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 陈连
(大连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单簧管演奏技巧的运用
——以中国作品为例
江雪 陈连
(大连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本文以几首经典的单簧管中国音乐作品为例,通过研究乐器特点、代表作品音乐风格、演奏中的技巧处理等内容,探讨单簧管这一西洋乐器在民族乐曲中的技巧运用。
单簧管;音乐表现;演奏技巧;音乐风格
单簧管音区音色的不同赋予它广泛的演奏作品领域,它能够准确的演奏作品要求的乐思,运用它丰富的音色使音乐表现更丰满。在众多经典的中国作品中通过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阐述,例如:《苏北调变奏曲》、《帕米尔之音协奏曲》、《牧马之歌》。《苏北调变奏曲》它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张梧先生于1952年在苏北地区体验生活后创作的。作曲家用简洁明了的音乐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苏北乡间生活和劳作特有的场景。
《帕米尔之音协奏曲》是我国第一首大型单簧管协奏曲,为单簧管协奏作品开创了先河。它是1982年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胡璧精依据塔吉克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一部大型单簧管协奏曲,这部作品富于了浓郁的新疆少数民族风情。
《牧马之歌》是由我国作曲家王炎谱写的,这首作品以辽阔的草原为背景,包涵了我国蒙古地区特有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
《苏北调变奏曲》采用了安徽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全曲旋律简洁、明朗、节奏轻快。描述了苏北秀美的风光,体现苏北人民愉快的劳作生活,以及丰收的喜悦。
《帕米尔之音协奏曲》采用了塔吉克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整曲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格。巧妙的运用单簧管不同音区的音色特点来展现帕米尔高原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整曲分为三个乐章,快—慢—快的速度特点是典型的协奏曲体裁特点,其中也运用了柔和的慢板和回旋曲式。第一乐章乐曲的引子就运用了散板,这在西方协奏曲中所没有见到过的,是中国音乐特色的作曲手法。该作品突出体现了西方古典作曲手法与我国民间音乐素材的高度融合,是对西方音乐的吸收以及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改良。《牧马之歌》整部作品音乐性格多样,段落对比鲜明,运用五声性和声的写作手法,发挥了乐器的性能。同时用这些特点来诠释蒙古族特有的音乐素材,将作品分为草原黎明、牧歌、追马、晚归四个部分,构成了草原上美好的一天。
(一)吐音的多样运用
在《帕米尔之音协奏曲中》第一乐章中部结束的部分有一段华彩,作曲家就使用了一段由慢到快的吐音。(如图:谱例1)
在乐曲中以较快速度演奏的吐音有时不能以单吐演奏方法来完成,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双吐演奏法来代替完成。简单来说双吐是用舌头发出TUKU的音节,演奏的方法是用正确的嘴型含住笛头,然后发出TU的音节将舌头贴在哨片上,顺应着发出TU音节的气流将舌头冲开,在舌头冲开的同时,运用口腔内部接近喉部的位置发出KU的音节,用气流使音柱断开。
(二)装饰音的运用
在中国作品中,很多作品都采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如波音、装饰音、颤音。在《牧马之歌》中牧歌的开头部分,大量的运用了装饰音与波音,曲调的进行曲折、细腻,富于装饰性,采用了蒙古族民歌素材。颤音和波音的演奏通俗来讲就是手指进行快速的交替,较长时值的颤音演奏需要稳定的气息与手指灵活度的配合。运指应精确、稳固和节省。僵硬、机械的动作会影响手指的灵活性。气息方面,腹部要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嘴部保持放松。在这两种演奏技巧中,放松的姿态是不可缺少的。上肢环抱与身体保持一定距离,使身体放松演奏颤音、波音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三)多种呼吸法的运用
在演奏中,为了保持作品的完整性,达到乐曲和舞台需要的效果很多时候都需要运用到循环换气。(如图:谱例2)
循环换气也叫不间断呼吸,这种演奏技巧就是鼻子吸气和嘴吐气要同时进行,以达到声音的不间断,演奏更长的乐段。使用循环换气有三个要点:(1)用空气充满脸颊,用舌根关闭喉咙,用脸颊的肌肉慢慢把气息吸进和呼出;(2)空气充满脸颊,关闭喉咙,通过鼻子正常地把气息吸进和呼出;(3)当脸颊鼓起时候通过鼻子慢慢吸进气息,同时把气息慢慢地呼出脸颊。
当腹部支撑做的十分自如的时候,演奏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过度支撑会导致演奏的紧张,直接影响到演奏时的音乐表现力与音乐效果。
在单簧管中国作品中作曲家往往都是将西方作曲手法与中国音乐特有的民族民间素材以及民间民歌创作手法巧妙的相结合,在当代单簧管中国作品中很具有代表性。创作者追求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坚持以富有民族音乐的创作特点为基本原则,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单簧管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单簧管的音乐表现力。
J621.4
A
1005-5312(2016)08-0096-01
陈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