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016-11-07 06:30高德强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61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区英国

陈 琳 高德强(河北省委党校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陈琳高德强(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61)

为应对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英国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针对文化产业转型与地区治理体制特征,英国提出了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英国文化园区的发展多以地方政府与私营企业、社会团体发起为主导,常以公私合作作为执行主体。此外,英国的文化园区多选择没落的旧市区,配合当地城市转型发展战略推进文化园区建设,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园区

一、绪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生产形态、社会结构的变革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学者Sasaki指出,文化消费与社会结构的变革导致文化产品消费的普遍增加,传统工业的没落及经济结构重组使文化政策受到政府重视。社会发展到文化形式与意义的产出成为关键的阶段,人类文化日益受制于商品化,经济活动日益关注美学与语义特征的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与消费[1]。

与传统文化产业倾向社会发展并以艺术工作者为导向的产业观点不同,学者Bianchini认为,同样是以文化为主要工作内容,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的是以科技与大众市场为文化发展基础的产业观点[2]。传统文化产业的概念倾向传统、人文、乡土的文化内容,文化创意产业则认为具有生产文化符号意义的产品都可看作是文化的展现。传统文化产业具有小规模与少量生产的特征。而文化创意产业的效益在于提升就业与经济产值,认为文化是资本、原料和产品。产业链概念的应用则更强调了文化创意产业所具有的累计经济效益的特点。研究创意城市发展的学者将“创意”定义为智慧与创新,它扮演着文化艺术与产业技术之间协调者(Mediator)的角色,并在经济、文化、组织及财政等领域促进问题的解决,具有改变现有体系的功能[3]。总之,传统文化产业的概念较侧重社会意义,而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则侧重经济价值与综合竞争力。

1997年,英国新上任的工党政府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国家重要发展政策,并成立了文化新闻体育部(DepartmentforCluture,MediaandSport,DCMS),并有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定义,将广告、建筑、设计、电影、游戏、互动软件等13种产业定义为“创意产业”(2013年,将13种产业重新修订整合为9大类产业,如表1所示),以群聚的方式加以扶持,提供创业基金,以及创意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平台。从1997年到2014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经济产值年均增长率为6%,高于英国国民经济4.3%的增长率。2013到2014年,英国国民经济增长率4.6%,而文创产业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8.9%。2014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总额达到841亿英镑(约为人民币8000亿元),占全国经济总产值的5.2%,相当于文化创意产业每小时为英国创造960万英镑(约为人民币9000万元)的收入[4]。

有鉴于此,世界各国纷纷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提升经济产值、振兴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针。十七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本文拟探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发展脉络及其创意文化园区规划建设经验,以期为我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参考。

二、英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

在英国城市社区发展的早期,英国政府管理者开始采取较为广泛的文化定义,将文化发展视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其目标在于让全体公民能更多的接触文化设施和活动、鼓励公民个人与社会团体的自我表现、鼓励社区重建。此后,强调个人与社区发展、强调公共参与、强化公共社交生活的文化政策,被借助文化资源进行经济重建、强调文化政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论述所取代。

表1 2008-2014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总产值(单位:百万英镑)

英国没落的工业城市主要集中在英格兰北部、新南威尔士、苏格兰等中部工业核心地带。在格拉斯哥(Glasgow)、邓迪(Dundee)、利物浦(Liverpool)、纽卡斯尔(Newcastle)和卡迪夫(Cardiff)这些经历经济衰退的英国城市中,开始发展文化产业及消费文化生产,以借助地方经济多元化及地方社区重建来遏制经济衰退。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英国保守党政府由于承受南北落差扩大的批评及来自威尔士、苏格兰等地要求政府下放权力的呼声,开始关注这一全国性议题。此后,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由国家提供补贴以刺激地方和区域经济并增加就业。地方文化政策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性获得认可,并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确立了三级文化策略:国家、区域、地方。纵观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伦敦、格拉斯哥、伯明翰、纽卡斯尔等英国城市重新崛起的经验,这一时期的文化经济政策可分为四个部分:(1)增加文化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如场馆建设、国内外营销补贴及文化发展区域规划;(2)在旧城区推动艺术中心、剧院及音乐厅的旗舰计划,举办高水平的文化活动(会议、展览、与文化遗产相关的祭祀等),促进文化观光;(3)增加对公共艺术、雕塑的投资,将城市公共空间打造成多元文化活动交汇的场所;(4)密切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与社会各部门(如国内外开发商、银行、企业)的关系[5]。

英国工党政府在“第三条路”的政治环境下,文化与经济政策的整合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工党政府制订的文化政策方向将过去以补助为主的政策,转型为协助产业区创造资源[5]。为有计划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英国政府成立了创意产业策略小组,并出版了《团结英国:社区更新、艺术与体育的国家策略》(《BringingBritainTogether:ANationalStrategyforNeighbourhoodRenewal、ArtsandSport》)。此后,英国政府设立“区域发展署”(RegionalDevelopmentAgency)和“地方文化协会”(RegionalCulturalConsortia),以文化政策协助地方发展,并提出使用国家公益彩票(NationalLottery)收益补贴文化产业发展的计划。1997年,工党政府将英国的“国家资产部”(DepartmentofNationalHeritage)改组为“文化新闻体育部”,拟订了创意产业的定义与完整报告。在2001年出版的《创意产业报告》中正式将广告、建筑、设计、电影、游戏软件等13类产业划分为文化创意产业,以群聚的方式加以扶持,并提供创业基金,以及创意工作者交流平台。英国推动创意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创意产业出口、提供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教育与培训技能、协助企业融资、税务减免、保护知识产权和下放地方自主发展的各项权利等[6]。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就斐然,与政府的政策支持息息相关。首先,成立创意产业策略小组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SWOT分析,通过客观详尽的研究,清晰的展示出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条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有意进入创意产业市场的工商企业者有所参考;第二,设立“区域发展署”和“地方文化协会”,负责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更新,强化区域竞争力并平衡区域间的发展,从而使地方以更有弹性的方式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而非以传统的中央地方关系架构来推动产业发展;第三,将创意产业部门独立出来,设置“文化新闻体育部”在中央层面负责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制订、经费分配,政策执行则交由地方或各具体部门执行。从而使行政职能进行更合理的调整,以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需要。

三、英国文化创意园区的规划建设

(一)文化园区开发与城市振兴和区域发展政策相结合

英国的城市振兴历程,经历了由小规模改建或更新到整合性城市转型的过程。所谓整合性城市转型即从经济、社会、产业等多种维度推动城市的复兴与发展,并强调社会全员参与、提供就业机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观念。以“文化为导向的开发”,在当时英国许多工业城市因转型而没落的背景下,成为英国许多城市的经济振兴策略。以文化产业推动城市转型的计划也因此得到了欧盟、英国政府针对区域转型发展的专项资金补助。因此,文化园区的开发多与当时的城市转型升级战略结合在一起[7]。

此外,英国政府对文化产业采取的管理方式遵循“自治原则”——文化自治、地方分权、各单位独立运作,中央政府只负责政策的制订和监督指导。为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府设立创意产业任务小组,由各部门领导和民间创意者代表组成,两者相互合作分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援助方案。英国政府秉持自治原则,不直接干预地方发展。地方政府拥有文化发展的自主权。英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虽然经过数百年的交流互动,在语言和文化上有一定程度的融合,然而英格兰以外的人民仍保持其传统文化上的独特性。英国政府通过与其对等的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等八个区域发展署、四十五个当地企业网络和英国国家地方机关,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获得地方政府机构的全力支持。

(二)公私部门共同参与决策与执行

除运用政策工具推动外,公私部门协同合作是英国文化创意园区成功建设的重要特征。现以谢菲尔德(Sheffield)、曼彻斯特(Manchester)和南威尔士(SouthWales)城市文化园区发展实例展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决策与执行机制,及其中的社区参与、企业参与以及公私部门的合作[8]。

谢菲尔德的文化产业区(CulturalIndustries Quarter)20世纪80年代初,谢菲尔德市政府开始拟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并围绕该市原汽车会展中心划定了文化园区。该市的原汽车会展中心为市政府所有,并由公益性组织(Sheffield Media&ExhibitionCentre,SMEC)运营管理。文化园区成立后与邻近的科学园区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技术开发上开展了密切的合作。此后,市政府整合专业顾问、科研院所和地方群众意见拟定了《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区策略愿景与发展研究》,代表了该市对未来发展产业的规划思考。并随之成立由地方企业、本地高校、科学园区及市政府代表共同组成的非行政性单位“文化产业园区局”,以执行发展文化产业的五年规划,建成活跃的文化生产园区为目的。文化园区的策略性规划主要由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司进行,经费则包括公共补助与银行融资。

曼彻斯特的文化园区(NorthernQuarter)曼彻斯特的NorthenQuarter由于纺织工业的没落和Smith市场的迁出,导致大量企业和居民迁出。这一区域只剩少数时尚产品批发商、专门用品店、酒吧等而趋于没落。曼彻斯特市政当局对此极为关注,因而将当地列为“商业改进区”(CommercialImprovementArea)。本地区的店家可以申请获得店面改造补助。本地区的经营者联合向官方游说改造本区。经营者联盟和市政当局共同着手拟定发展策略,拟保留现有商业并扶植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夜间经济。在分析当地资产所有权形态后,形成以本地营业者、开发商和市政府三方联盟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执行主体。市政府以恩威并施的策略协助说服开发商和资产所有权人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如:包括大小规模的补助、规划管理手段、制订重要场址与资产的详细开发建设简报、引导私营部门进行文化产业类的投资、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等。

南威尔士的流行工厂(PopFactory)南威尔士的“流行工厂”成功结合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是由商业主导、公共部门投资扶持的城市发展旗舰计划。流行工厂位于南威尔士Rhondda地区的Porth镇,是南威尔士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煤矿产业相继破产倒闭后,该地区失业率极高,住宅状况很差,当地中学生辍学比率是英国平均值的两倍。“流行工厂”的设立,目的是要成为对外推广威尔士的流行音乐并为威尔士的民众引入知名流行音乐的场所。“流行工厂”计划源于威尔士流行音乐的长期渊源。该计划由南威尔士的地方私营企业策划运营。致力于发展地方性、区域性、大众性的文化资本,虽然具有盈利性质,但却通过扩展本地居民文化活动设施、创造就业、推广教育与培训、强化地方认同等方式为本地带来多元利益。流行工厂的成功案例显示,商业性投资也可以扩大文化认同、推动社会公平。

从案例看,英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及政府、私营企业、社会团体等公私部门合作呈现出以下特征:(1)创意产业建立在原来的文化环境基础上,无论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他公私部门,他们的组织管理、信息科技、财务能力在原有基础上不需追加太多投入即可提升总体效能;(2)政府主导建立与私营企业、民间团体之间的联络平台,实现政府与企业、俱乐部、基金会、艺术家、委员会等各种类型组织跨领域的交流合作;(3)政府担任协助辅导角色,职责在于完善各种鼓励机制、健全文化发展基础设施、协助补助计划执行、提供咨询和资源的联结等工作;(4)强调民间社会团体的创意与活力,私营企业、社会团体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艺术发展回归由民间主导,个人、团体不以政府政策为发展指标,而是依据喜好及其认为对大环境有益的事进行创作、研究发展和推广;(5)英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制设计具有“由下而上”的特征,政府管理机构制订的政策方向不影响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方向,而是依据企业、社会团体提案的内容来掌握社会文化发展趋势随时调整政府补助和政策执行顺序,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更符合时代潮流,更具弹性、适用性和灵活性。

(三)英国文化创意园区的成功因素

学者Montogmery认为文化园区应发挥的功能包括:(1)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创造就业机会;(2)提供艺术产品被消费的机会,如画廊、剧院、音乐厅等;(3)与正规的教育机构合作,提供教育与培训,并与艺术家、企业家实现研发互动;(4)具备多重功能,提供各种文化活动,如零售商店、私人艺术馆、会场、咖啡厅及餐厅等;(5)成为艺术与创意活动生产、消费的地方[9]。因此,成功的文化创意园区(Culutural Quarter)的特征有:良好的城市区位,提供有益的文化形式与意义的组合,能激发新的概念,使人从中获得探索、讨论、尝试、测试新产品的机会[10]。城市提供人潮和市场以支持地方文化活动,而这些文化活动能激活地方经济并为年轻人提供新的创业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英国在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时,并不采取选取新的地方重新开发的方式,而是直接在原有的城市街区进行重新改造,这是英国文化园区建设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成功之处。因为文化创意园区不仅是文化生产的基地,也是文化消费的场所。选取城市没落的街区进行重新改造,不仅降低了文化园区重新选址、建设的成本,也为原来旧城区的升级改造,重新激发城市活力提供了机会。

四、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尚不完善,政府也缺少一定的产业规划管理经验,整个社会的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也不理想。相对而言,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早,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和规划协调机制。通过对英国文化创意发展经验的研究,可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一)政府积极推动,制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国家战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重组、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有必要将文化创意产业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制订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设立中央和地方相关管理部门推动与执行。同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与法律法规,在资金、人才培养、税收方面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积极构建高效率的管理模式以制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并推动其执行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显示出,地方以文化产业作为应对全球化产业与经济重构的策略,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整合到其经济政策和城市转型升级战略中。以积极的中央政策推动、地方主导执行和多元的财政支持,结合地方治理策略,创造合作平台,使英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尊重地方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发展出符合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三)调动商业企业对文化性投资的积极性,引入商业机制发掘更多的文化产值

英国商业部门积极的文化产业投资,尊重地方认同,并鼓励地方参与商业投资文化等都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对照我国现阶段有些单一的文化园区建设模式,英国工商企业对文化主导开发的创新眼光值得学习。

(四)推动民间各部门的深入参与,并形成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互动

英国市民的自发力量也是其文化产业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表现在其城市社会运动,参与文化产业政策规划的决策过程和公司合作的执行机制上,以及在地方文化产业决策过程中扮演的发起者的角色。民间力量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真正的践行者、受益者和积极推动力量。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五)将文化园区建设成为展演场地、生产基地、公民与产业的互动媒介、教育和培训基地

在文化园区开发政策上,英国政府多选择没落的旧市区,将文化园区开发与城市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借助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和公私合作开发的方式,成功推动了兼顾商业与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园区建设。虽然传统文化产业与创意文化产业在发展逻辑上存在差异,前者重视社会意义、小规模生产与文化差异,后者则重视商业方式、产业化与创新。但通过英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出,英国民间与政府都在努力兼顾商业利益与社会公平和公民参与,两者的调和奠定了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石。

【责任编辑:闫现磊】

[1]Sasaki,M.Theroleofcultureinurbanregeneration.[EB/OL].[2016-02-20]http://www.barcelona2004.org/esp/banco_del_ conocimiento/docs/SASAKI.pdf.

[2](P199-213).Bianchini,F.Culture,conflictandcities:Issuesandprospectsforthe1990.InCulturalPolicyandUrban Regeneration[M].Manchester: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

[3]Cunningham,S.FromculturaltoCreativeIndustries:Theory,industry,andpolicyimplications.CreativeIndustriesResearchand ApplicationsCenter.[EB/OL].[2016-02-20]http://eprints.qut.edu.au/archive/00000588/01/cunningham_from.pdf.

[4]DepartmentforCluture,MediaandSport.KeyFindings2015.[EB/OL].[2016-02-20].https://www.gov.uk/government/ publications/creative-industries-economic-estimates-january-2016

[5][6]Kong,L.Culture,economy,policy:Trendsanddevelopments[J].ProceedingofGeoforum,31,385-390.

[7]Henneberry,J.&Rowley,S.Developmentculturesandurbanregeneration[J].UrbanStudies,39(7),1181-1196.

[8][9]Montgomery,J.CulturalQuartersasmechanismsforurbanregeneration-Part2:AreviewoffourCulturalQuartersintheUK,IrelandandAustralia[J].Planning,Practice&Research,19(1),3-31.

[10]Landry,C.(2000).Thecreativecity-Atoolkitforurbaninnovators.London:Earthscan.

G13/17

A

1008-8784(2016)03-05-6

2016-03-19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数字典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台湾经验对河北的启示”(项目编号:HB15TQ003)的研究成果。

陈琳(1985—),女,河北省石家庄人,河北省委党校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信息资源建设;高德强(1985—),男,山东省昌乐人,河北省委党校科研处副主任科员,研究方向:文化学。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园区英国
英国的环保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英国圣诞节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