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妮娜(桂林旅游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新思路——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
单妮娜(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旅游专业就业存在“低进入率、高流失率”的状况,影响旅游业发展。本文选择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之一的桂林旅游学院为研究对象,以该校旅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就业现状,分析就业特点,从学生、家庭、学校、企业四方面提出毕业生就业新思路。
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桂林旅游学院
伴随旅游业的发展,高素质、高能力的旅游技术和管理人员需求量加大,但长期稳定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少,制约旅游产业发展,影响旅游专业招生。“人多、岗少、流动快”是目前旅游业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桂林旅游学院是国内最早独立建制的全日制公办旅游高等院校之一,也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重点支持单位,是全国最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该专业是骨干支撑专业,孵化和派生出餐饮、酒店、景区等多个专业。
论文采用问卷及抽样调查方法,选2014及2015年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778份,回收有效问卷512份,为确保结果的客观性,随机抽取广西籍和外省籍毕业生有效问卷各200份用于统计分析。
(一)就业行业
毕业生就业集中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相关行业,受性格和期望待遇影响,部分学生转到其他行业。调查数据显示:29.71%的毕业生从事酒店行业,14.57%的毕业生进入景区,12.86%的毕业生选择从事旅行社计调、导游工作,9.57%的毕业生从事行政工作,6.72%的毕业生从事餐饮等食品行业,6.71%的毕业生从事销售工作,其余的选择自主创业或者房地产、保险等工作。(详见表1)
表1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及满意度表
(二)就业地区
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发展,颁布诸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建设,使学生弱化地区间差异,理性分析就业地区和个人价值的关系。调查数据显示,34.25%的毕业生选择广西区内就业,65.75%的毕业生分布在广西区外,无境外就业。其中,25.75%的广西籍毕业生选择区外就业;外籍学生区内就业占10%,返回生源地就业的占14.25%。可见,学生对于就业目的地的选择倾向于广西区外。
表2 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及走势表
(三)职业规划
毕业生重视职业发展规划,对现职均有一定态度。其中,工作满意无离职意向毕业生占45.71%;4.29%的毕业生已经辞职待就业。毕业生离职原因主要有:第一,薪资低,不能满足个人基本生活需求;第二,工作起点低,兴趣感弱;第三,工作作息时间不规律,无法适应工作地生活节奏。
(一)单位多样化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呈现多元化。除旅游服务行业外,诸如金融、保险、商贸、能源、交通等也倍受毕业生青睐。就业格局打破以往仅在旅行社、酒店的局限,许多毕业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能力和行业特质选择就业行业。
(二)理想物质化
受市场经济影响,毕业生将“薪酬福利、经济收益、工作环境”作为衡量理想职业的评价尺码。调查数据显示:65.52%的毕业生关注经济收入,13.23%的毕业生关注工作环境。毕业生在择业时“重实惠、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形成一种强调职业经济利益、物质待遇和生活环境的“经济价值型”择业观[1]。
(三)区域集中化
伴随各城市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动逐渐活跃,学生仍然倾向于沿海、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对三线城市选择较少。就职区域调查项中显示,2014届毕业生东部就业占45.23%,中部36.78%,西部17.99%;2015届毕业生东部占50.23%,中部39.12%,西部11.65%。两届毕业生中,一线城市占32.98%,二线城市占40.12%,三线及以下占25.9%,其中北上广深占20.84%,“北漂”、“沪漂”人数增加。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区域“向发达性”和“向海性”明显。
(四)渠道信息化
传统的现场招聘、网络招聘、学校推荐方式占主导,社会关系或资源所占比列甚少。参加现场招聘的毕业生比例为48.25%;47.62%的毕业生通过网络了解就业信息;4.13%的毕业生通过亲戚朋友实现就业。大学生就业途径多样化,信息化渠道增强。
(一)个人因素
1.薪资待遇
人们追求生活“幸福感”,薪资待遇变成就业的重要考虑因素。调查发现,仅有20%的毕业生现实薪酬超过期望值;54.29%的毕业生现实薪酬低于期望值;17.14%的毕业生现实与期望相匹配;还有8.57%的毕业生现实薪酬不稳定或没有薪酬。毕业生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盲目与他人攀比薪资待遇,认为薪资最能体现自身能力水平,错失大量就业机会。
2.职业发展空间
调查显示,89.52%的同学看重职业发展空间,希望在短期内有晋升机会。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多限于酒店和旅行社,酒店要求学生从基层做起,管理职业发展时间长;旅行社管理者需要熟悉旅游市场运作环节,应届毕业生只能从事导游、计调等简单、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一线工作艰苦、时间不稳定、效益差、前景渺茫,致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长久性和稳定性,企业内部人员流动频繁。毕业生发展愿景与旅游行业岗位特征相矛盾,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本行业工作。
图1 薪酬期望与实际对比图
3.综合能力与经验
个人综合能力与经验是影响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学生缺乏实践性和灵活性,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致使工作中出现问题。现代企业重效率,不愿花人力、物力、财力培养没有经验的人,应届毕业生只能从基层做起,造成期望岗位与实际不符,学生就业选择面窄。
4.职业观认知
职业观是职业的方向标,是人对社会职业需求表现出来的评价[2]。酒店、旅行社和景区是旅游产业的主体,他们要求毕业生从基层做起,工作量大、薪酬低,毕业生心理不平衡,形成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再加上旅游行业的季节性和脆弱性,用人计划波动大,影响毕业生择业面,制约就业发展。
(二)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家庭氛围影响人的价值观,家长对职业的看法、家庭教育环境关系学生就业。许多家长对就业岗位的高期望给学生就业造成心理障碍;另外,目前家庭结构普遍为“四二一”模式,限制学生就业区域范围,迫使部分学生只能选择生源地就业,就业过程中出现“三挑”现象,即挑选就业区域、就业单位、就业岗位。
初中学生学习有效,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课堂,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2.企业因素
竞争趋势逐渐加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不仅看重学生学历和自身能力,更关注毕业生人品素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备受欢迎。另外,企业为降低员工流失率,生源地成为招聘的主要考虑因素。
3.国家政策
伴随国家政策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增加,这种从就业到创业的转变,是当代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新趋势的体现[3]。根据调查结果显示,30.79%的同学有意向自主创业,2.86%的毕业生已创办小型企业,月利润均在5000以上。
(一)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综合素养
自我认知是对自身的了解和洞察,对感知、思维、意向等方面的觉察和评估,每一次的自我认知都是对自身人生价值的升华。据调查,近30%的学生无法找准职业定位,一年内换2-3个单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弄明白“who、what、where、how”等问题,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适应环境和岗位,积累工作经验,提升社会阅历,更好地发挥自己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大财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仅具有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相关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足行业,处于不败之地。
(二)家长转变观念,尊重学生选择
家庭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养成和行为处事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应与时俱进,改变自身就业择业观念,利用自身社会经验,合理的指导毕业生,尊重学生决定,参与就业决策。
(三)学校注重教学重点,引导生涯规划
学校应针对性的对毕业生的择业观进行指导和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旅游理念和素质,熟悉现代旅游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旅游企业单位胜任服务、管理工作。学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程,令学生对行业有合理的认知,引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转变学生一味攀高的就业观念。
(四)企业健全人事制度,完善员工培训
旅游企业属于服务型行业,服务无形性使企业很难衡量员工的工作水准,造成服务水平低、不及时等问题。要扭转这一局面,企业应转变员工意识,提高员工积极性。首先,建立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重视对大学毕业生培养,强化毕业生培训力度。由旅游专业人员指导学生操作各项业务,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得心应手,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和双赢共进。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实行绩效考核、多劳多得的评判标准,企业员工收入稳定,忠诚度高,双方受益。
【责任编辑:桂静】
[1]朱运海.基于网络调查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期望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0(2):58-61.
[2]李斌.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2):9-12.
[3]潘之波,李国印.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拓宽就业渠道的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4(5):34-37.
G64
A
1008-8784(2016)03-84-4
2016-04-09
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旅游人才智库平台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KY2016YB538)的研究成果。
单妮娜(1980—),女,讲师,广西桂林旅游学院旅游与休闲管理系,研究方向: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