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妞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以及知识基础还不够宽泛的原因,其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础,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有效突破点,本文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探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33-02
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会探索未知的领域,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走出传统学习方法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本文将从目前教学的情况出发,从激趣、提供问题情境、实现双基三方面目标着重分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激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轻松的氛围下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特别是小学生,对学习缺少自觉性,大多是凭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手段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使其保持这种兴趣。在学习过程当中,低年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阅读水平都不够丰富,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很大限制,小学生学习知识时多用机械记忆与形象思维,但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有着探索的兴奋感,从而自主地与未知事物亲近与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积累综合学习的能力,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学生就能比较早地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学习者全身心地卷入其中的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入的学习。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而产生这种求知欲,兴趣是不可少的,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设情境、讲故事、做游戏、设悬念等。在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课文的正文前有导读,课后有“资料袋”,围绕课文内容做了发散和总结。语文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中也安排了“信息窗”,让学生在课前与课后都能了解到与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学生也在学习长篇课文前就对它产生了阅读兴趣。当学生对一事物产生学习的兴趣,他将在学习中产生不同的疑问,从而引导他的思考。学生多思善问,从中获得知识,作为教师就要适时点拨,激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
二、提供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独立、变通、迁移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当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通过问题情境迁移,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促使学生联系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当我们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老师板书“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生词有一些特点?”学生回答:“打和拔的韵母都是‘a。”“是的,那我们再看看这些词,哪些是用手,哪些是用脚啊?”老师又问,同学们观察后得知“打球、拔河、拍皮球”是用手,“跳高、跑步、踢足球”是用脚,老师问:“同学们知道用手的字与用脚的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吗?”“用手的字都有提手旁,用脚的字都有足字旁。”学生回答。这是教学中的牵引问,通过问题引发思考。
学习中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可缺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充裕的思考时间,在一个集体里,学生的学习层次不一,思维敏捷的学生先说出了答案,那么没想出来的学生就不会继续思考了,这时就要让全体学生进入思考中,当大部分学生有所发现,跃跃欲试时,再让他们说想法。又如在课堂中,有的老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而学生还没读完一遍,老师就让学生停下开始讲课,这样做让阅读没有了意义,学生没有从阅读中得到充分的思考空间,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学生的独立学习并不是独自学习,他们的思考需要交流,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正反辩论、不同观点的说明,都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与思考。让学生们在讨论中表现自我,交换独立思考的所得,从而得到独立思考的乐趣。
当教学完知识点后,我们不能让它成为单一的知识,而要培养学生变通地、迁移地学习。“语文是语言的学科,同时也是思维的学科”[2],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我们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主动的大量的自由读写,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
三、实现双基目标,完善学生情意人格结构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双基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双基目标和学生情意人格结构则是三维目标的表现。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情意人格等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依赖性思维较强,此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应由教师引导他们获取学习的基本技能,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例如:在课堂教学前,教师会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学生自学课本内容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的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在学什么、怎么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课前预习时,教师会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预习生字或了解课文内容的相关知识。学生自学课文后,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重点进行检查与反馈,对好的学习效果以及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及时提出,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方法及分析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思考。拿一篇文章给学生读,他们也只会将文章读了就忘,不会去理解文章上的知识点,所以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时,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下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者将文段中的优美语句标出来重点朗诵。这样不仅使学生全神贯注,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加强了重点记忆,还让学生在下一次拿到一篇新文章时知道如何提炼知识点,能够自主学习。
总之,教师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要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所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3]。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才能够得到不断的增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