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的若干思考

2016-11-07 06:30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26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培训

乔 丽(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 北京 102600)

完善我国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的若干思考

乔丽(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2600)

文化志愿服务相比于其他志愿服务门类,在全国起步较晚,各地发展也不平衡。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的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水平,文化志愿活动能否组织好、开展好与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的科学合理与否密切相关。因此,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文化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索科学、稳定、有效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充分访谈调研,运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定量研究结合定性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当前我国文化志愿服务的现状、特点以及文化志愿服务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建立招募和注册的便捷渠道,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表彰和奖励等文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的法律和法规等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我国文化志愿服务提供有益的发展思路和路径参考。

文化志愿服务模式

一、文化志愿服务模式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的概念

文化志愿服务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而建立的招募、日常运行与培训、激励、宣传以及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文化志愿服务的组织模式和人力资源的运作模式。

(二)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的重要性

文化志愿服务的生命力在于文化志愿活动,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的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水平,文化志愿活动能否组织好、开展好与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的科学合理与否密切相关。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的关键是要有一套完善的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模式和人力资源运作模式。

二、当前文化志愿服务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近几年,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文化志愿服务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提供了根本动力。另外,各地志愿服务快速发展也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我国文化志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创新,目前已经形成一批较为典型的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一)主要特点

当前,我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大都以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无论在村镇、社区还是企业、工地,大都能看到文化志愿服务者参与的文艺演出、文艺培训及展示等多种活动,这些都为引导基层群众创造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前,文化志愿服务初步体系框架已建立,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二是服务主体多样化;三是内容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当前,我国文化志愿服务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参与社区、农村、大型活动、国际文化志愿服务等领域的文化活动;二是参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志愿服务;三是体现政府导向,体现公共文化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如2014年“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实施的包括各级文化部门依托公共图书馆组织开展的“传递书香、见证成长”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依托文化馆(站)组织开展的“精彩生活、幸福使者”文化馆(站)志愿服务活动等9个主题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文化志愿服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文化志愿服务还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文化志愿服务的社会认知度与认可度不高,还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重视程度不够,认识存在误区。调查显示,大约33%的调查者还不清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有些甚至认为文化志愿服务是少数有钱有闲人的自愿慈善活动(图1);三是服务领域狭窄,服务内容单调,各地进展不平衡;四是队伍建设薄弱,人员流动频繁(图2)。调查显示,约有41%的调查者认为文化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薄弱,全国文化志愿服务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据《2014年北京志愿服务调查》文化教育类服务项目占北京志愿服务项目的29.92%;五是缺乏规范管理(占受访者比例数的13%),文化志愿服务日常运行机制建设还不完善;六是文化志愿服务保障措施不健全。大约38%的受访者认为目前文化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志愿服务保障措施不到位(图2)。

图1 关于文化志愿服务理解的调查结果

图2 关于文化志愿服务存在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

三、文化志愿服务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分析

文化志愿服务的组织主体不同,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其采用的组织模式和人力资源运作模式。笔者按照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主体不同,将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分为行政推动模式、企事业单位主导模式、民间组织发起模式、“学校+社区+民间组织”联动等模式。这些不同的组织模式各有自己的主导方,但在推动情况不一的各地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中都各展其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多数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应鼓励发展自发的、基层的文化志愿组织活动。

目前,笔者认为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一)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不尽科学,不少岗位的人员分配不合理

调查发现,目前还存在没有充分结合文化志愿服务者的专业背景和志趣,以致在安排文化志愿服务岗位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文化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存在岗位需求预测不准确以及岗位配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问题,这也将影响潜在的文化志愿服务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的构成结构不合理

文化志愿者来源单一,主体是国家一、二级演员和市群众艺术馆辅导老师、高校教授。高校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且易于管理,文化志愿者队伍应该吸纳大学生等社会各界优秀人士来充实特长型志愿者和热爱型志愿者队伍。

(三)培训效果有限,培训管理有待加强

文化志愿服务可培训的内容多种多样、形式灵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根据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以及其他专业技能及素质拓展等方面的综合培训。调查显示,高达8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强志愿服务通用知识的培训,约6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强文艺演出技能及素质拓展方面的培训(图3)。另有不少受访者反映,有些通用培训对提高文化志愿者的素质和技能作用有限,应加强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图3 关于文化志愿者培训内容的调查结果

(四)文化志愿服务的考核与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文化志愿服务管理过程中实施的绩效评估内容有待完善,并且绩效评估的激励与惩罚效果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甚至被误用作监督和控制文化志愿者工作的手段。而且,当前的激励机制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激励内容、方式老套单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多样性;激励定位不准,没有充分考虑到志愿者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等等。同时,目前文化志愿活动经费不足,常常使志愿服务活动无法有效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文化志愿者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五)文化志愿服务的法制化建设滞后

目前,亟待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关于开展和完善文化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文化志愿者的个人权利与义务,并且对文化志愿者行动的社会角色、服务对象及范围都给予明确界定。

另外,目前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文化志愿服务成果保存和成果转化机制,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文化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四、完善我国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的建议

笔者认为,当前应通过鼓励多种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共同发展来推动我国文化志愿服务的广泛发展。比如在发展公民自发组织或草根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模式时,应积极引导文化志愿组织和文化志愿者的自觉管理和自我发展;在实施行政推动模式时要注意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并给予文化志愿者组织充分的自主权;并且,还应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展民间组织发起等模式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一)建立招募、注册的便捷渠道

完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应与时俱进,建立文化志愿服务者网上招募、注册的平台。比如可以通过访问网站、在社区以及学校等设立文化志愿服务站点,或者借助手机、热线电话等文化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以方便文化志愿服务意向者随时随地了解有关文化志愿服务相关项目的招募以及注册报名事宜。应该指出的是,在上述各种信息服务平台中应明确界定和描述相关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或活动,对其中的文化服务岗位的工作时间、范围、责任以及标准等都应有清晰的说明和规定。

(二)开展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全方位培训

目前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系统、专业的整体培训方案,全方位的培训还很欠缺,更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培训。笔者认为,目前亟需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方案,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提高文化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以确保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具体而言,一是要分门别类地设置文化志愿服务者培训方案,针对专家型、专业型、特长型、热爱型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志愿者特点以及不同的服务领域分别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案;二是严密组织培训,丰富培训内容。按照实施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课程、编写培训教材、遴选培训教师等严格的程序,同时还应进行培训的反馈和回访,不断完善培训流程和内容。此外,还需要加强相关的文化志愿服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志愿服务人际交往、沟通与合作、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等通用知识的培训;三是要加强培训效果监督和检查。可由政府牵头,以当地的(文化)志愿服务协会等组织为主,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现场巡查、电话抽查、个别询问、资料检查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培训效果监督与检查工作,切实提高培训效率和培训质量。

(三)建立科学的评估、表彰、奖励等一整套文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多种需求,不同的需求形成不同的动机,动机是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源泉,而只有满足人的需求才能激发人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因此,应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文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志愿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是激励文化志愿者的前提和依据之一。进行绩效考核是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应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完善文化志愿者绩效考核制度,明确文化志愿者绩效要求,并尽可能地将考核的标准量化、细化,保证绩效考核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进而推动对文化志愿者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其次,采取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多元激励方式。建立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形式,并且需要建立因人而异的不同类型的激励方法和载体,重视组织文化的灵魂作用和组织认可的强大激励作用。调查表明(图4),文化志愿者是基于不同的需求参与志愿服务的,如自我实现的需求(占比81%)、奉献的需求以及归属的需求等。目前,我国志愿者激励主要以精神激励为主,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激励方式与内容单一,不利于满足志愿者的不同需求,也就不利于激发其动机。鉴于此,应立足各地实际,建立一个适合本区域、较科学合理的文化志愿者服务激励体系。

图4 关于文化志愿者服务需求的调查

(四)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

文化志愿服务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时代价值观和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各级文化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媒体专访、拍摄宣传片或举办展览等多种方式,提高全社会对文化志愿服务的认同度,继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文化、文艺专长者和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投身于文化志愿服务工作。

当前,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可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加强宣传推广,促进长效发展。我国政府对于文化志愿服务的政策支持逐年改善,并加大了对文化志愿服务的资金投入。同时,社会的整体舆论对于志愿服务的认同与肯定力度加大了,但目前仍亟需利用网络、媒体、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继续加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报道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志愿环境。整个社会对于志愿服务的支持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为其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二是积极构建文化志愿者需要的多元组织网络。应加强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各界文化人士的积极参与,构建一个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社会团体等在内的多元组织网络,无疑会对文化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具有强大的支撑与推动作用;此外,文化志愿活动的广泛发展离不开包括民间文化志愿组织在内的多元组织模式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应引导民间组织发起做好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民间文化志愿者的动员和管理等工作,切实促进文化志愿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领域的法律和法规

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相继颁布实施了34部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虽然我国已有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了文化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但至今还没有全国性的文化志愿服务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有效性与积极性。笔者认为,应在充分的实地调研基础之上,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专门立法,促进文化志愿服务更好更快发展。一是通过法制化途径,强化法律对志愿者包括文化志愿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为文化志愿服务提供法律支持与制度保障,以利于文化志愿者管理工作在正规化、制度化、日常化方向上稳步发展;二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文化志愿服务必需的物质需求提供法制保障。文化志愿服务虽然是公益、无偿的,但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却需要耗费一些成本,因此物质保障的法制化对文化志愿者的激励也起着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吴妮徽】

[1]上海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上海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1-2012)[R].2012.

[2]李晋.志愿服务亟待全国性立法[N].京华时报.2014-1-13.

G123

A

1008-8784(2016)03-23-5

2015-09-12

乔丽(1978—),女,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艺术文化。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培训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