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尤普·苏来曼
摘 要:维吾尔文学批评的形成有着悠久历史。虽然维吾尔文学批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历史过程没有西方文学批评和汉族文学批评那样连续和完善,但其在维吾尔文学中也有一定的社会和历史基础。浩斯力汗·哈米江虽然自己是哈萨克族人,但一生为维吾尔现当代文学批评做出贡献,并在作家专题研究领域开心的篇章。本论文简单的评论浩斯力汗·哈米江对维吾尔文学批评的影响。
关键词:浩斯力汗·哈米江;文学批评;作家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013-01
维吾尔文学批评的形成有着悠久历史。虽然维吾尔文学批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历史过程没有西方文学批评和汉族文学批评那样连续和完善,但其在维吾尔文学中也有一定的社会和历史基础。根据艾克拜尔·卡德尔编写的《维吾尔当代文学批评史》这本书中的信息,在高昌回鹘王国时期就有了文学批评的萌芽。在这个时代佛教内容的材料翻译成汉语和古代维吾尔语的过程中为便于理解,给出注释和说明文形成了维吾尔文学批评的基础。①
虽然维吾尔文学批评史有较悠久的历史,但是因时代发展的不平稳所导致的各种政治、社会原因,维吾尔文学批评直到近些年依附于维吾尔文学,更明确地说依附于政治。解放之后维吾尔文学批评开始摆脱其依附的地位,在维吾尔文学中成为新的学科。
回望新时期维吾尔文学的形成至今的50来年的行程,我们会看到已经形成一群知识全面、文笔成熟的带头人物。以买买提·普拉提为代表的老年及中年文学批评家通过文学批评活动进行艰苦的研究和探索,使得新时期维吾尔文学批评有了坚实的基础,让新时期维吾尔文学批评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一位特殊的人物,那就是一生从事为维吾尔文学批评及维吾尔文学研究的哈萨克人浩斯力汗·哈米江。虽然浩斯力汗·哈米江自己是哈萨克文学家,但他对维吾尔当代文学研究及新时期维吾尔文学批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作家专题研究方面有了显著的成就。
浩斯力汗·哈米江于1942年出生在塔城地区托里县的一个牧民家庭。1964年,毕业新疆大学之后到喀什师范学院当语文老师,直到1992年,他转到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当语文老师。2008年因病逝世,享年66岁。浩斯力汗·哈米江在大学就开始了自己文学研究的文学批评生涯。他前后用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出版了10多本书并献给读者,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和文学评论。让人又敬佩又高兴的是他花了十二年的时间去研究著名的爱国主义者维吾尔诗人铁依甫江·艾里耶夫。他编写了《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研究》、《足迹与榜样》、《人民心中的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等专门研究这位诗人的书。在生命的暮年他还专门研究了领域为世人博格达·阿布都拉。这足以证明浩斯力汗·哈米江对维吾尔文学研究和维吾尔当代文学批评所做出的贡献。
浩斯力汗·哈米江的文学批评开始于写一些读后感性质的文章,这阶段的文学评论基本都是针对某一作品的感悟和个人观点、政论和时评。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他从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对作者的创新精神给予肯定,但避开谈论作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而言之,在这阶段浩斯力汗·哈米江的文学批评文数量并不是很多,但很有质量,因此他在新时期维吾尔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不小的反响。
九十年代初,浩斯力汗·哈米江的文学批评方法有了很大变化。这阶段他走向文学批评的专业化,从以前的对某作家某作品的进行批评走向专门研究某一作家的道路,在这阶段他几乎把全部精力奉献给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的研究。浩斯力汗·哈米江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究经验来研究维吾尔现当代诗歌的代表人物铁依甫江·艾里耶夫和博格达·阿布都拉的整个创作生涯。浩斯力汗·哈米江通过研究这两位诗人的创作经历和实践,科学的总结出整个维吾尔现当代诗歌的整个发展历程。对诗人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生涯,对世人的创作过程、诗歌中体现的思想、哲学内涵、文艺特点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很权威的总结出诗人的创作精神和创作贡献。
浩斯力汗·哈米江的文学性趣和文艺美学观是在俄罗斯文学、汉族文学、维吾尔文学和哈萨克文学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多元化的文艺美学观。虽然他的文学批评没有突出的特点,我们很难看出他在文学批评中收到过哪些文学批评家的影响,但文学批评中的持续性和作家专题研究是他文学批评的最大亮点,也是对维吾尔文学批评的最大贡献。虽然他自己是哈萨克人,他始终研究维吾尔文学、研究维吾尔诗人。这种连续性的研究,尤其是作家研究正式维吾尔文学研究领域最薄弱的环节,是他给维吾尔文学开拓了新的研究路线,给维吾尔文学研究者提供了榜样。
注释:
①艾克拜尔·卡德尔.论维吾尔文学批评史[].新疆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篇),2004(04):102-103.
参考文献:
[1]阿扎提,克里木江.维吾尔当代文学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
[2]浩斯力汗·哈米江.足迹与榜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3]艾克拜尔·卡德尔.当代维吾尔文学批评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