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苒
【摘要】 目的 观察比较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根据治疗药物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 每组30例。普罗帕酮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药物治疗, 胺碘酮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律成功率、复律时间以及服用药物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胺碘酮组复律成功26例, 成功率为86.67%, 普罗帕酮组复律成功25例, 成功率为83.33%, 胺碘酮组的复律成功率略高于普罗帕酮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复律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P<0.05);普罗帕酮组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20.00%, 胺碘酮组为6.67%, 普罗帕酮组明显高于胺碘酮组(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方面,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两种药物均有一定的疗效, 但各有利弊, 普罗帕酮复律时间快, 但不良反应多, 患者耐受差, 胺碘酮见效慢, 但不良反应较少, 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胺碘酮;普罗帕酮;临床疗效;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13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作为心律失常常见类型之一, 其发病急, 进展快, 若不及时恢复窦性心律, 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更为严重的疾病, 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性较大。在临床药物治疗时, 不同药物的使用会使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存在一定差异。本次实验通过选取本院6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取随机分配的方法进行分组, 选择目前临床常用的普罗帕酮与胺碘酮两种药物进行对照试验, 分析两种药物在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面的异同,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涉及病例的临床资料均选自于2013年6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60例, 根据治疗药物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 每组30例。其中普罗帕酮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24~61岁, 平均年龄(42.7±13.2)岁;体质量(63.7±12.4)kg, 心率(118.7± 23.6)次/min, 收缩压(127.6±15.4)mm Hg(1mm Hg= 0.133kPa);心脏瓣膜病9例, 高血压9例, 肥厚型心肌病7例, 慢性肺疾病5例;由发病至救治的平均时间为(2.6±1.3)h;胺碘酮组男16例, 女14例;年龄22~62岁, 平均年龄(40.6± 15.3)岁;体质量(62.3±14.4)kg, 心率(121.4±22.7)次/min, 收缩压(125.7±17.2)mm Hg;心脏瓣膜病8例, 高血压11例, 肥厚型心肌病7例, 慢性肺疾病4例;由发病至救治的平均时间为(2.4±1.6)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首先给予两组患者吸氧、支持治疗等常规处理。普罗帕酮组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将70 mg普罗帕酮融入0.9%氯化钠溶液20 ml进行静脉推注。胺碘酮组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后, 将150 mg胺碘酮融入0.9%氯化钠溶液20 ml进行静脉推注。两组患者在静脉推注时注意先慢后快原则, 推注时间约在20 min内, 给药时给予患者心电监护, 做好密切观察。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复律成功率、复律时间、不同时间段(<5 min、5~15 min及>15 min)的复律例数及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药后心率下降为正常标准, 室上性心动过速转为窦性心律, 心悸、头晕、胸闷等临床症状缓解, 则判断为复律成功, 若用药后心率仍然较快, >120次/min, 则为无效[1]。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比较 胺碘酮组复律成功26例, 无效4例, 成功率为86.67%, 普罗帕酮组复律成功25例, 无效5例, 成功率为83.33%, 胺碘酮组复律成功率略高于普罗帕酮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复律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 且复律例数优于胺碘酮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不良反应比较 胺碘酮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 其中心悸1例, 头晕恶心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2/30);普罗帕酮组发生不良反应6例, 其中心悸3例, 胸闷1例, 恶心呕吐1例, 心动过缓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6/30)。胺碘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普罗帕酮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往往发病突然, 发生机制是折返, 持续时间不同[2], 属于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 可发生于房室间及房室交界区, 若不及时就医会引发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等更为严重的疾病。
在对该病进行药物急救的选择方面, 要考虑该药物是否能及时缓解症状, 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也需兼顾安全性问题。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为目前临床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常用药物。由于药物不同的电生理特性, 两种药物在临床治疗时, 其疗效、适应证均存在一定差异性。在用药时, 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身体情况给予合理的药物选择。
胺碘酮属于常见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该药物可有效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 强化消除折返激动, 以此达到复律效果[3]。普罗帕酮属于广谱高效膜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物, 该药物可对房室旁路的前向及逆向传导速度进行延长, 提高心肌细胞阈电位, 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发兴奋性, 阻断折返通路和消除折返激动, 实现复律时间缩短[4]。本次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即普罗帕酮组复律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普罗帕酮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20.00%, 胺碘酮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6.67%, 普罗帕酮远高于胺碘酮, 而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普罗帕酮产生的负性心肌作用减缓了血液流动[5], 患者从而产生了头晕、胸闷、心悸、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而胺碘酮在体内作用时间较长, 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预防心肌缺血, 从而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6]。
综上所述, 普罗帕酮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 复律时间快, 但不良反应较多, 患者耐受差, 适用于心功能正常及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胺碘酮起效慢, 但安全性更高, 适用于心功能不全及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临床用药时需结合患者实际病情, 选择用药。
参考文献
[1] 王少波, 梁锦军, 黄从新.静脉注射普罗帕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的Meta分析.疑难病杂志, 2013, 12(1):13-14.
[2] 陈学英.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对比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8):33-34.
[3] 晏秀玲.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比较.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10):1561-1563.
[4] 谢彦军, 任新燕.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河北医药, 2012, 34(24):3787-3788.
[5] 朱鼎粤.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及疗效对比.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11):27-28.
[6] 黄凤荣, 欧阳阳钢, 徐姗, 等.静脉注射普罗帕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及疗效.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34):1300-1301.
[收稿日期:2016-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