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必芳
(黔西南日报社,贵州兴义562400)
挖掘本土文化打造“黔西南味道”的阅读体验
——黔西南日报社媒体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查必芳
(黔西南日报社,贵州兴义562400)
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新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最快平台和重要渠道,地市党报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已然成为一项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机遇。黔西南日报社立足自身本土优势,切合新媒体传播特点,深耕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让新媒体有新内容新体验,打造充满“黔西南味道”的阅读体验,探索一条新媒体平台与报纸互动的特色之路。
对本土特色文化的重新认识和精准定位,是开发新媒体新内容的基础。“金贵之州”黔西南,蕴含山地文化之瑰宝,这里山水风光交相辉映,既有万峰林的层峦叠嶂、气势磅礴,又有万峰湖的烟波浩淼、湖光潋滟,更有马岭河的渊深之缝、群瀑泻缎。这里民族风情浓郁多彩,既有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和苗族“八月八”等民族节日,又有美妙绝伦的民族歌舞、服饰、工艺、美食。这里特色风物悠久厚重,各族群众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与自觉。这里历史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山地文化艺术元素。贵州龙的发现比其他恐龙早一亿年;兴义人比周口店北京人发现时间更久远;州内出土的东汉、西汉文物中,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占贵州省的五分之四;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在安龙求学生活十余载,留下《半山亭记》等佳作名篇;清末民初的留学生中,兴义人占贵州留学生总数的五分之四;贵州军阀统治贵州28年,兴义系统治了18年。“兴义文化”培育了何应钦、王文华等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风云人物……
然而,这样美丽富饶的黔西南,曾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我们努力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精准定位,知行合一,重新揭开黔西南文化的神秘面纱,“撩开面纱惊人艳”,迎来“春色满园百花开”的时刻。我们形成共识:创新宣传方法,整合优质资源,借力新媒体平台,扩大美丽黔西南宣传效应。
党报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既要“接天”也要“连地”,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传播好党的声音,又让群众喜闻乐见,这几乎是所有党报新媒体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实践中,我们找到了最佳的“桥梁”和“融合剂”,就是“本土文化”。我们以新的文化传播样式、传播载体、传播手段增强党报微信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从而转化为传播力。
上连“天线”强底气。连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根“天线”,走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之路。做“强”红色文化、做“亮”民族文化、做“优”山地文化、做“厚”传统文化。中连“网线”聚人气。充分运用微信传播的裂变效应,实现信息互通、互动、共享,使其成为传播黔西南民族特色文化的新载体。下连“地线”接地气。文化传播只有接地气,才能增人气添活力,引起群众共鸣。我们的微信号选题选稿充满家常味、泥土气、小而活,真正让群众参与并融入进来。激活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聚集更多用户,让微信平台真正成为黔西南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广场”。
基于以上定位,黔西南日报社“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黔茶第一春,“普安红”六百年沏就一壶早春茶》《吃货的世界你不懂,张之洞在安龙捡了一窝鸡枞》《原来,何应钦曾是这个学院的“学霸”》《央视大“曝光”:黔西南天太蓝,景太美!网友惊呼:蓝得也太过分了》《来黔西南生二孩,生态好就生得好》等内容,涵盖旅游美食、历史文化、美文阅读、便民服务等方面。尤其在黔西南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进程中,“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着力打造“看得见的旅行”,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其中,《民族歌舞惊艳“快闪”,中国黔西南向世界发名片》《绣出布依人家生活“好花红”,演绎“指尖上的中国”故事》入选贵州百件“微传播”优秀作品。
我们充分认识到,大型文体活动、赛事是微信互动的绝佳平台。在互动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独家、角度、深度、专业、严谨、权威等方面的宣传优势,围绕赛事策划选题深入报道。
例如,2015年,为迎接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的召开,我们精心策划《美丽黔西南“旺”你来》微信专题报道,派出自然环境组、民俗风情组、风味美食组、精品线路组、赛事活动组记者,紧扣“旺”字主题,采写文章60余篇,在微信公众号推出“黔西南迎接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系列报道”——《盛会落地黔西南,金州迈向国际化》《为什么是黔西南?》《迎接大考,我们做足了准备》《黔西南,迈向国际化旅游快车道》等6篇深度报道,同时,在《黔西南日报上》推出《黔西南印象》《黔西南风景这边独好》《相约金色花海,享受黔西南最美的冬天》《相约黔西南来一场消夏之旅!》《炎炎夏日何处去避暑休闲黔西南》《在黔西南,山地旅游怎么玩,专家告诉你》《唱好山地旅游新“山歌”,黔西南从喀斯特走向世界》等报道。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互动,多媒体融合传播效果显著,引发超过200万人次点赞。
经过多次实践,形成“以新媒体形式编辑推送,多角度、深层次报道黔西南文化,结合恰当时间点,综合推出系列报道”的模式,使更多人了解黔西南,走进黔西南,爱上黔西南,“旺”黔西南。
又如,在中国自行车联赛——兴义万峰林站比赛中,我们按照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阶段拟定策划方案,创新思路,有所侧重,深入报道。赛前报道体现赛事概况和自行车运动知识等内容;赛中报道重点体现精彩看点;赛后报道以人物故事、专家嘉宾访谈为主,使新闻更加纵深、丰满。策划强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融合,其中特别策划《中国自行车联赛·兴义万峰林站鸣笛开赛》《“为爱一公里”让我们低碳健康出行》《喀斯特山地是骑行天堂将再来黔西南》《为万峰林而来为水墨金州而来》《老记亲历:与这方山水相遇注定惊艳》引起了网友、读者的极大关注。
同时,我们在新浪官方微博“中国黔西南”中开设#中国自行车联赛兴义万峰林站#话题,实时跟进“微直播”聚敛人气,同步链接“中国黔西南网”“黔西南日报数字报”发布的各类原创消息,引导网友打开网页点击更多内容、参与话题讨论,吊足了公众期盼第二站赛事的胃口。赛中、赛后,微博适时发布各类消息、人物故事、互动话题,话题点击阅读量超过300万。
同时,加强自身联动,带动更多互动。较之报纸、电视、网站,新媒体能将诸多重大事件第一时间推送到用户手里,尤其时下流行的微信平台,更是具备点对点播报功能,朋友圈推送几乎使新闻阅读点击率呈几何数字攀升。黔西南日报社官方微信“中国黔西南”及时与“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官方微信平台”、“黔西南发布”、中国自行车协会官方微信“中国自行车联赛”等联动,共同推送赛事图文、视频,使网友能够第一时间获取赛事资讯,随时随地阅读,轻轻松松转发,实现“快速播放,快速发布,快速搜索”,大大拓宽了赛事在网络上的传播途径,宣传效果显著。
总之,在全媒体语境下,文化报道既是一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渠道,也是党报赢得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借力新媒体新技术转变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已成为党报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将在坚守专业价值的前提下,顺应潮流,积极转型,坚持“新闻为本,内容为王,导向为魂,读者为上”,从“地域特色”转变为“文化特色”,更好地推动传统报业的自我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