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新闻在身边
——从《黔西南日报》的两篇报道说起

2016-11-08 07:37何胜坤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10期
关键词:黔西南感人日报

□何胜坤

(黔西南日报社,贵州兴义562400)

感人的新闻在身边
——从《黔西南日报》的两篇报道说起

□何胜坤

(黔西南日报社,贵州兴义562400)

看报纸上的新闻,会不会让人掉眼泪?这要看新闻是不是能够感动人,记者将新闻事实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能不能让读者掉眼泪。

2016年6月23日《黔西南日报》5版刊发的一篇通讯,在突如其来的洪灾中,的确让不少读者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这则《在洪水中挺身而出的好司机》的通讯,里面这样写道:“6月20日,一位叫何安明的司机,在百米悬崖边紧急一脚,用轿车挡住滔天的洪水,救下了洪水中的母子三人,该条视频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上播发后,这名救人于生死的何师傅刷爆了微信圈。”紧接着,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腾讯网等数十家网站或转发或派出记者深入实地进行采访报道。

这一感人的新闻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让我想到,我们在写新闻时,能不能在字里行间注入记者的情感,从而使新闻更加耐读,更加富有人情味呢?我认为是可以的,而且也是恰当的。

2016年6月23日《黔西南日报》5版

按理说,新闻是对新闻事件所作的客观报道。记者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及时地把发生的事实客观描述出来,原原本本传达给读者,只要第一做的“不走样”,第二做的“不晚点”,记者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还是以这篇通讯为例,简单分析一下在新闻中,应该如何注入情感、打动读者,如何细写典型场景,把读者带入特定环境。

“洪水已经很猛,当他看到有群众被水冲来,急忙伸手去拉,但没拉住”——说明受害人一家三口危在旦夕。

“就在大家感到三人要被冲下百米悬崖、没救了时,一辆轿车打横在洪水中,险些被水冲下悬崖的群众被冲到了车底下。”——新闻事实本身已经具有很强的使人动情因素。作者只用了简约的文字,就完完全全凸现现场情景和气氛来,就可以收到使读者心有所动的预期效果。

“你没想过,紧急停截,意味着车子受到山洪冲击面更大,运气糟糕的话,你有可能会连人带车冲下百米悬崖,运气好的话,车子至少会受损?”“救人要紧,车子再值钱,也没有人的生命值钱。”——一问一答中,表达了记者的感情和立场。画龙点睛式的适当联想,记者该问什么或者不问什么,既表明记者的观点和立场,同时也可以借此传递读者的心声。

记者还步步推进,从读者的需要出发,让获救的人来回答。于是,就有了文内环环相扣的“当天被救的韦友敏眼含热泪,让记者一定要代她感谢那位有担当的中国好司机。”

再来看一看2016年4月15日《黔西南日报》一版刊发的通讯《“他始终把社区群众摆在第一位!”——追记兴义市公安局向阳派出所社区民警李来建》,这篇通讯讲述的是一个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民警的感人故事。其中有“李来建也不客气,一屁股坐在苏朝艳的椅子上,苏朝艳则搬个塑料凳子坐在他旁边。二人顾不上寒喧,当即就正在开展的社区警务平台录入工作讨论了起来。李来建认为,自己昨晚琢磨出的方法更加快捷实用一点。而苏朝艳则认为,按自己的方法更加规范一些。你来我往,分别在电脑上演示开来,试图说服对方。”“正当苏朝艳对着电脑屏幕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时,突然眼睛余光不经意的一扫,她惊呆了!刚刚还在与自己讨论的李来建,斜靠在椅子上,头歪在一边,不搭她的话。”

2016年4月15日《黔西南日报》一版

“李来建!李来建!!”苏朝艳以为他是太累了,睡着了,可接连喊了几声,他还是没有回答……经医院紧急抢救,昏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李来建,最终还是没能苏醒过来……

阅读这样的文字,让人心酸,并清楚地感受到记者那种既悲且痛的真实感情。而这样的情感,不也正是读者所要的吗?

媒体报道身边的新闻,既不能人为地拔高、强行“神话”,更不能针对个人好恶发表一些偏激看法,要有情感,更要保持中立和理性,还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这篇通讯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和对话,一个社区民警街头巷尾的工作,能够感动人、打动读者,或许这就是成功之处。

新闻是由人采访写作出来的,仅仅客观报道显然不够,还应该在报纸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架这座桥的目的不是“作秀”、不是“煽情”、不是制造新闻“卖点”,而是为了加深新闻的力度,增强新闻震撼力,以收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在这里,新闻事实的“力度”,体现的仍然是满满的正能量。

还是再说《“他始终把社区群众摆在第一位!”》这篇通讯,“他从不提要求,从不推工作,从不说苦和累!”回想与李来建共事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向阳派出所所长张维维心中充满酸楚,接连说了几个“从不”。在张维维印象中,9年多来,李来建就向他请过一次假,那是2015年4月,因为要带儿子到昆明看病。

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任何人也不可能完美无缺,记者如何把握身边的新闻有情感,而又不超出原则,至关重要,既要坚持认真对待调查、采访、取证、写作工作的精神,更应该坚持新闻选题谨慎再谨慎、求证再求证的态度。我想,对真相的洁癖,才是记者之所以成为记者的唯一理由。李来建的事迹被多家报刊、网站转载后,中共贵州省委、黔西南州追授李来建为全省、黔西南州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新闻写作中,抒情不是表达感情的唯一方式;议论也不是表达观点立场的唯一方式。既然从理论上说,新闻是排斥议论和抒情的文体,而新闻又不能不在必要的时候表达自己的爱憎,那就需要新闻记者另辟蹊径,在看似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运用恰当的手段,注入情感,表明立场,也是记者的功夫。

感人的新闻在身边,我们应最大程度的全面、透明、客观、中立地报道。只有这样的报道,才往往比激情澎湃的为民请命之声更具有感染力。

如何在身边发生的新闻中注入情感,使其更有感人力度呢?这里有一个方法和技巧问题,把握不好,弄巧成拙,就不仅可能违背新闻的真实、客观原则,还有可能把新闻弄得非驴非马,将人造成了“神”,让人反感,效果适得其反。

好的新闻,语不惊人,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平凡人平凡事,却能够打动读者,令人钦佩,令人感动。不偏不倚,我们身边的感人新闻,才能常常跃然纸上,才能让读者忍禁不住会掉眼泪。■

猜你喜欢
黔西南感人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记录那些感人瞬间
抗“疫”感人瞬间
寻味贵州——黔西南
感人的一幕
风吹黔西南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贵烟2号在黔西南烟区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