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珍
摘 要:学习是一种不断的改变,在这个变化中,唯有学生通过主动地思考、积极地探究,才能促使学生越过现实表面的混沌,自主建构良好的结构、模式和行为。因此,创造性地学习数学,获取探究知识、能力形成的有效策略是当下课堂的教学追求。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从长远角度思考,有意义地进行教材的加工,通过具体的单元导学设计,引领学生整体感悟学习内容,沟通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就能使学生在调整重组中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在真实、朴实、丰实的活动中,自主建构完善的知识框架,创生性地占有结构,从而在数学课堂中真正落实学校教育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知识结构;自主建构;实践变革
数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学习活动,其内在逻辑结构严谨,有着独特的育人效能。作为育人载体的数学知识,其背后蕴藏着无数的过程形态和关系形态,和周围世界、人的生活密切相连。如果我们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既关注整体又重视局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努力打造学习的生态场,必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有趣,学习的经历有效,学习的结构厚重。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突破一问一答、一疑一解的点状学习,以大单元的眼光解读教材,基于意义关联,体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整体结构。
一、立足知识关联,找寻建构路径
(一)根据多维关系,进行结构加工
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概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他们不断地转化他们的知识概念,并且能在无意识的努力中察觉原来是两个无关的或互不联系的观念间共同存在的东西,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就是在学习事物是如何关联的。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本身的结构关联进行教学。
因此,为了体现知识整体的、内在本质的结构关联,我们可以对教材知识进行结构加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大胆地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和调整。如四年级学习“商不变性质”内容为例,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规律探究的方法结构,理解和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从低年级开始,我就逐渐渗入“加法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几,和就增加(或减少)几”“减法中,被减数增加(或减少)几,减数不变,差增加(或减少)几”等规律的探索,使学生获得这样的方法结构,从而进行“商不变性质”的探究,并使学生迎来知识转移和结构重建的挑战,丰实学习结构。
(二)创设问题情境,凸显知识关联
皮亚杰说过:新知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构造的过程。建构构成结构,结构不断地建构,从简单的到复杂的,其建构过程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数学学习过程始终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一节课中,断断续续的学习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也不易形成结构。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亲历冲突,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进行独立思考,凸显知识的自主建构。
【案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片段。
屏幕呈现课前搜集的各种学习材料(如图1)。
师:同学们,你们能比一比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生:其他的都好计算,圆形面积……(问题产生)
师:怎么办呢?猜猜看,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开放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探究)
此时,有的学生提议在圆形外画最小的正方形,也有的学生提议在圆形内画最大的正方形,并试着进行现场操作,还有学生试着联系旧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找到了探究的路径:在圆内外画正方形或者用剪刀将圆等分成若干份,由此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于是,学生积极开展活动,他们有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拼成了等腰梯形、三角形,并利用无限逼近的思想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和另外的发现 “4r2>圆的面积>2r2”(如图2)进行勾连,从而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
这样的教学方法明显有别于以往“你问我答”的点状学习法,教师把自己定位为“学习的促进者”,助力于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水平和智力活动所需要的水平产生差距的关键时刻,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给学习主体创设了自由生长的生态课堂,凸显了新知建构的过程。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开放的小组合作中,学生参与了知识发生、发展、创生新结构的全过程,获得了深刻的学习体验,进出教室获得了不一样的成长。
(三)加强导学设计,感悟整体结构
研究表明:儿童很早就有把物体集合在一起的能力。如12-24个月的婴儿自发地把黑的或白的积木按色彩组合。他们可以在还没有用合适的词标示东西的知识时,却能知道使用范畴。现行的数学教材也总是以单元形式展开数学学习。在生态课堂的创建中,基于儿童视界,我们在单元学习伊始开展单元导学活动,先整体感悟上位知识,再展开下位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整体感悟单元知识内容,自主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努力进行变革与转型,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改进课堂实践,促进结构更新
(一)学习数学语言,锤炼有效复述
研究表明,儿童的记忆策略越多,回忆的水平就越高。教学实践中,我较多地引导学生学习多种形式的数学语言,记录思考和行动的足迹,并进行有效复述。
有效的复述是一种高于记忆的策略,它是一种创生性的个性化表达,不同于一般的复诵。除了大声朗读学习的材料,我还经常训练学生闭目沉思的能力,引导他们回顾学习的全程以及学习中获得的学力。学生的复述,既有前言的跟进,又有后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单元知识网络结构图。尽管低、中年级学生较少利用有效的复述策略,但是数学语言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低年级时慢慢渗入,才能使学生掌握多种数学语言,并用缜密的思维进行有效复述,自主搭建知识结构。
(二)编制过程习题,精心组织测试
新的教育时代告诉我们,数学不是静态的,它包含了“命题”“问题”“语言”“方法”和“观念”等多种成分。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教证明,而且要教学生猜测的方法,允许数学的可错。数学学习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常态下,试卷的编制就是一门科学。内容上,可以打破以往的分年级、分册学习;形式上,不单是一份书面答卷就能完成测试,还要加入一些实验研究、动手操作、语言交流,甚至是相关知识点的个人知识掌握情况网络结构图;方法上,要整体测试与分批测试、个别测试同行;地点上,从以校内为主,延伸到家庭、社区。应该说,唯有这样的测试才更加全面、具体、科学,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的诞生。
(三)基于学情回授,整体创生结构
在组织复述和测试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和总结,记录下学生的问题和疏漏,精心设计单元回授课,展示教师的高瞻远瞩和运筹帷幄。这里所说的单元回授课有别于以往的复习课,该课堂注重强化个体体验及对自我的肯定,通过引导、纠错,鼓励学生在个体的学习中积极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克服困难后的成功体验,逐步使其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度,相信自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形式上,主要是自主整理单元学习,并带来收集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共同的探究中梳理知识脉络,整理个人学习档案,使之更加清晰,给知识结构添上有力的翅膀,从而创生性地形成完善的系统结构。
当然,基于知识的意义勾连、探寻结构的自主创建,是对以往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一种发展和突破,是与时俱进的改变,不断织网的知识逻辑实证,无不强调着学习知识丰富的网状结构。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把握整体的眼光,在多种关系沟通中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在混沌中自组良好的结构、模式和行为,是时代的必须,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也唯有获得持续学习的力量,才能不断组建个性化的整体结构,提升数学学习的综合素养和实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