空间布置和天际线设计是滨水植物景观塑造的两大重点。
平面布置。水体周边种植区域的“疏与密”、“藏与露”都取决于校园空间的整体使用状况和建筑布局。植物作为围合空间的要素应服从于校园空间的整体布置。细部的调整应遵循的大致原则有:水体周边的线性空间应做到水与人若即若离,即分段式的在人与水体之间增加种植或者放开视线;水体周边可能给人不悦的物体的遮蔽或者软化,如建筑物的阴角和阳角。重要地段的湿地植物设计,为了塑造丰富的水景花园,可能会选择较多的水生园艺植物组合种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很多高校水岸植物配置中,用柳树均匀种植于水体四周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既隔断了水体与周围空间的联系,又产生了呆板无味的岸线视觉景观,应该摒弃这种做法。
天际线设计。主要观赏面的天际线设计重点考虑的因素有:首先,天际线的变化,即选择不同高度的物种。对于任何天气和视角视距,形态的变化总是异常重要。其次,色彩的变化,在适当的视距以内,色彩会显得非常重要,具有长期效果的常色叶植物更为重要。确定了乔木层的种类后,可以适当加入低矮的园艺植物丰富中下层。再次是质感的变化,足够近的距离使人更容易感受到质感的变化产生的细节,而使人徜徉其间不觉得乏味就必须有足够的细节。在物种的选择时强调叶片的大小变化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特别是我国长期以来忽视此类园林植物的开发,难以找到像欧美园林中常见的大根乃拉草那样的粗质感植物。在湖北美术学院水岸的天际线设计中,设计师以英国谢菲尔德公园水岸(如图5所示)为典范,对作为看面的水系东侧进行了立面设计,如图5所示。
图5 湖北美术学院水岸植物设计参照谢菲尔德公园的滨水植物景观
4.行道树选择
高大魁伟的林荫道常常被看做是高等学府的标志性景观。相对我国市政道路设计中出现的越来越宽的道路红线,高校的校园道路多数情况下是尺度得当的,加上高大的行道树很容易产生怡人的林荫道。但在行道树物种的选择上,国内却有很多不够恰当的地方。
从人性化的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城市属于冬冷夏热型城市,行道树应该选择落叶树种。但是国内高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时,也有盲目追求即时效果,不顾及师生感受的做法。如华中地区的很多高校,竟然有很多选择樟树作为行道树的,甚至有的地方选择既不适合华中一带气候也不耐道路红外辐射的乐昌含笑。即使是晴朗的冬日,也不能晒到煦暖的阳光。
再就是行道树必须是无污染的树种。比如樟树,就是非常不好的行道树,除了冬季行人晒不到阳光,其结实量也非常大,对道路、衣物、车辆的污染很严重,且难以清洗。再如很多地方为求短时间见绿种植的速生杨树,春末夏初大量飘絮,对街道的污染也很严重,甚至很多人因而患上眼疾或者呼吸道疾病。
就湖北美术学院所在的武汉地区而言,笔者建议行道树应该选择二球悬铃木、复羽叶栾树、银杏、重阳木、枫杨等,土壤条件较好的道路可以适量选择马褂木、日本樱花等。
5.围墙及边界的处理
学校的边界与围墙的处理方式无非是开敞式或者封闭式两种,具体处理方式的使用要视周边的用地情况而定。以湖北美术学院为例,学校东西两侧较窄,且两侧都是商业或者房屋密集的村落,视觉形象较为杂乱。北侧为城市干道,较为嘈杂。南侧则临汤逊湖,风景宜人。故此,东西两侧和北侧以立体复合式绿化隔离为主,主要使用常绿的乔木并在其下配置常绿的灌木和地被以遮挡不良的视线并屏蔽噪音(如图6所示)。而南侧的湖景则在视觉上放开,将远处的湖光山色引入校园。
6.游憩性活动空间的种植设计
校园中的游园为植物所围合的晨读场地、慢步道等等,在此笔者姑且称之为游憩性活动空间。其空间的围合组织需要参照校园园林规划的需要,考虑整体的空间需求加以围合和控制。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其属于人流较多而游览速度很慢的场地,植物设计应该尽可能细致,植物的种类和色彩尽可能丰富,必要的地方还可以在人行步道或者场地的四周布置一些花境。如湖北美术学院食堂次入口处的游园,在种植区的边沿设计者就设计了一处细节丰富的花境,以木本的色叶和花灌木为主,辅以少量的宿根花卉,尽量做到四季的景色都较为丰富。使之成为引人注目并适宜逗留的小花园。
图6 湖北美术学院围墙内侧植物配置图
构建优美宜人适合读书的大学校园是高校校园种植规划设计的首要目标。一个优美的校园空间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所以种植规划设计作为专项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上位规划,对校园空间的线性和面状空间做出合理围合和视线控制,但盲目追求绿量造成空间压抑也是不可取的。
此外,在设计中应该适当照顾到教学的需求,国外许多高校都有从属的校内或校外植物园,如哈佛大学的阿诺德树木园。我国高校多数不具备此种条件,因此在校园种植规划中应适当照顾到这个需求。如湖北美术学院的绘画类专业尤其是工笔国画需要有较多的花卉便于校内写生,而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专业可能会希望有较多的植物种类以方便园林植物学教学,在种植规划中都应将其纳入必须考虑的因素。
潘延宾 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教师
[1]刘会晓,沈妤.大学校园户外交往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J].吉林工程技术示范学院学报,2013(7):58-60.
[2]李扬,马本和.浅谈济南市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规划研究[J].学海纵横,2012(11):237-237.
[3]任雁.浅析景观设计中本土植物的运用——以山西大学校园内本土植物的塑造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4(7):117-119.
[4]李倞,秦柯.生态型校园植物配置规划设计的特点和原则[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3-115.
[5]张卫婷,陈业欣,刘井涛.虚拟植物建模在校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5,(27):174-175.
[6]Richard P.Dober .Campus Landscape: Functions,Forms,Features[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Inc.
[7]Gina F.Giannetti.Designing for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rboretum.https://www.ideals.illinois.edu/handle/2142/15974.
TV986.2
A
1009-4016(2016)01-0115-05
湖北美术学院201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高校校园种植规划研究”(2014JG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