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宏颖 李岩 张晶
摘 要:很多学生学习完“大气压强”之后,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举出相关的应用。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相应的关键思维方法。本文将对“大气压强”的关键思维方法进行建构。
关键词:大气压强;思维方法;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8-0032-2
1 问题背景
“大气压强”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中的内容。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学生学习本课前有很多生活经验,但并不系统化、清晰化。很多经验仍停留在表象,比如,认为用吸管吸水,是靠嘴的“吸力”将水吸上来;不少学生看到课上的相关实验,知道大气压是存在的,但仍不理解大气压强是怎样工作的,所以不能很好地用大气压强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和掌握研究大气压的关键思维方法。
2 关键思维方法的建构及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每两人为一小组。
每组器材准备:针管、钢笔、吸管、火罐、皮搋子、真空收纳袋、吸盘、胶头滴管、试管(配相应纸片)。
教师再准备:弹簧测力计、弹簧秤、钩码(若干)。
(1)回顾证明液体有压强的实验,抽象出其证明过程的思维方法
通过“液体压强”教学中证明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实验(如图1)。提问学生:本实验证明液体有压强的思路是什么?
在一容器内有液体,容器外没有液体,两部分空间用橡皮膜(易形变)隔开。如果液体有压强就会挤压橡皮膜,使其发生形变,通过观察橡皮膜的形变,我们得出液体是有压强的。
思维方法:
即将空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内有液体(研究对象),另外一部分没有液体(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有液体(研究对象)的一方与没有液体的一方分界面的形变情况来判断液体(研究对象)是否有压强。
(2)思维方法迁移到大气压强的证明
启发学生借助现有器材,利用刚才的思维方式来证明大气是否有压强。即,将空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内有气体(研究对象),另外一部分没有气体(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有气体(研究对象)的一方与没有气体的一方分界面的形变情况来判断气体(研究对象)是否有压强。
小组合作,利用关键思维方法,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小组一:将吸盘中的空气挤出形成真空区。观察外界的空气是否对吸盘有压强,将其压住。
小组二:将针管口堵住,抽出活塞形成真空区。观察松手后,如果空气将活塞压入针管,即证明大气有压强。
小组三:用抽气筒将真空收纳袋中的空气抽出。如果外界空气有压强,就会将收纳袋压扁。
小组四:挤压胶头滴管,使其内部空气排出,将其插入水中。如果空气有压强,就会进入滴管,但由于两者之间有水分隔,会看到有水进入滴管。
小组五:将试管中灌满水,挤出试管内的空气,在试管口堵上纸片。如果空气有压强,就会挤压纸片将水顶住(即,覆杯实验)。
小组六:将针管口插入水中,抽出活塞形成真空区。如果空气有压强,会将水压入针管中。即,证明大气有压强。
教师小结:利用抽气机或挤压吸盘等动作,将空气挤容器的实验归为一类。进而介绍、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利用水将容器空间占据,从而排出容器内空气的实验归为一类(覆杯实验)。
(3)贯彻关键思维方法,设计实验测量大气压的数值
分组实验,小组合作。结合已有压强知识(p=F/S,p=ρgh),贯彻思维方法,探寻大气给真空区的压强有多大。设计实验,测量大气压数值并交流评估(表1)。
(4)利用关键思维方法,应用大气压强
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哪些情况下将容器内的空气排尽,利用外界大气压工作的实例。
学生举例:针管、钢笔、吸管、火罐、皮搋子、真空收纳袋、吸盘、胶头滴管、真空包装食品等。
(5)课堂练习,小结及布置作业
3 小 结
本课重点在于开头对于研究大气压的关键思维方法的建构。关键思维方法的建构充分和迁移得当,对于大气压存在的验证、测量和应用都会起到很大的理解、引领作用,从而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使其理解大气压的工作原理。本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逐个完成每个具有递增逻辑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全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落实了新课标理念,从实验设计、操作、交流、评估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甘小雨.关于“大气压强”实验的创新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10,28(5):11.
[2]尚俊波.大气压强课引入仪[J].物理教学探讨,2011,29(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