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岩 邵杰
(四平日报社,吉林四平136000)
活跃报界三十载妙手播春处处花
——记地市报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赵雪峰
□王雪岩邵杰
(四平日报社,吉林四平136000)
编者按:前些日,读了曹林的文章《不是传统媒体不行,是你自己不行》,心中一震,说出来很残酷,细一想也有几分道理。赵雪峰,一个资深地市报媒体人,地市报人中的知名人物。先后在四平日报社、萧山日报社工作,直到退休。美术创作和美术编辑干得风生水起,散文、时评作品等也常见报端,有4000多篇(件)时评、散文、美术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国内300多种报刊上发表。其漫画不仅问鼎中国新闻奖,在韩国、日本等国家多次获奖。新闻研究也成果颇丰,有30余篇新闻论文在《新闻战线》、《新闻记者》等专业杂志上发表。他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一是不断学习,二是具备多种能力,还要比别人技高一筹。他也许会给当下的地市报人有些启示,在媒体转型的十字路口,我们是否感觉到了“本领恐慌”?本刊编辑
图片由赵雪峰本人提供
当笔者近日叩开赵雪峰位于吉林四平市老家的门时,他光着膀子手提相机,屋里堆满一摞摞旧报和杂志。原来,他正在整理发表过作品的样报。
我惊诧地问:“这些样报都有你的作品?”他说,“其实,发表我作品的报纸和杂志远不止这些,30年来,我在全国300多种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作品超过4000件,这还不包括我工作过的四平日报社和萧山日报社。由于多次搬家,散失了一些,剩下的都在这儿了。现在把它们翻腾出来整理和拍照,是为出版文集和画集做准备,另外,也想保存一份完整的电子资料,以备查寻。”样报中,除了耳熟能详的国家和省部级大报,也有从未听说过和相对边远地区的报纸。
我们翻看着赵雪峰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此风杀得好》、《文汇报》上的《假病得从根上治》、《中国新闻出版报》上的《香蕉得癌,还是媒体得癌》、《中国青年报》上的《那么不说行不行》、《长江日报》上的《从一个贼的悔悟说起》、《羊城晚报》上的《名人也该爱小草》……一篇篇散文、杂文、言论,我好奇地问,“你画了那么多漫画,怎么还能写出这么多文章?”他说,“文学艺术本来是相通的,我时常在构思漫画时产生写杂文的冲动,在写文章时头脑中蹦出漫画画面,也许是所谓的文里有画、画中有文,相通互补吧。”
“可是,许多人喜欢你的漫画,却很少领略你文字的风采,”我说。他嘴角略翘着说,“这可能是我的漫画光束过于强烈,盖过了时隐时现的文字星火。不过,真正熟悉我的人,还是晓得我的文字能力的。”
在四平日报社时,赵雪峰由美术部主任兼任经济部副主任。曾在《四平日报》开设并撰写过“都市时评”、“想说就说”、“就事儿说”等杂文、时评专栏。
2000年他组建了都市刊部,这是报社领导对他综合能力的赏识与嘉许。在都市刊上,他撰写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稿件。
我想,现在各行各业都注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赵雪峰是新闻队伍中不可多得的全才。
正是看中了他的综合实力和高级编辑职称,以及“吉林省第五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的称号,一些媒体开出优厚条件邀请赵雪峰去工作。有位杂志社领导感叹:我见过好的美术编辑,也见过好的文字编辑,但综合到一起样样精通的人,非你莫属!在综合权衡后,他选择了浙江萧山日报社。到了杭州,赵雪峰的名字随即进入杭州文艺人才库,个人简历作为独立辞条被收入浙江省新闻志。
当我问到赵雪峰是什么时候开始文字创作时,他说,“这个有点晚,我1986年从吉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后就考进报社了,主要工作是美编,因此没马上写文章。1988年写了杂文《宝马方可佩金鞍》,那是我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登在报上,这算真正意义的文学创作。”
“1989年夏天,我去南方走了几个地方,写了散文《韶山,回头一笑》,在《四平日报》发表后,又在《长沙晚报》刊出,它刺激了我的创作冲动,散文作品能在外省的晚报上发表,至少说明我还行。接着我又写了杂文《作品是最好的纪念碑》,被《陕西日报》刊发,不久该报还寄来了杂文评选优秀奖的奖金和证书。这是我的杂文第一次获得省级报纸的奖励,它更增强了我的创作信心。”
“当年,无论是文章还是漫画,在本地的报纸上发表后,我一定让它们飞出四平打到外埠,尽可能地在异地或上级报刊上发表,让每篇作品实现价值最大化。”
我在诸多杂志中看到有20多种新闻、美术专业类期刊,每本上面都有赵雪峰的论文,我的话题转向论文。从事新闻工作这些年,赵雪峰在核心期刊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有些论文被多个网站转发。
赵雪峰告诉我,他写论文从来不是为了评职晋级而应景去写,他的多数论文的创作都是自己在学习工作实践中积累总结的经验体会,都是有的放矢的理论研究。比如《新闻战线》上发表的《让速写闪亮登场》、《中国地市报人》上的《编辑漫画专版的一点体会》、《新闻记者》上的《灵感常钟情有意人》、《新闻三昧》上的《新闻漫画的分类与辩解》等。
虽然赵雪峰的文字水平非同凡响,可是把他推上名人台阶的仍然是漫画。
赵雪峰说,“本来我学的是油画,素描、色彩、写实能力都很过硬,人物造型能力相对更强。1981年,我的油画《除污去垢》就参加了吉林省美展,我之所以改画漫画,一是环境制约,那时我家刚搬上新楼,在楼上画油画很不方便。二是因为到报社工作,报纸需要漫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喜欢,因为漫画表达思想更直接、明确,反应也迅捷。”
我让他讲一讲创作漫画的经历或过程,他从样报堆中随意抽出一张报纸说,“就拿这幅画为例吧,”我忙瞄了一眼,是张我从来没见过的《花鸟世界报》。他告诉我,这是广东《南方日报》的子报。接着,他指着发表在这张报纸上的一幅漫画说:“有一天,天很热,过晌时分,我在路边看到个醉汉,喝得酩酊大醉,倒在大树下面,旁边吐了一滩污物。我正加快脚步打算离开,却看见一条大虫子爬在醉汉肩上,正向醉汉脖子蠕动着,我本能地抓起虫子抛出很远。这时我想,虫子出现在什么地方都不奇怪,如果出现在鸟身上,那鸟一定腐烂了。一瞬间,我头脑中闪出一个画面:一只啄木鸟的翅膀被一条虫蛀出个洞。就这样,我边走边想,一进家门,我连鞋都没脱,急忙拿出纸笔,勾出一幅虫子在鸟身上蛀出的洞里探出头来向外张望。画到这里觉得画面语言只说个结果,没有前因。我又从醉汉的醉酒过程向前推想:倒酒……喝酒……终于,一条半身露出树洞的虫子,手握酒瓶给一只啄木鸟灌酒,那鸟张开大嘴贪婪地喝着烈酒的画面产生了。接着丰富了第二幅——啄木鸟喝多了,它双脚钳住树干在树上睡着了,虫子乘‘醉’而入,把鸟的身体当成树干蛀出了洞,得意地在洞中庆祝自己以酒行贿取得了成功。这幅名为《迷魂汤》的漫画在报上刊登后,还获得漫画大赛一等奖。”
“是呀,听说你在许多漫画大赛中获过奖,成了获奖专业户吧?”我问。他说,“获奖专业户不敢当,不过这些年我确实获得一些漫画奖,他指了指报堆后面的一沓获奖证书,这些都是,有130多个哩。”
在获奖证书中,我看到有“中国新闻奖”漫画铜奖,“中国地市报好美术作品”一等奖,“中国移动动感地带杯大赛”金奖等,还有“第八届韩国漫画大赛”优秀奖,“日本漫画大赛”入围奖。证书中还有一份吉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的聘书。
赵雪峰的肖像漫画在国内有名,他的一组肖像漫画参加了第八届全国美展,这是吉林省美术史中肖像漫画第一次进入全国大展。《中国漫画》、《漫画月刊》杂志的封面,以及《美术报》都多次发表他的名人肖像漫画。
在杂志堆里,在一本《杂文选刊》中,我看到有幅铜版纸印刷的通版漫画插页。赵雪峰告诉我,那是《杂文选刊》为庆祝一百期专号,特别邀请他画的全国著名杂文家的群像,其中有蒋子龙、邵燕祥、余杰、魏明伦、牧惠、梅桑榆、鄢烈山等诸多名震文坛的人物。我大致数了一下,有五六十位国内顶尖杂文家。我问他,“这应该是你画的人物最多的一幅漫画吧?”他摇摇头:“2005年春节,《萧山日报》刊登的全体编采人员向读者拜年的群像,我画了80多人。”
在杂志中还有10多本《新华文摘》,我看到上面都有赵雪峰的作品,大多摘自《讽刺与幽默》、《中国漫画》、《羊城晚报》等报刊。
当年赵雪峰在四平日报社开设的“周末调味”、“诗配画”等漫画专栏,直到他调离,坚持了9年,到萧山日报社后,开设“诗配画”、“市井百态”等专栏有11年,加到一块儿,光办漫画专栏就有20年,这在国内报界实在不多。
采访进入倒计时,我把话题转向他如何取得这么大的成绩。赵雪峰说,“我这点成绩微不足道,如果非要说成功,那么这些都离不开家庭环境和妻子的支持,以及朋友给予的鼓励,读者的赏识。”
“父亲很注重文学和美术的引导,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睡觉前父亲搂着我在枕边给我读小说,刚学会拿笔,他就让我写日记,那时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爸爸虽然不画画但特别支持我画,他收集的漫画是我最初的读本,阅读和学习漫画也滋养了我的幽默性格。”
“结婚30多年,妻子一直包揽所有家务,让我腾出精力专心创作,妻子对我的帮助是我成功的巨大后援力量。”
谈到朋友,赵雪峰说,“我交友是有选择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担起朋友这个重称的,我交的朋友含金量高,他们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相互交往也特别真诚,这主要是兴趣爱好的趋同性使然,所以一定情投意合,没有功利,更不为酒肉而聚。”
赵雪峰说,“全国300多家报纸、杂志中至今不知姓名的编辑刊发我的作品,这并非易事,说明这些编辑读懂了我的文与画,他们都是我的知音!我感谢他们把我的作品传递给读者!”■
(本栏编辑:秦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