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紫砂”工艺初探

2016-11-08 06:11中国美术馆展览部
中国美术馆 2016年4期
关键词:珐琅宫廷宜兴

□ 张 贺(中国美术馆展览部)

“宫廷紫砂”工艺初探

□ 张贺(中国美术馆展览部)

明清以降,在紫砂匠人的工艺革新和江南文人的积极参与之下,宜兴紫砂由寻常百姓家进入文人视野,终因受到宫廷的关注而成为御用生活用器和皇家珍藏。进入清朝,处于巅峰时期的紫砂艺术更是得到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皇帝的鼎力支持。在最高统治者的亲自监督下,清宫造办处对紫砂进行了诸多工艺革新,于宫中创烧出式样丰富和符合宫廷艺术特质的新紫砂艺术类型,被后人称之为“宫廷紫砂”,它的出现为紫砂艺术的发展书写了一段特殊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宫廷紫砂”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兴起的紫砂研究和收藏热潮带动了相应艺术市场和紫砂创作的活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北京故宫博物院集中针对四百余件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窑紫砂器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清点,这其中包括明清时期的名人款紫砂和各式茶器、文房清供等。研究人员参照旧藏实物和国内外已经发表的文章资料,对于流传有序、在宫中烧制的紫砂器物,首次提出了“宫廷紫砂”的概念。

“宫廷紫砂”特指完全按照皇家的意旨制作、专供宫廷使用的紫砂器。这种“宫廷紫砂”于宜兴定烧素胎,后按清宫造办处样稿绘制图案,最终在宫中烧成,其砂质上乘、工艺精良,极富高贵华丽的宫廷气息。真正意义上的“宫廷紫砂”是以康熙时期于宫中成功创烧的“康熙御制”款紫砂胎珐琅彩为开端。康熙皇帝命人在宫廷内专设作坊,在宜兴定制的素胎茶器上施绘珐琅彩并书写款识,雍正皇帝在延续珐琅彩绘的基础上发展出简约素雅的制器风格,乾隆皇帝则制作了一批书有御题诗文的紫砂茶器。“宫廷紫砂”主要包括茶器和文房用品等,这些器物包括茶壶、茶叶罐、茶盅、笔筒、仿古砚、文玩清供、花盆等。从制作工艺上看,除素坯紫砂,还有结合以珐琅彩绘、泥绘、描金、髹漆、镌刻等装饰工艺的紫砂器,制作工艺代表了宜兴紫砂的最高制作水平和工艺成就。“宫廷紫砂”经历了康、雍、乾三代盛世的发展,于嘉庆之后式微。

二、“宫廷紫砂”的兴起与宫廷茶文化的盛行

“宫廷紫砂”乃至宫廷茶器的发展,与茶文化于清宫的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太祖下令废除制作耗时费工的团茶,茶制由唐代以来的“末茶”改为“叶茶”,茶叶的加工、品饮方式和茶器使用都相应发生了改变。这种将叶茶进行冲泡的泡茶法成为沿用至今的饮茶方式,使得泡茶所用的茶壶和茶盅成为茶器之主角。明代中期,江南地区的饮茶之风极盛,市井之间,茶馆林立,文人雅士兴建茶舍。他们于茶室或读书看画,或品茗雅集。茶室是当时文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使用讲究的宜兴茶器饮茶便成为江南地区的时代风尚。这一民间风尚后传入清宫之中,发展成为宫廷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多幅清代院画所描绘的皇帝烹茶品茗的画面,足可窥见帝王们对于饮茶这项风雅活动的喜爱。值得一提的是,极好品茗的乾隆皇帝,受南方文人茶风的影响,于京城内苑及各处行宫兴建“焙茶坞”“千尺雪”“玉壶冰”等二十余处茶舍,散布于紫禁城、圆明园和西苑等处。他于各茶舍中品茗鉴画,追求与古人神游交会的情境,品茗方式倍显帝王风采。各种茶事活动也融入宫廷日常生活,清内务府在锡庆门设有御茶房,另有寿康宫皇太后茶房、东六宫皇后茶房等茶房,以满足日常茶事之需。清宫之中还盛行茶礼、茶宴,有经筵赐茶、御殿赐茶、千秋宴茶、万寿宴茶等活动。包括紫砂壶在内的各类茶器成为宫廷必需品,紫砂材质细腻、温润,益于茶香并具有可养性,是金、银、铜、玉、玻璃等材质的茶器所不能企及的,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备受推崇。

三、严密的工艺制度

清代御用器具主要由清宫造办处奉行严格的造办制度完成,造办处隶属内务府,由皇帝亲授旨意。以对制瓷工艺要求极为严格的雍正皇帝为例,其本人亲自参与造型纹样设计,凡命作活计皆经过皇帝下旨——承做者依据材质功画纸样,或旋木样,或拨蜡样→修改→再呈览→批准→制作的过程,有的需修改三四次才得以烧制[1]。康熙朝的皇家工艺美术品由武英殿造办处和养心殿造办处分别承担,养心殿造办处为康熙朝最为重要的内廷工艺作坊[2]。以珐琅彩工艺环节为例,其主导者和主要管理者是皇帝,其下又有管理大臣和监造。康熙朝皇长子允褆负责管理养心殿造办处,至雍正朝,怡亲王、庄亲王、裕亲王等被任命为管理大臣。乾隆二十三年,乾隆皇帝奏准将造办处28个作坊择其同类者合并,但珐琅作、如意馆、画院处等仍各为一作。珐琅作中有窑匠、大器匠、掐丝匠、镀金匠、玉匠、画匠等四十余人,大多为广东督抚和江南织造官选送的广东、江西和苏州的南匠。宫中具体参与紫砂胎珐琅彩制作的人员还包括如意馆和画院处的画家。

“宫廷紫砂”的具体制作流程为:皇帝本人首先依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使用习惯提出构想,由宫廷造办处负责设计图样,再派专人送至宜兴,选当地最出色陶工和最优质陶土完成定制烧造。承制宫廷御器者中不乏紫砂名匠,精选紫砂素胎后,再由各作按照如意馆的画稿,完成绘制或髹漆、描金、镌刻等其他装饰工艺,最终于宫中小窑炉中完成二次低温烧成。

邵邦祐制款珐琅彩花卉壶 [清] 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卉方壶 [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严密的工艺制度和高艺术标准之下,宫廷紫砂得以确保纯正的“皇家血统”,这一项宫廷技艺也因此被赋予难以复制的工艺品质和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度。但也应客观地认识到,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作个体的想象力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得“宫廷紫砂”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一些程式化内容。

康熙宜兴胎画珐琅三季三果花茶碗 [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宜兴窑柿蒂纹扁圆壶 [清] 故宫博物院藏

四、“宫廷紫砂”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征

清康熙年间,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器经由西方传教士引入宫廷,这种色彩明艳的工艺品以其精致的绘画技艺和华丽的装饰风格迅速博得康熙皇帝的喜爱。清宫造办处专门设置珐琅作坊,引进西洋珐琅烧造技艺,研制珐琅彩料。历经十余年的试制,终于康熙晚期成功烧制铜胎画珐琅器,随后,包括金、银、铜、瓷、玻璃等在内的各种胎地的画珐琅器皆在宫廷造办处画珐琅作坊完成。在康熙皇帝的亲自督造下,“宫廷紫砂”应运而生,并在雍正、乾隆两代皇帝的持续发展中,呈现出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工艺特征。

康熙紫砂胎画珐琅彩的创烧,可以说是“宫廷紫砂”风格确立之肇始。画珐琅的技艺虽借鉴自西方,但所绘画面却一直保持着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康熙紫砂胎画珐琅彩的纹饰,以双勾填彩的折枝牡丹、莲花、菊花、山茶花、梅花、秋葵,以及石榴、葡萄、桃、柿子、枇杷等四季花果为主,设色工整艳丽、笔法细腻,延续了唐宋以来工笔写实四季花卉或花果纹饰的主题和风格。传世的紫砂胎画珐琅彩与珐琅彩瓷绝大多数都藏于清宫内部,且流传有序,因得到皇帝的亲自授意和指点,制作工艺极为考究。这些宫廷器物画工精良,因其烧造难度大,故传世数量稀少,尤显珍贵。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仅存1件康熙年制的“邵邦祐制款珐琅彩花卉壶”,且壶流和壶把残缺。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立《珐琅、玻璃、宜兴、瓷胎陈设档案》记载,乾清宫端凝殿原藏有“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折枝花卉器”一套共计20件,包括茶壶4把、小提梁壶1把、盖碗11件、盖盅1件、茶碗2只。除1件“包袱式壶”之外的19件,包括“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卉方壶”“宜兴胎画珐琅万寿长春海棠式壶”和“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盖碗”等,目前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雍正时期的“宫廷紫砂”器崇尚自然意趣,风格素雅无华。艺术造诣极高的雍正皇帝亲自参与瓷器的造型纹饰设计,在“宫廷紫砂”制作方面,亦对紫砂器造型、纹饰给予直接意见。雍正帝倡导“内廷恭造之气”的制器标准,“恭造式样”具有“雅、秀、精、巧”几大特征,以确保所有宫廷制造的工艺品质和艺术品质。又因其本人崇尚紫砂材质的自然之趣,以纯粹的造型凸显泥砂的天然肌理和紫砂的精巧工艺,故此时期御制紫砂器多为素面,不加任何装饰,格调清新高雅。故宫博物院藏雍正时期紫砂茶器有“宜兴窑柿蒂纹扁圆壶”和“宜兴窑端把壶”等。珐琅彩工艺在雍正朝已臻至成熟,宫中造办处研制的彩料更为丰富,康熙朝创立的宫廷画珐琅风格在雍正朝也得以延续。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配以相应的诗句,追求优雅含蓄之美。此时期还将漆器重彩描金工艺展现于紫砂之上,黑漆或朱漆描金都为雍正皇帝较为偏爱的品种。雍正皇帝曾多次降旨景德镇御窑厂仿照宜兴紫砂样式烧造瓷器,使得紫砂器对同时期的官窑瓷器制作产生了直接影响。

描金乾隆御题诗《烹茶图》壶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描金乾隆御题诗《烹茶图》壶拓本

乾隆皇帝崇尚华美,所制紫砂器造型浑厚、施彩华丽,同时还制作了一批符合自己独特品茗风格的,器身刻乾隆御题诗、绘烹茶图的茶壶和茶叶罐,颇具文人紫砂意趣。乾隆一生有许多咏茶、咏壶的诗篇被记录在茶壶、茶碗和茶叶罐等宫廷茶器之上。清宫旧藏的紫砂器中,乾隆御题诗茶壶和茶叶罐造型多达数种,茶壶有筒形、六方筒形、深腹阔底形、扁圆形、圆形、瓜棱形六种形制,茶叶罐有筒形和六方筒形两种,泥色也有多种。器身一面堆绘烹茶图或松、竹、梅图,另一面镌刻乾隆御题诗,如《雨中烹茶卧游书室有作》和《惠山听松庵用竹炉煎茶因和明人题者韵即书王缓画卷中》。画面皆由紫砂泥浆堆绘技法完成,其以研磨细润的本色泥浆,按照宫廷画师的画稿在素坯上堆绘而成,营造出雅逸的文人画意境。乾隆时期用于紫砂装饰的技法越来越多样化,包括画珐琅、雕漆、包漆、描金、泥绘、炉均等,造型有缀球、瓜棱、扁圆、包袱式、树瘿、菊瓣、莲瓣、竹节等,追求更为丰富的艺术效果。

乾隆以后“宫廷紫砂”制作渐少,宜兴的民间制壶名家,如陈鸣远、惠逸公、陈觐候、陈殷尚、陈曼生、杨彭年等人的作品渐入皇室,成为皇家日常生活用器的补充。

五、“宫廷紫砂”相关工艺解析

1.选料

“宫廷紫砂”制作首先注重紫砂材质的选择。清宫定烧的紫砂素胎,原料精选自宜兴黄龙山矿脉。蕴藏在宜兴黄龙山、青龙山及周边地区的紫砂矿是远古地壳变化中形成的页岩和砂岩的黏土矿,其矿物主要成分是石英颗粒、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富含硅、钙、粘土和氧化铁。黏土与石英形成分子团粒,经高温烧结后形成特殊的双重气孔和鳞状排列纹理,并含有大量云母亮片[3]。用黄龙山优质紫砂原矿烧制的紫砂器因此具有了有较强的砂质感和珠玉的光泽与温润感,其可塑性好,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防腐性和益于茶香的特性。不添加任何其他原料,也可单独烧制成紫砂器。

宜兴窑乾隆御题诗《雨中烹茶图》圆壶 [清] 故宫博物院藏

紫砂原矿石

珐琅彩绘工艺

泥绘工艺

紫砂原料泥大致可分为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三大类。紫泥为最主要的紫砂原料,外观为紫红色,烧成后呈紫棕色;红泥古称“石黄”,原矿呈金黄色,烧成后呈朱红色、暗红色或朱砂色;本山绿泥原矿呈绿色,烧成后呈现淡绿色。烧成温度的变化、泥料配比的成分和比例,都可使紫砂成品颜色呈现出丰富的色相。黄龙山矿址一带根据不同矿层和区域又细分出底槽青、红皮龙、降坡泥朱泥、本山段泥、石黄、石红等多个种类,不同品种在外观形态和烧成效果上都有明显的特征,每一品种的珍贵程度与矿藏量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

2.紫砂胎画珐琅

珐琅是一种低温烧成的以硼酸为助熔剂的矽盐玻璃料,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如金、钴等)呈色剂后形成不同的颜色,这种装饰于器物表面的釉质物质称为珐琅。康熙珐琅彩设色主要为黄彩、蓝彩、绿彩、紫彩、胭脂红、粉红、白彩、黑线条等。康熙时期的珐琅彩主要依靠西洋进口彩料,由于施彩较厚,纹样有堆凸之感,表面有细小裂纹。尽管康熙创烧时期的珐琅彩工艺还不能附着在瓷胎釉面之上,却可绘于紫砂胎、铜胎之上。而紫砂胎体无釉且表面粗涩,着珐琅色后釉彩结合好于瓷胎,这一优势成就了紫砂胎画珐琅彩的一时辉煌。至雍正时期,瓷胎画珐琅的一系列工艺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这或许也是自雍正朝之后紫砂胎画珐琅逐渐淡出、瓷胎画珐琅持续发展并大放异彩的一项重要原因。珐琅彩本身乳浊不透明的特性使其具有很强的遮盖性,不同颜色可以层层铺叠、渲染,经高温烧制后颜料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物质,质感很强,颜色因此呈现出厚重又具微妙层次的丰富变化,极为适宜花卉的表现。

紫砂胎珐琅彩绘制方法首先是在紫砂素胎上勾勒底稿,然后分层进行填彩,每绘制完一层颜色需入窑以800℃左右低温烧制,出窑后再次施彩。因此,整个绘制过程需要烧制少则两三遍,多则五六遍,如此可以使画面即使经多次施彩也不会过于厚重。

3.紫砂泥绘

“紫砂泥绘”又称“紫砂泥浆堆绘”,其以制壶用的本色泥,或与壶坯颜色有一定反差的色泥(如白泥、本山绿泥、朱砂泥、黑泥)制成细泥浆,在具有一定湿度的泥坯之上,用毛笔层层堆绘出传统山水画或花鸟画图案,画面讲求布局,因器而变,层次分明,并与壶体造型结合呼应。泥浆层层堆叠,使所绘画面具有一定厚度,有似浅浮雕的立体效果。宫廷紫砂泥绘还适当结合使用描金工艺,这种费时费工的装饰技法是“宫廷紫砂”的一大特色。紫砂泥绘技法在雍正时期就已十分成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六安茗芦雁纹茶叶罐”以泥绘工艺描绘了一副诗意闲适的大自然图景,其以朱砂红本色泥堆绘出波光粼粼的湖面、随风飘荡的芦花以及栖息嬉戏的大雁,由远及近、层次清晰,极富文人画意境。紫砂泥绘工艺在雍正、乾隆两朝流行,常见于笔筒、茶叶罐的装饰,嘉庆、道光之后则被彩釉装饰取代。而民间紫砂艺人虽擅长制壶但并不精于绘画,通常由民间绘工拟画稿并转绘于紫砂之上,因此与结合了紫砂名匠技艺和宫廷画家画技的“宫廷紫砂”艺术水平相去甚远。

六、结语

“宫廷紫砂”作为宫廷技艺之一,其制作流程被收录于《清宫造办处各作成活计清档》,陈设和赏用则被记录在《清宫陈设档案》之中。现今绝大多数存世宫廷紫砂器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流于外者仅为凤毛麟角,其珍贵与稀有程度不言而喻。

“宫廷紫砂”于康、雍、乾三代的短暂繁荣,与宫廷饮茶习尚的养成、统治阶层的尚美趣味、工艺技术的高度发展,乃至时代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书写了一段重要而特殊的紫砂工艺史,为后人带来诸多技术与艺术上的变革和启示。它是来自清王朝严密工艺制度下的集体创造,又因皇帝们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取向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随着国力的衰败和统治者志趣的转移,“宫廷紫砂”在清中后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

“宫廷紫砂”无论在原料使用,还是在装饰手法和工艺技法上都代表了宜兴窑紫砂发展历史上的最高制作水平和工艺成就,艺术上也大大拓展了紫砂艺术的文化蕴涵。作为清皇室为后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宫廷紫砂”的制作方式已难以复制。但是由这一宫廷艺术所衍生出的艺术和技术上的创造依旧为当今的紫砂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参照,值得今人继续研究与借鉴。

注释:

[1]高晓然《故宫旧藏康雍乾紫砂器与同时期瓷器的相互影响》,《2007年国际紫砂研讨会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第310页。

[2]周思中《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3]于富春《皇家遗韵·璞玉霓裳——宜兴紫砂自然之美》,《艺术》2013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珐琅宫廷宜兴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歲朝图 帝王宫廷篇
无铅珐琅釉料制备与画珐琅工艺试验研究
签约42家 中国珐琅盛典首站告捷,成功起航!
浪漫宫廷
弗得一窥画珐琅
宫廷古法白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