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苗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受众意识的觉醒,迪士尼电影过于理想化的故事渐渐落于俗套。《沉睡魔咒》一改迪士尼往日风格,恢弘的战斗场面、整体偏暗的色调风格、善与恶的有机融合让人耳目一新。本文拟从国家与家园、铁与翅膀、真爱与情、恶与善四方面来阐释《沉睡魔咒》的主旨,并从中发现其与以往迪士尼电影的不同之处,探讨迪士尼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迪士尼;善恶;真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128-01
提到“迪士尼”,我们往往会将它与童话、梦幻、爱情、公主等等理想化的元素联系起来。从早期的《米老鼠与唐老鸭》、《小美人鱼》,到如今的《海底总动员》、《怪兽大学》,迪士尼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名字,更代表了电影的一种风格:宣言真善美,正义战胜邪恶,真爱赢得一切……《沉睡魔咒》暗黑系的风格颠覆了以往迪士尼影片的欢乐气氛,对童话的重新解读,让人不禁注意到,迪士尼从虚幻的天空踏入了现实土地,渐渐从飘渺的童话梦中苏醒。
一、国家与家园的对比
每个人都可以称自己的所在地是一个国家,但只有真正爱着它的人才会称此地是家园。在影片中有两个国家,城堡与摩斯。它们有着鲜明的对比:首先,城堡被贪婪的国王统治,而摩斯并没有所谓的统治者。其次,摩斯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没有纷争没有烦扰。而城堡里的人们骑着战马身着铠甲,冷冰冰的嗅不到一丝人情味。最后,城堡里的国王要求所有子民臣服于自己,他剥夺工人们仅有的休息时间,对待将军粗鲁不近人情,后期被复仇冲昏了头脑的国王在自己的城堡里大肆进行破坏,仿佛这个城堡只是一个战场而不是自己的家园。反观摩斯,当玛琳菲森第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她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治愈一株被折断了的树干。尽管后期玛琳菲森黑化变成了暗黑女王,她也并未伤害摩斯一分一毫。这就是国家与家园的区别。
二、铁与翅膀的交锋
迪士尼影片中喜欢把反派与黑暗、邪恶、冰冷的戎器联系起来,把正义的一方与光明、温暖联系起来,而在《沉睡魔咒》中则相反。 史提凡为了争夺王位,不惜用铁剑割去了玛琳菲森的翅膀,作为自己成为国王的筹码。影片后期,铁石心肠的他成为了一个病态的复仇者,唯一所想就是要杀死玛琳菲森并夺走摩斯。在一次次的进攻都被无情瓦解后,史提凡想起了年少时“铁”伤害了玛琳菲森的事,于是命铁匠没日没夜的赶制大批量的铁器。铁,成为了国王贪婪的象征。玛琳菲森的翅膀是具有象征意味的,翅膀代表着她心中的光明与善良。失去了翅膀的玛琳菲森被仇恨遮蔽了双眼,选择通过诅咒来发泄心中的恨与怒,而重新获得翅膀的她在天台并没有选择杀死曾经的负心汉,而简单以一句“thats all”来做最后的了断。这代表着玛琳菲森已经放下了所有怨恨,完成了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蜕变。
三、真爱与情的反思
在迪士尼以往的影片中,爱情桥段在大部分童话故事中都有所呈现,但在此部影片则少有体现。首先,这表明迪士尼不再将所有无法解释的情节都“童话化”,而选择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挖掘。其次,这也说明了迪士尼开始尝试探讨除了爱情之外的其他感情。可以解除玛琳菲森诅咒的唯一办法是真爱之吻。在玛琳菲森看来,这本就是一个谬论,因为她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真爱这么奢侈的东西,影片也由此开始了对真爱的探寻。起初,玛琳菲森只是以上帝的姿态观察着小公主,但小公主的单纯渐渐打动了这个冰冷的女王,她不再远远注视,想要更进一步的保护小公主。当公主陷入沉睡后,这个连翅膀被夺去后都未掉下一滴泪的女王,流下了自己悔恨的泪水,带着眼泪的一吻,竟然唤醒了公主。原来我们一直以来都误解了,真爱并不是仅存在于爱情之中,任何一种感情,都能孕育出真爱。
四、恶与善的探讨
现代人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在资讯爆炸的社会中,想要以绝对的观念服人已不是易事,以往迪士尼电影中的大恶人形象已经明显不合时宜了。善与恶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个元素,我们要探究的是为什么一个人会变成坏人,变成坏人后他的良知是否能再次觉醒。
如果仅从睡美人的故事来看,影片的主角就是一个恶人,玛琳菲森是一个黑暗的女巫,她向幼小的公主下了狠毒的诅咒。但本片对这个恶人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我们看到幼时的玛琳菲森敞开心扉给予人类爱与信任,却得到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伤害,所以我们可以体谅玛琳菲森复仇的欲望,因为这是每个人心中最自然的自我保护机制。睡美人的故事中,国王是一个无辜的父亲形象,在本片中却成为了最终的大反派,史提凡对权力的渴望导致不惜以伤害爱人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抱负。直到影片最后,史提凡都没有抛下心中的仇恨,并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玛琳菲森是可怜的,但因为爱从而获得了重生的机会,史提凡却更可悲,被复仇蒙蔽双眼的他一次次丢掉了可以解救自己的机会,固执的选择了悲剧的结局。
《沉睡魔咒》一改迪士尼欢乐祥和的影片氛围,在一部童话故事中加入了人性的黑暗元素,并将善恶是非杂糅掺入其中,让观众在观影中自己寻找正确的生存理念。它颠覆了迪士尼以往真人动画电影的创作,为迪士尼摆脱旧束缚,制作更贴近生活的“理想化”电影创作带来了灵感。影片的创意与用心,让很多观众都看到了迪士尼试图变革的决心,也俘获了各阶层年龄段受众的心。
参考文献:
[1]高放.迪斯尼动画电影的造型特征[J].电影艺术,2001.
[2]王云波.迪士尼动画电影的文化内涵[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