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实证研究

2016-11-08 05:24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译文原文

杨 昆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



《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实证研究

杨昆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尝试研究《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分布与理据。研究发现:译文多采用意译策略处理原文模糊语言,目的是实现与原文的语用功能对等。此外,《傲慢与偏见》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出现范畴分化现象。对于译者如何处理特定语境下模糊语言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模糊语言;翻译策略;功能对等

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模糊语言现象给文学作品翻译带来一定挑战。随着对模糊语言现象研究的深化及相应理论的发展,译者及相关研究人员对模糊语言特性及如何适切地翻译模糊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大多使用模糊语言,而且这些模糊语言往往包含一定的语用功能。针对这一现象,相关学者分别从语用学角度和人物分析角度对模糊语言进行了分析。[2-3]然而,研究关注点往往集中于模糊语言特性,对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却少有研究。尽管也有学者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译本进行翻译策略的探讨。[4-5]但研究忽视了原文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也没有为译文翻译提供一定的科学理据。也就是说,既从译学角度对译文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又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策略的分布特征与范畴归类展开的的研究尚不多见。译学的研究能够对《傲慢与偏见》的译本进行客观的评价,汲取其中的翻译策略。语言学的研究能够对翻译策略的分布情况和使用理据进行分析,从而反馈文学作品的翻译,二者缺一不可。基于以上考虑,研究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拟对《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并尝试进一步回答翻译策略的分布特征与范畴分化现象。

一 研究背景

(一)理论概况

研究主要基于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即翻译中不存在像数学中那样完全的对等, 而只能是基于各种不同程度的切近的功能对等。[6]功能对等既体现了翻译的可译性, 也体现了可译程度的相对性或动态性, 合理地解决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作者与原文读者及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关系等。Nida认为,翻译要实现正确的对等,不仅要求语义上的对等,更要求语用上的对等以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翻译,尤其是会话翻译的适切性应以质量原则、数量原则、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等原则作为判断理据。[7-8]同时,翻译策略的选择是以尽量加深目的语读者对于译文的理解和认同为原则,意译法是实现这一原则的最佳方式,因而Nida在形式对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具体翻译策略则体现为减译、增译、改译和添加注脚等。[9]

时至今日,对Nida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仍然层出不穷,但是国内对于该理论的研究太多关注翻译过程中的理论应用与指导,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策略进行的理据研究和范畴分化的研究尚不多见。[10-11]同时,不少学者认为对翻译的研究不仅仅应该关注翻译策略这一现象,还应该关注其背后的语言理据。[12]王寅等学者也开始对翻译策略的范畴化现象予以关注。[13-14]基于以上的理论背景,研究聚焦《傲慢与偏见》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应主要从翻译策略、翻译分布和翻译范畴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实现翻译理论的拓展与升华。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研究以《傲慢与偏见》英文本和孙致礼翻译的中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原本和译本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分布及不同翻译策略的使用所遵循的语用规则。[15]研究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是什么?第二、翻译策略的分布特征与功能是什么?第三、翻译策略给翻译工作者的启示是什么?

二 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示例

通过对《傲慢与偏见》原文及中译本的分析,研究发现对模糊语言的翻译既可以采取直译的方式进行形式上的对等翻译,也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功能上的对等翻译。基于前人对功能对等翻译的研究和本次收集的语料,现将研究中的翻译策略分为两大类:直译(形式对等)和意译(功能对等)。

直译法一般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进行词语和句子的对译。如“She is a veryheadstrong,foolishgirl, and does not know her own interest.”中的“headstrong”和“foolish”两个词语译者直译为“固执”和“愚蠢”。采用直译的方式虽然能够帮助读者了解译文的大意,不过“headstrong”和“foolish”两词在原文中的负面意义不强,体现说话人对“she”的一种期望,并未明确表示不满。译本将其翻译为“固执”和“愚蠢后”,主观性增强,达不到原文的效果。意义法是为了达到功能上的对等而对原文进行的变译,主要的策略包括增译、减译、改译和添加注脚。

增译法是指为了使译文忠实的表达原文的意思与风格并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通过增加词语等方式达到忠实表达原文思想的翻译策略。[16]增译过程常常采用词语填充、词汇解释、添加句法结构等方式进行。如表“ButIbelieveyour opinion of him would in general astonish--andperhapsyou would not express itquitesostrongly anywhere else.”中的“believe” “perhaps”“quite so”等几个字词均为模糊限制语。使用这样的模糊限制语的作用是为了减低对他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消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原文中的模糊限制语均为单一英文词,译本则将其译为“相信”“或许”“过火”等,均为双数汉语词。虽然原文和译文的形式有所差异,但都属模糊限制语,实现缓和语气的功能。

减译法是指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译不出来,因为译文中虽无其词而有其意,或者在译文中是不言而喻的;换言之,减译法是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或者有了反嫌累赘或违背译文习惯表达法的词,但减译并不是把原文的某些思想内容删去。通常,减译会采取使用连词、范畴化、公式化等方式达到对译文信息进行调整的目的。例如“Theymaywishmany things besides his happiness; theymaywishhis increase of wealth and consequence; theymaywishhim…”中两次使用“may wish”这样的模糊语表达方式,目的是表达说话人的一种不确定性心理。由于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与“may wish”相对应的词语,将其译为“希望”则可以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思想。

除了增译和减译之外,译文还可以采取改译的策略达到与原文的匹配。具体而言,译文可以通过改变词汇、语序和语义的形式达到指定的翻译效果。例如“They were all of them warm in their admiration; and at that moment she felt that to be mistress of Pemberley might besomething!”中的 “something”并没有直接说明为何物,是典型的模糊语言。译文并没有直接译为“一些事情”,而是译为“也不错”,不但词的意义改变了,词的性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当译文无法使读者很好理解某一词汇或语言现象,或者存在产生歧义的可能性的时候,译文可以通过添加注脚的策略来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添加注脚可以起到两大功效:第一、可以消除语言或文化上可能产生的歧义。第二、通过在译文中添加注脚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原文的历史或文化背景。例如“He is to take possession beforeMichaelmas.”中的 “Michaelmas”一词是“米伽勒节”的意思,进行直译的话,读者因为缺乏背景知识,无法理解该词的意义。所以译者采用添加注脚的方式,将“Michaelmas”解释为“纪念天使长米伽勒的教会节日,雇佣佣人和租约多在这一天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三 模糊语言翻译策略频率分布与功能

语用学界的相关研究认为,模糊语言在人类的交流中都有某种特定的语用功能,例如说话人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为听话人留有面子的时候,通常会使用较为模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17]因而,要对模糊语言进行翻译,就有必要探讨在何种情境下人们会使用模糊语言、人们如何使用模糊语言,以及在人们能够适当了解模糊含义的前提下,模糊语言的使用效果。Channell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总结为九点,如遵从礼貌原则、缺乏足够证据、故意保留信息等。从翻译语用学角度讲,模糊语言的翻译体现为对会话交际中数量、质量、礼貌和得体等原则。因此,对于《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翻译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翻译策略的出现频率着手,还可以考察不同翻译策略对于会话原则及语言语用功能的体现情况。

研究从《傲慢与偏见》原文中选取典型模糊语言80例,并从与之对应的译本中选取译文80例。基于选取的原文和译文,研究将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具体数据见下表1。其中纵向为模糊语言翻译策略,横向为功能分布。基于表1中的相关数据,研究将从策略分布、功能分析和范畴特征三个方面展开:

表1 模糊语言翻译策略分布频率与功能

(一)模糊语言翻译策略频率特征

从《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来看,孙致礼在进行翻译时较多采用意译的策略(频率为77.5%)以求功能上的对等。对于以形式对等为主的直译策略则较少采纳(频率为22.5%)。从对翻译策略的使用频率上可以看出孙致礼更青睐对原文意义的翻译而不是纯粹形式上的对译,这在孙致礼很多其它的翻译作品中都可以寻得踪迹。

从模糊语言子翻译策略来看,减译(频率为25%)和改译(频率为22.5%)两类翻译策略使用较为频繁,增译(15%)和添加注脚(频率为15%)的策略则较少使用。这主要是因为模糊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语用功能,英语是一种偏向于显性表达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偏向隐性表达的语言,将英语中模糊语言对译为汉语时只有通过减少表层信息元的方式才有可能以一种隐性的方式表达原有的语用功能。

(二)模糊语言功能频率特征

Channell认为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体现在数量、质量、礼貌和得体这几类。对模糊语言的翻译要实现功能上的对等,就需要将这几类语用功能在原文中得以体现。也就是说,对模糊语言的翻译要实现数量、质量、礼貌和得体四种功能,这也是评价翻译策略的一种理据。

从数量功能来看,模糊语言一方面可以突出话语要旨,减少冗余信息对于听话人造成的负担,另一方面源于交际双方对于共知信息的掌握,这种情况下明确不如模糊。从表1中可以看出,译文较多采用增译(频率为50%)的策略来处理英语中的数量关系,而且一般不会采用减译的策略进行处理。如“ButIbelieveyour opinion of him would in general astonish--andperhapsyou would not express itquitesostrongly anywhere else.”中“believe”“perhaps”“quite so”等几个字词,均为单数;汉语示例则以为“相信”“或许”“过火”等,均为双数词。这是因为汉语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四六骈体,行文用字宜双不宜单的习惯也助长了汉语表达妍美、虚华的特点。而英语表达讲究简洁性和逻辑性,甚至把数理关系誉为语言的形式美。毛荣贵和范武邱从美学的角度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模糊译精确,乃译文的美学要求也”。[18]

从质量功能来看,英语模糊语言的使用一方面是因为在特定语境下保留信息会更加令人信服。另一方面是因为说话人缺乏足够的词汇或准确的信息而采取一种模糊的表达方式。[19]从表1中可以看出,译文较多采用添加注脚(频率为75%)的策略来处理英语中的质量关系,而且一般不会采用改译的策略进行处理。《傲慢与偏见》中有大量的词汇,如“Michaelmas”“red coat”等是通过有意违背会话交际中的质量原则来达到语用目的,然而进行中文翻译时则需要提供足够的信息来保证读者能够理解原文。庄起敏认为翻译应该遵从“直译+补充说明”的方式,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使用能被译文读者所理解的表达方式翻译原文。[20]而这与Nida为了追求功能对等而添加注脚的翻译策略具有一致性。[21]

从得体功能看,说话者对于自己所要说的事不确定时,就会使用模糊信息。特别是当话题是发生在过去或者将要发生在未来的事情,说话者对于所说的话题就缺乏足够的证据。在英语中,说话人对于某事物不清楚时会使用代词或者情态动词表达自己的态度。而汉语中一般会出现词汇缺失或者委婉表述的方式。从表1中可以看出,译文较多采用减译(频率为50%)的策略来处理英语会话中的得体原则,而且一般不会采用添加注脚等策略进行处理。例如“Theymaywishmany things besides his happiness; theymaywishhis increase of wealth and consequence; theymaywishhim…”中的“may wish”翻译为“希望”,而不是“可能希望”,前者较后者不仅表达简洁有力而且符合中国文化习惯。由于英汉文化及文字的差异,减译注重在透彻理解原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进行一种再创造,甚至对句子结构进行较大的改动。[22]

从礼貌功能看,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一方面体现为对礼貌原则的遵从,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说话者避免受到批评或遭遇挑战。从表1中可以看出,译文较多采用改译(频率为42.86%)的策略来处理英语会话中的礼貌原则,而且一般不会采用增译等策略进行处理。如“They were all of them warm in their admiration; and at that moment she felt that to be mistress of Pemberley might besomething!”中的代词“something”译为“也不错”,不仅改变了词汇的意义还改变了词汇的性质。这是因为英语中较多采用显性的表达方式,发话人会以一种更加明确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汉语中多采用隐性的表达方式,说话人不会很轻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23]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很容易导致文化冲突,所以在进行翻译时应尽量采用改译的方式使译文接近译入语文化背景。[24]

(三)模糊语言及翻译范畴分化特征

从上文可以看出,孙致礼《傲慢与偏见》中译本中更多采用意译的方法而不是直译的方法,说明译本注重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这与Nida功能对等理论是一致的。此外,孙致礼对于《傲慢与偏见》中的模糊语言采用了模糊化处理措施和明确化处理措施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式。而且,译文中出现的几类翻译策略出现了范畴分化的现象,如增译和添加注脚偏向明确化处理,减译和改译偏向模糊化处理。

同时,为了满足原文中模糊语言所体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译文采用增译和添加注脚的策略进行明确化处理。而为了满足原文中模糊语言所体现的得体和礼貌原则,译文采用减译和改译的策略进行模糊化处理。通过对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译文更倾向于使用减译和改译的策略对原文的模糊语言进行模糊化处理。这是因为中国的翻译家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原作, 从心灵上去感悟原作, 从想象中去获得意境, 从主体直接经验上去发掘原作内在、隐蔽的因素, 并力图把这些因素融合在译本中, 也就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隐性话语,或者是中国人常说的“神似”。[25]而且Nida也认为,翻译策略应以减译和改译为主,以增译和添加注脚作为辅助,这是因为将模糊文本转化为明确的文本本身就会出现信息的缺失,而这与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是相悖的。

此外,对于会话中存在的模糊语言现象,翻译时应考虑其语用功能,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交际关系与准则应采取明确或模糊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对于体现数量和质量关系的模糊语言应该采用明确化的处理方式,而对于体现得体和礼貌的模糊语言则应该采取模糊化的处理方式。这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以《傲慢与偏见》英文版本及中译本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第一,模糊语言的翻译可以采取直译和意译两种主要方式,直译注重形式对等,意译注重功能对等。根据实证调查结果,译文多采用意译的方式,如增译、减译、改译和添加注脚等策略进行翻译。第二,从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来看,模糊语言体现出会话交际中的数量、质量、得体和礼貌四个功能。在进行翻译时也应该考虑这几个功能,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求在语用能上与原文匹配。第三,译文的翻译策略出现了范畴分化的现象,如增译和添加注脚的方式偏向于对模糊语言进行明确化处理,减译和改译策略倾向于对模糊语言进行模糊化处理。而且模糊化的处理方式更接近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以上研究发现对于翻译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启示。比如,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对原文意义的翻译,还要关注对原文语用功能的对译;不仅要重视形式上的对等,还要重视意义上的对等,以求读者对原文能有完整清晰的认识。当然,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研究对象只是采用单一的译本,采用两本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的话,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希望后续的研究能在这方面得到改善。

[1] 谭载喜.翻译·模糊法则·信息熵[J].中国翻译,2010(1):11-13.

[2] 周梅.从语用学视角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模糊语言[D].合肥:安徽大学,2012.

[3] 戴婷婷.从模糊语言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D].合肥:安徽大学,2012.

[4] 沈韵濛.《傲慢与偏见》两种中译本对比[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5] 陈飘平.从情境语境看文学翻译中的功能对等[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 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1993: 201.

[7] JOANNA C. Vague Languag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0:18-195.

[8] 卓振英,李贵苍.典籍英译中的逻辑调适[J].中国翻译,2011(4):47-50.

[9] 平原春.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中表喜悦的习语的英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1-61.

[10] 汪敏飞,蒋林.杜撰词的象似性与翻译中的功能对等[J].中国科技翻译,2012(3):18-21.

[11] 李红梅.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品牌翻译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134-135.

[12] 石春让,覃成强.语篇零翻译:名与实[J].外语学刊,2012(5):109-112.

[13] 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4):17-22.

[14] 张瑞娥.翻译能力构成体系的重新建构与教学启示:从成分分析到再范畴化[J].外语界,2012(3):51-57.

[15] 孙致礼.傲慢与偏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

[16] 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85-90.

[17] WU C. Speech act modeling in a spoken dialog system using a fuzzy fragment-class Markov model[J].Speech Communication, 2002(38):183-199.

[18] 毛荣贵,范武邱.语言模糊性与翻译 [J].上海翻译,2005(1):11-14.

[19] STEPHEN L.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0:226-278.

[20] 庄起敏.试论新闻词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原则 [J].上海翻译,2005(3):32-34.

[21] NIDA E 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10: 6-162.

[22] 余富斌.模糊语言与翻译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49-51.

[23] 王向东.英汉写作对比:显性与隐性 [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4):122-124.

[24] 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中国翻译,1998 (1):25-27.

[25] 毛延生,姚师娟.“零度写作”的话语异化表征:以海明威的小说《雨中的猫》为例[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5(2):3-9.

责任编辑:李珂

Empirical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Fuzzy Langu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YANG K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China)

Based 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fuzzy language inPrideandPrejudicewastriedtomake. It is found that the liberal strategy has higher proportion compared with the literal strategy to realiz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sides, a categorization phenomenon was found i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PrideandPrejudice. This version would serve as guidance for the following studies and practices for fuzzy language.

fuzzy language; translating strateg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0.3969/j.issn.1674-117X.2016.04.022

2015-11-24

杨昆(1987- ),男,山东潍坊人,中国民航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语用学。

H059

A

1674-117X(2016)04-0107-05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