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勤
试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东方美学精神
雷克勤
近些年来,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也赢得了世界的关注。但是在进步的过程中,倾向于紧跟西方艺术的脚步,却忽视了对自己国家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对东方美学精神的发扬,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失误。文章主要以中国画与西画为代表进行对比,从偏重表现性等三个方面,与西方绘画进行比较,论证了东方美学的独特之处。中国当代油画家应充分认识到中国东方美学的魅力与优势,加以吸收融合,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当代油画;东方美学;文化精神
东方美学,从共时性来看,它是东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在独立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美学思想,中国从古到今不间断而形成美学精神是东方美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东方美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化历史积淀的国家,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背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审美传统,与西方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中国文化的发展紧随西方文化的后尘亦步亦趋是没有前途的,这既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文化立场,也是对世界文化生态平衡的一种必须的维护。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东方文化精神,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精神,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境界。东方文化在审美意识与艺术传统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中国美学精神体现了鲜明的东方审美意识特征,具有典型的东方美学色彩与原生态性。
近些年来,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也赢得了世界的关注,但是中国油画家的创作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主要有二:第一,中国当代油画艺术从视觉思维到创作语言,基本上是模仿欧美现代艺术的多个流派和形式语言,还未能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系。第二,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中国油画家多是用西方式的文化颠覆方式表达对社会的艺术性批判,由于当代艺术处在图像无比泛滥的时代,反复的、无创建的图像挪用,和“标新立异”的拼贴,使得艺术家们很难创作出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绘画作品,因此在国际视觉艺术领域缺乏精神影响力。如果我们在关注与创作当代油画时,还是按照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和图像形式,必定会误入歧途。国际艺术史需要有中国自主文化精神的中国当代艺术。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国,必然会给予艺术家众多的文化财富。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降,中国的当代油画艺术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多元化现象既体现在形式语言上,也体现在文化观念上。中国油画家重新审视我们的油画创作时,可以换一个角度,从自己的文化本位来思考问题,可以在东方语境中,用东方化的语言,表现东方式的细腻,而不是用别人的语调来说话。油画家们运用细节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营造画面的整体印象,而这种整体的印象来自我们真诚的艺术感悟,来自于我们所处的文化土壤。油画最早传入中国是明朝万历年间,但随着清末民初中国留学生赴西方学习,才真正把这种艺术的精髓引入中国。如果从那时开始算起,油画发展至今已过百年,我们今天所说的油画已经不再是“洋玩意儿”的概念,中国的油画家们已不像过去那样盲目地追随西方人的脚步,一味地排斥东方传统文化,而是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天然的文化身份。甚至,越是接触西方文化并远离传统社会结构,中国油画家们越觉得从传统东方文化土壤中发掘“可再生材料”显得很重要。中国的艺术家们可以从中发掘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找到最适合自己表达的东方语境来表现自己的艺术内容,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家们虽然画的并不是中国画,但是却无疑可以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找到大量可资借鉴的艺术元素,做到“东成西就”的艺术融合,创造出具有东方审美精神与时代气息的中国油画精品。
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我们要运用和发挥中国文化特长,充分认识到东方文化的独特优势,因此,有必要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油画进行对照比较,将绘画中体现的东西方美学精神进行对比。
1.中国传统绘画创作偏重“表现性”
“画有两种境界,一是‘画’,一是‘写’,‘画’是描画,‘写’是表现,抒写胸中逸气。”[1]石壶先生精辟地道出了“画”是再现,“写”是表现。“画”与“写”生动地体现了西方与中国绘画不同的审美趣味:再现与表现。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偏重再现、表达。以西方风景画为例,多强调对景写生,在现实中感觉大自然。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来表达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此表达自身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再现自然,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寻找科学的方法,更直接、更形象地表现自然。
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传统艺术是重表现而轻再现的。中国绘画注重内在精神的表现,这种内在精神,既包括物象内在的精神,也包括作者主观的情感。长期以来,中国画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追求“气韵生动”,强调“立意”和“传神”。比如,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就是强调画家作画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其内在精神。中国画追求的是神似,笔下的山水往往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不同。“神似”是中国传统绘画里的特殊美学范畴,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也具有普通意义。看西方风景画,具有真景实境之感,观者可走进画面;再观中国山水画,山水合一,观者有身在画中,可游可居之感。由此可见,中国东方美学并不拘泥于对客观物象的描摹,它所描绘与表达的是一种主体心灵与情感交织而成的精神性物象,笔者认为,相比西方,中国传统东方绘画中体现的偏重表现的境界要更高一筹。
2.东方美学思想传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
中西方艺术观的不同在于,西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而中国东方传统文化则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天人和一、心物交融的观点。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立的。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体现。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以天为本,将人看作整个自然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绘画追求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相交融,最终实现“我”与自然的合二为一之和谐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东方美学精神的精髓。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二元论世界观起源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古希腊艺术的灵感源泉,而在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背后,则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宇宙观。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因此他们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下形成一种以希腊与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而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
因此,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正是中西方对待自然态度的不同使中西绘画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异。中国画以表达山水为主题,是让人融入自然中,给人以心灵的愉悦感。而西方风景画中很少能看到人的存在,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自然。
3.中国画虚实处理中“留白”的独特处理方法
西洋绘画追求真实境界的美,其画面通常用真实的、自然形象填充得很满,借以肯定现实生活和世俗的人生悲喜,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画面上“一处不画则一处即无”。西洋画一般很重视画面背景的描绘,凡物皆有背景,例如画水果静物,背景为桌子或者各种衬布以及墙壁等;画人物,背景为室内家具、道具或野外环境,均有细致而写实的描绘。相比中国画西方绘画就没有画面的虚实处理,不擅长省略与留空白的艺术处理。
而中国画家在画面虚实的处理中,往往留有大块空白,这是中国画构图中非常重要的形式美之一,也体现了中国东方美学的精神之一。空白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同形体、线条、色彩一样,构成画面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衬托了画面的主体,同时也加深了画面的意境,形成可视形象的外延联想,把不尽如人意的部分代之和主题相联系的、自由但却是虚拟的联想空间,所以它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一种“藏境”的手法,正所谓“笔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传统中国画差不多都留有空白。清人笪重光在《画筌》上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2]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画对空白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中国画中虚实成为绘画艺术的重要形式语言。
故宫白皮松 吴冠中
在中国当代油画发展进程中,很多油画家创作出了不少优秀油画作品。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立足于本土民族文化的根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正是东方文化魅力的源泉。中国油画家应该从西方写生模式的大框架中跳出来,寻求中国绘画艺术自身的传统文化精神。虽然油画的工具和国画不同,最为关键的是绘画中的风格中的精神。因此,一个中国油画家忽略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是令人遗憾的文化失误。
1.吴冠中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是中国当代致力于“中西融合”艺术实践的先驱者。他以艺术殉道者的热情,义无反顾地投入到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洪流中去,他与赵无极、朱德群、熊秉明等一批杰出的华人艺术家,确立了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东方之路。吴冠中所走的这条在东西方艺术之间沉潜往复的道路,尤为艰难,因为他所处的环境与历史充满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与尖锐。在上世纪中华民族向西方学习的艺术主流中,吴冠中以一位先行者的勇气,奋力学习而不崇洋媚外,尊重历史而不陶醉泥古,努力吸收西方艺术的真谛,但在绘画作品中体现的却是中国人的方刚血气。吴冠中在油画创作中强调形式美与抽象美,实则是让形式服从内心表达的自由,意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趣在写形与抒情之际,形态抽象化而格调东方化,充满了最能反映上世纪中国艺术面貌的各种特点。近年来,中国艺术界对写意精神高度重视与提倡,开始从中国东方传统美学精神的角度来研究油画以及其他绘画中的抽象表现的东方美学特质,这无疑再次证明了吴冠中先生所具有的深厚艺术修养与敏锐的艺术直觉。吴冠中的油画艺术表明了他对于自然的审美敏感与对形式的艺术敏感,在他的油画作品中,没有简单地对艺术对象进行简单的再现与描述,而是通过形式的提炼与升华,表达了艺术与社会以及艺术家情感之间的关系。吴冠中先生的油画可以视为一种抒情抽象,他通过直接、活泼的绘画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他在绘画作品中迅速又果断的用笔并不缺乏内在精神的连贯性。吴冠中在油画风景中探索民族化,成功借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以中化洋”,点线面的处理形成三重奏,表达自由的心境,特别是线条的中国韵味,他将书法与国画中的飞白作为一种绘画元素加以自由运用,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与速度感。吴冠中的后期油画,进入了更加不拘形式的自由美感表达,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中国艺术家所具有的东方人文内涵与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国艺术中独特的东方文化意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2.尚扬
尚扬多年来孜孜不倦的探索,使其油画创作已取得了卓越成就。尚扬2003年以来创作的《董其昌计划》延续了其《大风景》中对自然的观念化表达。从《董其昌计划》系列的趣味与格调上看,尚扬倾心于笔墨闲淡、结构清疏、气韵雅致的中国山水画“南宗”气质。在《董其昌计划》中,“董其昌”无非是一个符号标识,一个历史基点,并且赋予作品一种潜在的文化身份。尚扬说:“在反观中国画的时候,就发现它的魅力在我心中与日俱增,中国辉煌的文化传统在我心中有着无可取代的位置。我有一个想法,如何在绘画的范畴中,把紧紧拉住我心的中国的东西用进去……”他又说:“我一直在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理性,在‘古典品质和当代精神’的契合中开掘自己的语言,进行一个不断深化的课题。我只关注‘一个中国艺术家,他怎样关心今天的中国艺术’这个课题。”尚扬的艺术创作并不是全部回归传统,但是,却很好地从中国东方美学文化传统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艺术营养和表现元素。
董其昌计划 尚扬
西方艺术家对东方艺术形式和美学精神的借鉴与运用值得我们反思。凡·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性画家,他的绘画表现出对艺术本质的追求,注重创作主体的精神性表达和对创作主体个性的尊重,这也正是以中国艺术为主流的东方艺术的主要特征。凡·高对东方文化的深切感悟以及对东方美学精神和绘画语言的吸收,使他的绘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凡·高于1886年来到巴黎,结识了毕沙罗、德加、修拉等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学习了点彩画法和其他印象派画法。但他后来感到,这种对光色的近乎科学的研究,不符合他的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于是放弃了这种印象派的画法,转而从自然和生活中寻找艺术之源,并最终从东方艺术中得到了灵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图式。凡·高在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之后,画风大变,造型更加明确,画面色彩变得明亮,逐步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日本浮世绘源于中国木版画,具有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他有两大艺术特色: 其一是优美的线描造型;其二是色彩的平面表现,即采用单层单色本次重印的方法,这两大特色都在本质上是源于中国绘画的影响。
国画大师张大千于1956年曾第一次拜访了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在张大千面前,毕加索毫不掩饰自己对于中国书画艺术的崇拜。在这次会面中,毕加索对张大千说过一段看似偏激,但却发人深思的话。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要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黑种人有艺术。除此而外,白种人根本没有艺术可言。我最不明白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有不少人对此说法持怀疑的态度,不过这幅《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似乎印证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此画是毕加索在九十多岁高龄时所作。此画虽然是典型的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但画家用笔潇洒自如,在对于人体特征的精准掌握基础上,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的大写意泼墨画极为相似,浓墨表现帽子顶,淡墨描写帽沿和头发,浓淡相宜、虚实相生,凸显出东方美学意蕴。用细笔精炼地勾勒出人物五官的轮廓,寥寥几笔却气韵生动、神已备焉。从此画掌控水墨的娴熟程度来看,证明毕加索对中国的水墨艺术是进行过深入研究的。东方艺术对毕加索的绘画创作影响是深刻的。
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毕加索
西方艺术大师尚且如此重视在创作中对中国传统东方文化的吸取和借鉴,我们中国的当代油画家们,又有何理由不继承和发扬我们古代艺术大师的杰出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毕加索的观点发人深省,他认为欧洲没艺术,不理解中国人何以放弃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到西方学画。国门洞开之后去西方朝拜的艺术家们,比一直待在国内的人似乎更早开窍,陈丹青、袁运生、徐冰等中国艺术家都以中国面貌出现在国际艺术界。陈丹青在一次讲座上回答一位美院学生的问题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而又睿智的话:“我们不打中国牌,难道打外国牌?”
当代社会是高科技与信息化的时代,是物质文明极其发达的时代,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追溯中华东方文明的源头。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家应该看到中国东方文化与美学精神的独特光彩与魅力,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努力继承与发扬老祖宗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加有力地表现中国当代油画家自己的精神与心态,开辟更加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
雷克勤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基础部 副教授
[1]陈滞冬.石壶论画语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
[2]笪重光.画筌[DB/OL].www.doc88.com/p-68743061883.html.2010-6-1.
J213
A
1009-4016(2016)01-00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