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我的人生导师

2016-11-08 09:13林京京
传记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京剧文化老师

文|林京京

父亲,我的人生导师

文|林京京

访马克思墓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文化大革命之前父亲工作繁忙,几乎每晚都是在我入睡后才回来,即便是有空在家,他也是忙得顾不上与我们聊天。平时他经常忙到后半夜才睡觉,早晨我去上学时,他还未起,每天只有吃午饭或晚饭的时候才能见到他。文化大革命开始时间不长,父亲就被抓走,这一走就是数年,等我们再次见面,姐姐的女儿都已经一岁多,我和哥哥也都插队了。后来我考上大学,直到结婚又出国留学,和父亲一直聚少离多,我对他的记忆也仅是点点滴滴。

记忆中父亲对我们还是比较严厉的,从不溺爱。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无论是寒冬酷暑、刮风下雨,我都是自己走路上下学,无人接送。记得有一年,我们学校还在东高房胡同的时候,夏天下大雨,路上的积水没到我大腿,我趟着水走到学校,因为教室进水无法上课,我又趟着水自己走回家。父亲对我们的言行举止要求严格,但他从不过问我们的学习情况,也从没有对我们提出过任何要求。小学时的一次期末考试,我的数学、语文、英语都得了99分,回到家我兴高采烈地把成绩单拿出来给母亲看,心想她一定会表扬自己,可是没想到竟遭到了批评。她说:“你如果得了70几分或80几分,我不会批评你,因为你可能真有不懂的地方。但是你得了99分,就说明你都学会了,只是因为粗心被扣了一分。”当时父亲也在旁边,却什么也没说。第二天吃午饭时,父亲对我和小表哥说,学习是要学会如何掌握知识,不要过多注意成绩。他笑嘻嘻地说,自己小时候也不是个好学生,经常抄同学的作业,但考试总是比他们考得好。在我印象中,父母只要求我必须完成作业,但从没检查过我的作业,他们总是鼓励我独立完成自己该做的事。那时候我的房间里有两个大书架,摆满了古今中外著名的青少年读物,我就是从那时起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即使在文化遭到摧残的年代我也没有中断这一习惯。我和哥哥到山西插队时还偷偷带了一箱子书,这些书我们不能公开看,只能晚上躲在被子里看。

林默涵夫妻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父亲就被点名批判,母亲跟我们谈话,要求我们像以前一样对待父亲,不许参与批斗父亲,所以我们之中没有人给父母写大字报。当时我并不清楚文化大革命会对父母产生多大影响,直到看到父亲在批斗前已被母亲剪短了头发却仍然没有躲过被人剃头的羞辱,我才渐渐明白。有一天我放学回家,一进前院就看见父亲刚刚清扫完胡同里的公共厕所,他满脸汗水,浑身沾满污渍,我强忍住眼泪与他一同回家。从前这个厕所没有专人打扫,经常是垃圾满地,臭味扑鼻。父亲被勒令清扫厕所后,他不仅把垃圾清扫干净,还把沉积在便池里的陈年污垢全部抠干净。其实他只要清理完垃圾就可以交差,但他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的人,不管做什么事,他都要做到最好。

“四人帮”粉碎后,父亲复出,我也考上了大学。由于所学专业的缘故,我开始关注父亲的工作,尤其是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对外文化交流是宣传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窗口,父亲对此非常重视。1980年,父亲带领中美恢复外交关系后的第一个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访问美国。其间他参加了全美音乐教师年会,参观走访了数个大学,了解那里艺术教育的情况,他还会见了很多美国文化界名人,与一些中国华侨交谈,为后来的中美文化交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整个80年代,他主持的几项交流活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是父亲邀请美国著名舞蹈家、教育家Jacques d’Amboise先生首次访华。Jacques d’Amboise 先生15岁受邀加入纽约芭蕾舞团,17岁成为主要独舞演员。他曾六次获艾美奖,因其杰出贡献还被授予美国文化艺术界的最高奖——肯尼迪中心终身成就奖。1976年,他创办了National Dance Institute,为纽约的公立学校提供免费舞蹈授课,为千千万万的学生,尤其是家境贫寒的孩子提供学习舞蹈的机会。此次Jacques d’Amboise先生选拔出50名中国儿童组成艺术团赴美,参加National Dance Institute的年度演出。中国儿童艺术团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个访美的儿童艺术团。数十年的断交使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知之甚少,通过本次两国儿童的近距离接触和友谊的建立,也使美国人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此后几年,Jacques d’Amboise先生一直与上海市保持着联系,连续几次派教师到上海,为上海培训了近千名舞蹈老师和学生。

晚年时期的林默涵夫妻

二是邀请夏威夷大学戏剧系的魏丽莎教授和学生到北京用英文演唱京剧。魏丽莎是最早来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之一,1979年,她来到南京大学留学,进修中国戏剧和汉语。学成回国后,她一直致力于在美国大学之间传播京剧艺术,教美国学生用英文唱京剧。夏威夷大学的英文版京剧曾令中国的老戏迷们大开眼界,一群蓝眼睛、高鼻梁,身着中国古装戏服的洋学生,用英语演出了中国传统京剧《拾玉镯》。演员们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韵味十足。不少中国老戏迷都说:看洋学生们唱京剧还真带劲儿。

父亲是分管艺术教育的,他与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合作,选派中美两国中小学艺术教师进行互访交流的活动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个项目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大卫·洛克菲勒先生对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曾资助过很多文化项目。他曾多次访问中国,几乎每次都要与父亲见面,讨论合作事宜。他的家人来到中国,父亲会安排他们参观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班,并观看学员表演,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大卫·洛克菲勒的一个侄女就因此爱上了中国文化,后来还专程到北京大学学习汉语。

这个项目的形式是由中美两国互派中小学的艺术老师到对方学校观摩、交流、学习,每期持续三四个月。双方陆续派了几拨老师互访,直到1988年这个项目才结束。我到美国后认识了两位参加过这个项目的老师,一位是教美术的中国老师,一位是教音乐的美国老师。这位中国老师告诉我,美国的美术老师不只教学生绘画技巧,还教学生如何欣赏,要求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写出评论文章。由此,学生不仅在绘画技巧方面有长进,在写作等其他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后来他还多次访问美国,进一步了解这种教学方法,并在他的课堂上应用。那位美国的音乐老师参加互访活动时还是一位中学教师,现在已是从事音工作的大学教授了。他很欣赏中国的少年宫,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当地中小学推广中国少年宫的教学模式。

20多年前,我在美国看到过报纸上登载的一个小故事:一位美国小学老师要求班里的同学画出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有的孩子画出来的是梳着大辫子的清朝男子。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当时已是20世纪80年代了,为什么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100多年前?现代美国人是通过电影、电视和报刊等媒体认识中国,但这些媒体的报道或宣传并没有使美国人真正了解中国。记得父亲曾经说过,如果能让外国青少年亲身感受中国文化,这样会比任何媒体宣传强十倍、百倍,而且更容易接受。他的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将中国优秀文化艺术介绍到美国,让更多美国人了解今天的中国,领略中国青少年的艺术风采,也一直是我的心愿。文化交流的力量之强,可以改变人的认知,打破成见,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我所主持或参与的各项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都包含着父亲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教诲。

父亲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话语、他的精神会永远留在我心中,他就如同我的人生导师一般,鼓励、推动着我在文化交流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和前行。

责任编辑/于溟跃

1995年,林默涵(左四)重回武平故里

猜你喜欢
京剧文化老师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六·一放假么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