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顺应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2016-11-09 06:33王梅
中国粮食经济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临储深加工消费量

文/王梅/

未雨绸缪顺应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文/王梅/

2016年新季玉米收购期已至。今年是取消临储收购政策、实施“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未雨绸缪、多措并举,顺应改革,赢得玉米市场化收购的主动权,是当前粮食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玉米市场供需概况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饲料原料和重要的工业加工原料,还是肉蛋奶及诸多副食品的主要原料。自2012年开始,玉米已成为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近四年(2012、2013、2014、2015年)玉米产量分别达到20561、21849、21565和22458万吨的历史性高度。总消费量分别为18342、18200、17001和17803万吨。2015年度总产量年比2012年增加1897万吨,而年度总消费量则减少539万吨,一增一减相差2436万吨。由于总产量和总消费量的相悖走势,导致年度结余量由2012年的24887万吨增至2015年的4750万吨,2014年曾一度达到5115万吨。供大于求的局面拖累近年临储收购不得不连年加码,由2012年的3083万吨涨至2015年的12543万吨的历史极值。国内外、产销区价格倒挂,玉米替代品进口激增,加工行业陷入经营困境,库存超储和安全保粮压力飙升,财政不堪重负,结构性矛盾积累并凸显。自今年5月启动政策性玉米竞价拍卖起至8月,通过竞价交易平台累计投放数量达到7464万吨,累计成交量为1584万吨,成交率为21.22%。国家粮油信息中心9月份预测,2016/2017年度我国玉米产量为21950万吨,进口量为100万吨。总消费量为19891万吨,其中饲用消费11850万吨、工业消费6070万吨。年度结余量为2159万吨。与上年度相比总产量减少508万吨,进口量减少220万吨,总消费增加2088万吨,年度结余量减少2816万吨。

预测数据的利好变化源于供给侧改革各项措施的稳步推进,加之天气原因造成的局部减产。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玉米的供需现状,要达到去库存目标还需手段多样且把控节奏,这或将持续几年或更长的时间。

二、市场化改革扎实推进

市场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平衡供需。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走势与农业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玉米供大于求,库存高企;另一方面,大豆产不足需,进口连年攀升,今年或可增至8700万吨左右。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市场价格是调节农产品供求平衡最有效的手段,近年国家从价格开始逐步对玉米临储收购进行改革: 2014年停止上调临储收购价格;2015年首次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格,同年11月农业部还制定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调减玉米面积5000万亩以上。今年3月28日公布新季玉米收购将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临储政策改革是玉米收购市场化的重要信号。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分析,今年玉米结构调整开局良好,预计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约3000万亩,特别是黑龙江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较多,大豆面积出现恢复性增加。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测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的玉米总产量同比减少2.26%,年度总消费量同比增加11.72%。预测数据显示供给侧改革已初见成效。目前改革面临玉米供大于求、市场化收购和产区局部因天气原因减产三道无形的坎,而这对于从事玉米种植的农民而言确实是难过可又必须过的坎。市场化收购会是什么情况?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后谁来收购?玉米能卖什么价格?相关补贴是否能够弥补收益的缺损?市场化改革关联的都是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国家为避免市场出现自发和盲目成分过大等情况,保障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在新的条件下实现再平衡,将着力点导向“恢复均衡”。近期在恢复玉米淀粉、酒精等深加工产品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至13%的基础上又将对东北吉黑两省的深加工企业给于潮粮期加工补贴,旨在提升企业的新粮收购和存储的主观意愿,希望能够增加玉米深加工的消费量。直观地看,这对目前举步维艰的深加工企业相当于一副加量的强心剂,毕竟深加工消费规模是由生产成本和产品市场需求两方面决定的。所以,这“一退两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减轻当前玉米供大于求和深加工产品市场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有待于在今后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观察。但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局来看,此项补贴实际上是一举多得的有利于市场化收购改革顺利进行的措施。首先,可以直接提振加工企业的收购和生产加工的积极性,增加玉米消费总量;其次,可以间接地对市场收购价格起到支撑作用;再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另外,还可以通过这一临时补贴政策最大限度地减轻库存过大和第一年取消临储收购对市场价格形成的压力,以保障玉米市场化收购的扎实推进。

2016/2017年度玉米预测数据与上年度对比

三、新季玉米市场展望

8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2016/2017年度我国经济将呈现回稳迹象:其一,市场需求略显暖意。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之上。另外,电厂耗煤量、高炉开工率等高频数据相互印证,反映出我国内需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支持下有些许回暖。同时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我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回升至34.7,环比回升0.9,表明四季度出口压力有所减轻,为经济回稳再添新证。正如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陈中涛所言:“这反映出国内外需求均呈回升之势,市场价格联动上扬,企业信心进一步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继续深入发展。”其二,饲用消费呈恢复性增长。综合考虑养殖周期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增加因素与进口替代谷物的减少效应,预计2016/2017年度玉米饲用消费量较上年度增加约16.7%。不过,从未来2~3年的趋势看,养殖行业对玉米的需求变化不会太大。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和饮食消费多元化取向,国内市场对肉类消费的需求增速将趋于平缓。其三,工业消费政策性利多。近几年,市场化改革将使原料价格处于下行弱势,这有利于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同时,出口产品退税率的提升及定向和国家的奖补政策激励或可刺激加工需求的抬升,预计2016/2017年度工业消费增加7.6%左右。从国际市场来看,美国CBOT玉米期价近期持续下挫,已创下2009年9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全球经济延续总体疲弱的发展态势,和中国经济一样处于艰难的调整时期,所以即使目前拓宽多个行驶的快车道,而因下游需求出口消化有限还会使政策激励大打折扣。

展望后市,面对今年市场化收购头一年的新形势,市场会有许多波动和不确定性。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新季玉米收购相关的各项工作,一是应利用媒体、舆论工具加强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认清当前玉米供大于求的形势,丢掉幻想、改变惯性,走出误区。二是需要金融、财政等各个方面配合收储制度的改革提供收购资金的保障以及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从而激活市场,使有能力收的各类收储企业积极参与新粮收购,形成中储粮、国有收储企业和有资质的足够市场主体进入市场。还应针对产销区合作、代收代储等市场流通形式提供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构成各类企业多元化市场收购格局,以避免出现农民“卖粮难”,进一步减轻新玉米上市带给市场的压力。三是随着新季玉米陆续上市,预计政策性玉米成交量将会有所减少,因此,应注重玉米产业链的产销衔接,鼓励国内下游产业链有市场营销能力的企业建设粮食加工、仓储一体化项目,并且凭借政策惠顾带动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通过合理的政策与市场工具创造新的需求等等。

总之,要积极应对市场化收购带来的新挑战,主动作为、化险为夷。同时,笔者认为,不宜过度看空市场,只要未雨绸缪、多措并举、顺势而为,就能够适应市场化收购的新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能够稳步推进。

(作者单位:吉林省粮食经济研究所)

猜你喜欢
临储深加工消费量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韩国电企2月份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18.5%
我国玉米临储收购量创新高库存压力凸显
临储政策改革元年,玉米市场变化明显
农产品深加工 亦喜亦忧谨慎前行
政策将成玉米市场“引路者”
2014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为1.0470亿吨
亚热带水果深加工技术获突破
N2015083 中国铜铝消费量料在未来十年达到顶峰
柿子深加工助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