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李毅士的《长恨歌画意》

2016-11-08 06:12杜志东中国美术馆典藏部
中国美术馆 2016年4期
关键词:画意长恨歌中国美术馆

□ 杜志东(中国美术馆典藏部)

简析李毅士的《长恨歌画意》

□ 杜志东(中国美术馆典藏部)

2016年5月28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故事绘——中国美术馆藏连环画原作精品展”开幕。展览当中,由民国时期著名画家李毅士创作的连环画作品《长恨歌画意》(全套30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套作品是中国美术馆馆藏年代最早的连环画,该作品由李毅士的子女李宗真、李宗善、李宗美于1953年捐赠给国家。1982年9月,又经上海文化局赠交中国美术馆收藏。李毅士的作品大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后来的社会动乱中散失,流传于世的少之又少,这套由李毅士绘制的《长恨歌画意》能够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尤显弥足珍贵。该作也由此成为此次展览中的一大亮点。

长恨歌画意(第20帧)(连环画) 李毅士 17cm×22.5cm 1927年—1929年

李毅士,原名李祖鸿,1886年生于江苏武进。其父李宝璋是清末画家,叔父李宝嘉著有小说《官场现形记》。李毅士早年在英国留学,1912年和1916年先后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和格拉斯哥大学物理系,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绘画、美术理论和科学知识。他于1916年留学归来,先后任北京大学理工学院教授、画法研究会导师,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教授。1922年,与画家王悦之、吴法鼎等人在北京成立“阿博洛学会”,传播西方美术思潮,普及美术教育。抗日战争期间,李毅士赴重庆任教,迫于贫病,以卖画为生。1941年,他赴桂林、阳朔写生,次年病逝于桂林。

长恨歌画意(第3帧)(连环画) 李毅士 22.5cm×17cm 1927年—1929年

长恨歌画意(第4帧)(连环画) 李毅士 22.5cm×17cm 1927年—1929年

长恨歌画意(第5帧)(连环画) 李毅士 22.5cm×17cm 1927年—1929年

《长恨歌画意》是李毅士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创作的,前后历时三年,于1929年绘制完成,当年即参加了中华民国教育部主办的第一次全国美展,作品甫一亮相便引起极大轰动。之后于1932年11月集结成册,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当时的社会名流如蔡元培、于右任、吴敬恒、张乃燕等人均为画集题诗作序,从1932年发行第1版至1948年,画集共印行了九版,足见其社会影响之大。

《长恨歌》通篇120句,全诗以历史事实和神话虚构相结合的形式,形象地描写了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长恨歌画意》将这一长诗按两句、四句或六句为一组划分,采用连环图画的形式,将所对应诗句内容在单幅尺寸基本一致的30帧画面中加以呈现。这种图文互补且二者高度契合的形式20世纪20年代初具雏形的现代连环画提供了范本。这套连环画的构图或横或纵,错落有致;表现内容既有单人、多人场景,又有城郊、荒野、云际等环境描绘穿插其间,富于变化;故事情节则既有表现深闺、宫闱等宁静、寂寥的场面,又有宫墙争斗、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还有腾云驾雾、海上仙山的虚幻奇境。正如张乃燕(时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在画集序言中提到的“忽而山,忽而水,忽而宫闱,忽而锋镝,忽而人马奔腾,忽而万籁岑寂,忽而极人生之欢虞,忽而极世间之悲苦”一样,作品呈现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环环相扣,让人为之倾倒。在画面的具体描绘上,作者构思巧妙,人物造型、殿台楼宇、内部陈设、歌舞宴乐、车马道具、自然环境等各类事物严谨精细,每幅画面的构图以及人物的心理刻画都达到了一定高度,当年蔡元培曾赞其“以物理学者之精神赴之,实事求是,一笔不苟”,乃“惨淡经营之结晶也”。如第3帧“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描绘的是杨贵妃出浴的场景,贵妃体态婀娜,娇媚无力,在侍女的搀扶下步出汤池,作者将原诗中这一极具画面感的诗句表现得淋漓尽致。第10帧“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表现的是李、杨二人的生死分别,作品将杨玉环临死前的哀痛无助,唐玄宗的无奈揪心,将士们的怒发冲冠等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充分地描绘出来,令这幕悲剧取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李毅士精于表现中国传统古典题材,且擅长以黑白水粉创作,他在北大画法研究会时就担任黑白画导师。黑白画的呈现方式可与古典题材很好地贴合,没有了色彩的束缚,作者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墨色的多变性,以无色胜有色,使画面更具含蓄的古典意韵。钱稻孙在《看了阿博洛展览会的感想》一文中提到李毅士的“黑白画,是从前所未见……日光如幻的景象,令人起种说不出来,指名不出的愁情。《可怜光彩生门户》题目很难表现,华丽庄严的景象,却用凄惨的光线来照映,把女儿衷曲,细细透露出来,必须黑白画才能表现得如此亲切”。李毅士拥有扎实的西画造型基础,画风也属写实一派,他在创作时充分利用西画透视法的表现力,同时在每一帧画面中注入个人对光影、明暗变化的理解,科学的透视原理与多样化的光线塑造相结合使作品生动真实。这种借用西洋写实手法来表现传统古典题材,同时又融入中国画审美特征的表现形式令其作品风格新颖独特。如第4帧“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中的太阳高照,日光洒满卧房的景象;第5帧“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中灯影憧憧、宴乐达旦的喧嚣场景;第13帧“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中孤灯暗月下形影相吊的唐太宗,均荡溢着光影的独特魅力,不仅单张作品画面深具饱满的感情色彩,同时还形成了各种画面情感效果的对比。

长恨歌画意(第10帧)(连环画) 李毅士 17cm×22.5cm 1927年—1929年 

长恨歌画意(第13帧)(连环画) 李毅士 22.5cm×17cm 1927年—1929年

画集的出版在收到巨大赞誉的同时,也有人对作品的一些细节产生了不同看法,如对现代连环图画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鲁迅就在与青年艺徒的通信中对《长恨歌画意》发表过评论。1934年3月24日,鲁迅在致姚克的信中说:“先生见过玻璃版印之李毅士教授之《长恨歌画意》没有?今似已三版,然其中之人物屋宇器物,实乃广东饭馆与‘梅郎’之流耳,何怪西洋人画数千年之中国人,就已有了辫子,而且身穿马蹄袖袍子乎。绍介古代人物画之事,可见也不可缓。”同年6月 21日,在致郑振铎的信中,鲁迅也有过类似评论,认为作品所描绘的人物服饰、建筑陈设等没有符合唐代历史原貌、没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和时代本质。事实上,李毅士从开始就没有严格依照历史画的标准来进行创作,作者“自谓写歌意,重表情略事实,服装、建筑当随意匠,未泥于考古者之所为,因名曰‘画意’”。所谓“失真”只是看待作品的角度不同,并不会由此减少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

每个人都是一个文化景观,每一个文化景观又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我国最早一批留学海外油画家的代表,李毅士以极具个人化的艺术表达向我们呈现了20世纪初那批最早走出去的艺术家们的文化选择和艺术探索。时光流转,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这件作品时,透过其中的光影,依然能够感受到作者李毅士当年所抱有的“融会中西”的文化理想和艺术胆识。

猜你喜欢
画意长恨歌中国美术馆
品读文与画
——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那些诗情,那些画意
衣情画意
兰峪水,长恨歌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