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问题

2016-11-07 19:04李新威李薇
体育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异化体质足球

李新威 李薇

摘 要:从以人为本视角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进行反思。认为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学生及其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人为目的是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本质,以生为本是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基础,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是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终极目的。当前我国学校体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校园足球的异化现象带来学校体育目的异化的危机;学校体育多元并存思想使得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片面化、极端化;应试教育成为学校体育功能缺位的重要原因。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以人为本;校园足球;应试教育;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5-0110-05

Abstract: From the people oriented perspective, the authors reflected on issues currently faced b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concluded that the essenc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s people oriented is to base the root on students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ople targeted is the natur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s people oriented, students oriented is the found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s people oriente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s people oriented.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major issues currently faced b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phenomenon of dissimilation of campus football generates the crisis of dissimil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the multi-idea coexisting ideological syste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omote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s people oriented to become one sided and extreme; the issue of exam oriented educa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absenc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function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eople oriented;campus football;exam oriented education;China

体育的人文精神复归转变人们一贯的体育观。体育不再是单纯的“育体”,而是在肯定其生物性效果的基础上赋予以人为本的人文性,生物、心理与社会三位一体的三维体育观得以生成并渐入人心。早在20世纪末,胡小明先生[1]便提出体育要呼唤人文精神,以人为本,要避免体育无“人”的现象。而就教育来说,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离不开人,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以人为本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2]。因此,无论从体育还是教育视角,学校体育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并将其作为指导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根本理念。

“学校体育以人为本”虽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以往的研究多是强调以人为本的必要性或是如何以人为本,却对其内涵、本质置之不理,更缺乏对学校体育进行以人为本的反思,这便为实践中的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带来阻碍。目前,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既有学校体育自身指导思想混乱带来的实践困境,也有发端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应试教育问题等,诸多或理论或实践层面的问题看似并无关联,却均是违背了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问题的本质与根源等方面有着必然的联系。以人为本作为治国理念,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在学校体育事业中坚持以人为本,必然要清楚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内涵与本质,如此才能在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找准方向。而且,各种学校体育思想都是以育人为目的提出的[3],都要归于以人为本,校园足球等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以人为本视角审视我国学校体育,无疑更能窥得矛盾本质,进而促进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1 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本质

“学校体育要以人为本”的观念早已成为学界共识,然而其内涵仍未明确。王安新[4]在《“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新发展》中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是要体现人的主体性,要将人作为根本,以人为中心,指出以人为本中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地位,但并未阐明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内涵,也没有区分“主体性”与“主体”的差异。对二者的区分是必要的,如果混淆两者概念,实践中可能会产生以物为本、视人为工具的情况。

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首先要明确“人”是什么,以人的什么为本?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类存在物,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主体。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更体现“人是目的”思想,区别于以神为本、以物为本。我国春秋时期的齐国政治家管子曾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管子虽较早地提出以人为本,但是带有明显的工具性标记,因为在管子心中,君主的统治才是目的,而国民只不过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工具而已[5]。可见,管子的“以人为本”之 “人”并不是作为目的的、体现主体性的人,而仅被视为实现目的的工具,本质上更倾向于以物为本。2003年7月,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为本[6],其中之“人”既是最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又包含他们的根本利益,将最广大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作为目的,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就学校体育而言,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学生及其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根本,这既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必然,也是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指导思想对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诉求。首先,学校体育应以人为目的,学生不是工具、手段,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及其发展,这是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其次,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也是学校体育实践工作的对象,以学生为本是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基础。以学生为本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单个、部分学生为本。以单个、部分学生为本,一味地迁就,学生想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并不符合学校现实的条件与学生整体发展需要。近年来,一些学校管理者由于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不自觉地将“以人为本”变成“以人情为本”、“以个人为本”,变成没有原则的宽松管理和对学生的一味迎合[7]。以学生为中心虽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却难以关怀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学校体育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终极目的和终极关怀是引领和帮助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因此,学校体育以人为本要关怀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是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终极目的。全面发展不是单纯生物体育观下的增强体质,而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体育观下的全面协调发展,既要关照体质的增强,又要兼顾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有可持续性,即终身体育。终身体育在兼顾学生学校阶段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要求学生走向社会后形成身体锻炼的习惯,培养体育运动的兴趣,以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因此,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学生及其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人为目的是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本质,以生为本是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基础,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是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终极目的。坚持以学生及其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本是实现学校体育“育人”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学校体育自身长期良好发展的前提。

2 校园足球异化带来学校体育“目的异化”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滑的既成事实,一度使学校体育陷入社会舆论问责的尴尬境地。社会各界质疑学校体育的同时,也纷纷反思责任是否应全然落在学校体育身上。答案是否定的毋庸多说,但是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根本任务的学校体育自然难辞其咎。管理部门与学校体育理论界开始思考如何方能力挽狂澜、学校体育究竟该向何处去的问题,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效应,校园足球便是其一。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2013—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先后出台文件要求加强校园足球工作。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有深远影响,加之中国足球萎靡不振,足球进校园符合社会舆论的期盼,作为依托的学校体育也将摆脱“失责”之困境的希望寄托其中,校园足球活动理所当然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的热点。然而,受管理部门的责权分配问题、非理性的社会期望以及布点学校具体工作的落实等因素影响,校园足球产生异化现象,原本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的校园足球异化为一味追求中国足球事业发展,以培养足球后备人才为最终目的的中国足球崛起工具[8]。这便造成学校体育旧的困境尚未摆脱,新的矛盾又悄然显现之局面,并可能带来学校体育目的异化。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学校体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根本,而非以“制器”为目的。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虽然大幅度增加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与运动量,有益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但校园足球似乎已偏离以人为本的理念。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下称《方案》),《方案》的出台对中国足球的改革与发展、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等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足球事业乃至学校体育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足协的调整、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及社会足球的普及等措施昭示着中国足球改革的决心与信心,然而当其对校园足球发展进行优化的同时,无疑引起校园足球的异化。《方案》强调要“把校园足球作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的基础性工程”。将校园足球定位为:夯实足球人才培养,让更多青少年学踢足球,这是振兴中国足球事业的人才根基;校园足球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足球是先行先试的改革,很快会推广到其他运动项目上去;校园足球要落实教育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9]。毋庸置疑,《方案》将校园足球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点,体现了校园足球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打破学校体育“失责”窘境的立足点,但是《方案》中将校园足球作为“振兴中国足球事业的人才根基”等对中国足球事业发展、足球人才培养的过度强调,却易误导基层学校具体工作的开展,加重校园足球具体实践工作中现有的诸多问题,即仅关注少数足球水平较高的学生而忽视多数学生的发展,仅关注足球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仅关注足球的普及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最终加剧校园足球的异化。异化的校园足球以足球事业发展、足球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8],以少数学生发展、学生片面发展为本,背离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倘若异化问题得不到解决并推广到其他项目,生成类似异化的“校园篮球”、“校园排球”等,那么学校体育将可能“误入歧途”,成为如同职业体校般的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其发展理念将以竞技运动发展为导向,其最终目的产生异化,表现为:以育人为本、以观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学校体育(主体)对象化了的客体(以足球等竞技运动项目发展为最终目的)脱离主体独立存在,并对主体产生影响。作为客体的学校体育视学生为工具、手段,虽同样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但却违背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制器”而非“育人”为本,阻碍了学校体育自身良好发展。此时学校体育与过去的唯一的相似,恐怕是仍尴尬地处于学校教育边缘化的困境中难于自拔。可以说,解决校园足球的异化问题已成为校园足球乃至学校体育长期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

足球等体育项目进校园既有利于帮助学校体育走出青少年体质水平持续下滑的困境,又能够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是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然而,足球等体育项目进校园是以学校为依托,属于学校体育范畴,仍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育人为导向,在观照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发展体育事业。仅关注少数学生发展、学生片面发展,过于强调体育项目发展,视学生为工具、视学生发展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附属等,不以育人为本,而以体育项目发展为根本的改革终将使学校体育面临目的异化的危机。

3 学校体育“一元指导,多元并存”思想体系促使以人为本片面化、极端化

以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为起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至今已有百余年。回顾百余年发展历程,扼要地说,多是在借鉴国外学校体育思想,如清末引入源自德国的军国民体育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学习借鉴苏联体育理论以及20世纪80年代经由日本传入的快乐体育思想等。国外学校体育思想对各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实践工作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以军国民体育思想为例,《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起步,军国民体育思想的传入不仅为清末时期的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工作指明方向,更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不同时期引入的国外体育思想还促成我国目前“一元指导,多元并存”的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形成。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体质教育思想、运动技术教育思想、成功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等纷纷登上了学校体育的舞台,并最终形成了现如今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的“一元指导,多元并存”的学校体育思想体系,共同作用于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3]。不难发现,学校体育多元思想体系中的运动技术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以及终身体育思想等均是脱胎于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外的教育体育思想。思想体系的多元化丰富了我国学校体育的理论内涵,对学校体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它促使我国学校体育吸收了当代世界先进的学校体育发展理念,具有世界性、民族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指导思想多样和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10]。甚至一些学校体育思想的产生并未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已经开始传播和运作,在推广上较为激进,在效果上较为欠缺[11]。

以人为本是贯穿于学校体育多元指导思想中的理念,不仅指导学校体育具体实践工作,也是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无论是健康第一思想、终身体育思想还是体质教育思想都是以“育人”为目的提出的,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根本。而学校体育“一元指导,多元并存”思想体系造成了学校体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片面化。体质教育思想重于身体发展、快乐体育重于心理体验,所谓的多元并存似乎仅仅是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思想等分化、交叉形成的一些只重于片面的“子思想”,诸“子思想”共同作用于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难免导致学校体育实践工作的差异化、极端化,为学校体育长期良好发展埋下隐患。如一些体育教师曲解快乐体育思想的内涵,认为快乐等同于玩乐,形成了一种 “放羊式教学”,只要学生能够体会到快乐,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将学习者的心理感受推崇到了极致[12]。部分教师在体质教育思想影响下片面认为学校体育仅仅是增强体质,学生身体健康就可以。然而单一的体质教育指导思想容易陷入“生物体育观”、“目中无人”的责难[13]。总体来说,当前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混乱、范畴不明确等问题已对学校体育实践产生影响,在片面的“子思想”影响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误读,学校体育以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的难以实现,并造成了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学校体育多元思想体系急需一次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全面整合与梳理。

4 应试教育成为学校体育功能缺位的重要原因

应试教育虽然屡受诟病,但受我国长期以来的考试制度以及社会观念影响,应试教育问题仍普遍存在。中小学校对升学率的过度重视、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各种“状元”的追捧宣传、家长对学生成绩与未来的期望等无不成为应试教育的诱发因素。多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扼制应试教育问题,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应试教育现象不仅没有被扼制,反而愈演愈烈[11]。应试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是应试教育不把学生当人,而是当成了家长和学校实现自己利益和愿望的工具;二是应试教育将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把本应是揭示知识规律、提高认识能力的教育内容变成许多互不关联的死的知识点和标准化的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虽也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却很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4]。不把学生当成鲜活的有个性的生命个体,而当成家长和学校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过于重视智育、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体育课边缘化,变成“小三科”之一,忽视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发展与心理健康等的重要作用,有违“以人为本,以学生及其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不得不说,现如今的应试教育实质上培养的是头脑膨胀而身体萎缩的“畸形的人”,而这正是学校体育发展困境的根源所在[15]。

应试教育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束缚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对外,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沦为“鸡肋”。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以分数、 升学率作为评判教学水平高低的惟一标准,体育让位给其他高考科目,成为“弃儿”[16]。“边缘化”的学校体育把增强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任务搁置一旁,一切为学生能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让路,甚至在学生参加重大考试前出现体育教师“被生病”、“被停课”的现象。学校体育的“育体”功能难以实现,既限制自身发展,也成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对内,身处应试教育的洪流中,学校体育自身也难以避免“应试”的影响。体育教学虽不同于其他科目,考试形式也以身体活动居多,但既定的评分标准、严格的考核制度等,使得体育考试少有甚至从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与个性特征。在此情形下原本作为检验学生体育运动水平的考试,却从手段演变成为目的。学生跟着应试的指挥棒调整着自身的体育参与行为,“达标”、“满分”逐渐成为学校体育关注的焦点[15]。应试教育下学校体育的手段与目的错位,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体育课程内容变为考试达标的手段,本作为检验手段的考试形式成为学生争相追逐的目的。内部与外部的束缚阻碍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发挥,限制学校体育发展,同时使学校体育陷入“边缘化”困境,造成了学生肥胖、近视、体质问题等在学校蔓延。

无论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应试教育问题,还是竞技体育的“入侵校园”现象,或是学校体育自身指导思想混乱带来的实践困境,本质上都与背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有着必然的内在关联。应试教育对学校体育内外两方面的束缚,是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校园足球活动则是为了摆脱学校体育“失责”尴尬、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自我救赎措施。而当前学校体育多元思想的混乱、缺乏有机整合及由此形成的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片面化等,对学校体育面临的“目的异化”危机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各种问题相互作用、影响,更增添了学校体育问题解决的难度。理清各种问题的复杂关系,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回归以人为本,坚持真正的以学生及其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单独某一方面的发展为本。“以人为目的,以学生及其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既是素质教育下学校体育的必然,也是学校体育的自身发展诉求。

参考文献:

[1] 胡小明. 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 中国学校体育,1999(2):65-65.

[2] 姚姿茹,杨兆山.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3):17-20.

[3] 梁立启,邓星华. 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 体育学刊,2013,20(5):12-16.

[4] 王安新. “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新发展[J]. 体育学刊,2002,9(3):4-6.

[5] 新华文摘杂志社. 新华文摘精华本:哲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5-156.

[6] 李慎明.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J]. 中国社会科学,2007(6):4-18.

[7] 刘海生. 学校管理,别误读了以人为本[N]. 中国教育报,2009-06-02.

[8] 李新威,李薇. 我国校园足球的异化现象[J]. 体育学刊,2015,22(5):1-4.

[9] 岳川. 王登峰:校园足球将成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EB/OL]. (2015-03-16) [2015-10-25].

http://www.chinanews.com/ty/2015/03-16/7133594.shtml.

[10] 董翠香,茹佳,季浏. 体育强国视阈下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探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1):88-92.

[11] 武海潭,季浏. 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范式的流变——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审视[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6):109-114.

[12] 李吉远. 学校体育的异化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336-338.

[13] 贾洪洲,陈琦. 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0(5):3-7.

[14] 郭振有. 应试教育之弊端:反科学发展观[J]. 中国教育学刊,2005(9):5-6.

[15] 杨韵. 被“应试”捆绑的体育:对学校体育发展困境的反思与批判[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5):62-66.

[16] 张世威. 我国学校体育异化现象的审视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523-525.

猜你喜欢
异化体质足球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