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下金钩类比推理举一反三

2016-11-07 15:46刘娟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10期
关键词:彩塑弟子规王老师

刘娟

王老师继续追问:“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卧佛的?读一读,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在追问中又发现了“特写”彩塑的方法,即明白了此处“一”形式上的模仿学习点——详细介绍卧佛的长度、姿态和神态是特写镜头。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不断发现自己认识的偏差,并不断修正,渐渐接近准确的认识,明确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结构安排、这样的表达方式,明确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里,使用这样的标点符号。最终通过“彩塑”一段,明白了“总写——分述——特写”的构段方式。基于学生经验的不足,学生基本没有接触过此种构段方式,或者老师没有教过,王老师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流程学习“壁画”部分,学生在边学边思中,进一步明白了“一”中的模仿学习点——“总写——分述——特写”的构段方式。

追问的问题情境,常常出于当时的教学实况,需教师审时度势地提出有效问题。高效的追问,可以使学生深化思索,最后使认识产生飞跃。也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凸显教师问的重要,因为追问不好,即使这“一”选得再好,“总问”问得再准,“一”的效果也会被掩盖着。

三、 “辨问”类推“巧启发”——引导学生反好“一”

教师讲好“一”后,还需引导启发学生“反好三”。而“反一”是举一与反三之间的桥梁,“反一”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教师仍然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再扶一把,送一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作比较辨析,帮助学生类推。类比推理是依据两类事物或两个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知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相同,因此,要引导学生“反一”,重要的是把握已知属性与推知属性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类比,也就是紧紧抓住类比属性进行训练,更明确地说,就是让学生明确仿什么,学什么。

在教学时,王老师在学生发现了分述彩塑的形式,即明白了“一”形式上的模仿学习点——具体特点的彩塑,水到渠成地请学生“也来试着描述描述。”一学生描述“手持大刀的天王、双手合十的菩萨”。王老师听后没有评价,而是问:“手持大刀、双手合十是形容人的什么的?而这句话中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又是形容人的什么的?”

生:“手持大刀、双手合十是形容人的动作;慈眉善目、威风凛凛是形容人的神态。”

“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形容人的神态的?”

“凶神恶煞”(其他学生补充)

“亲切和蔼、笑容满面、满面春风、兴高采烈”

“虎虎生威、精神抖擞”

“龇牙咧嘴”

……

师:“这些不同神态的彩塑在莫高窟都有,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师映示塑像图片及提示:这些图片分别是阿难、天王、菩萨、迦叶……)

师:“你能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描绘这些彩塑吗?

生:“有细眉长目的阿难,有鼻正唇红的菩萨,还有端庄温情的迦叶。”

生:“有肌肤润泽的菩萨,有情态闲雅的迦叶,还有威猛无比的天王。”

学生在第一次类比时往往困难最大,需要教师引导,教师以提问,引导学生作比较辨析,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由此及彼的综合归纳。在比较中增强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能力。“比较”,利用反差效应,突出了不同事物的本质差异或相似,从而达到加深认识,全面认识的目的。“辨问”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这个推理,达成了由一反一的目标,有了这由一反一的成功经验,学生就顺利地反二、反三。学生在完成举一反一的训练之后,便可达到自由反三的目的。

教学,是启迪智慧的事业。善问的教师,如果像案例中的王老师那样,吃透《课标》,基于文本和学生提出问题,在解答过程中,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这便体现了提问的意义和价值。“何愁没处下金钩”?教师只有在学生的认识矛盾处,即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触的信息有联系,又不相适应处“巧下金钩”,才能促使学生产生矛盾,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小学语文上的实施,只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和浸润。因此,本着基于国家课程的原则,在“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实践尝试。

一、 微课导学,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微课,是近一两年来教学的新兴产物,当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当多媒体走进每一间教室,微课便成了可能。

【案例】苏教版四上《练习7》“照样子对对子”

对对子,是汉语言文学中的奇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如何让学生了解它的来源,体会它的特点,感受它的魅力?显然,在一堂语文练习课上是很难全部解决的。我想到了用录屏软件拍摄微课。以对对子为主题,精选了《笠翁对韵》中的《六鱼》为教学内容,拍摄了一节7分钟的微课,作为的导学。在微课的一开始,教师通过讲述“梅妻鹤子”和“五柳先生”的名人小故事,引出对子“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轻阴清昼,渊明旧宅柳条舒”。让学生感受到,对子里往往藏着许多有趣的典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微课的主要环节在于“游戏探究,发现特点”部分——

游戏一:对字数。教师出题“几字对”,学生快速地找出内容并读出来,在此游戏中,感受对对子的第一个特点:字数相等。

游戏二:对内容。去掉“对”字,直接对出内容。在此游戏中,每个对子的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无须讲解,学生自然能感受到对对子的第二个特点:类别相同。

游戏三:对节奏。和小伙伴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些对子,可以拍手读,可以摇头晃脑读,可以轻拍桌子伴奏读,还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对对子特有的对称美和韵律美,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

有了这样的微课导学,既节约了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微课导学的最大好处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任一环节停留,反复播放。教师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二、 读书推荐,让传统文化无限传承

为了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激发学生阅读中华文化经典的兴趣,笔者设计了三本书的阅读指导课——走进《三字经》,亲近《弟子规》,牵手《千字文》。以下是三节读书指导课的部分教学环节:

△讲故事,学精神。

师:《三字经》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古代的名人,他们有的孝顺父母,有的敬爱哥哥,还有的勤奋读书……快打开书,找一找他们在哪里。

(生交流汇报,讲述故事,师适时点拨)

△观插图,明礼仪

(出示《弟子规》中的三幅插图)

师:看看这些小朋友的文明礼仪,他们是怎么做的?让你想到了《弟子规》“谨”中的哪一句话?

(师生合作,情境表演插图上的情景,其余学生点评)

师: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也给大学生们讲《弟子规》。就让我们来当一回小小大学生,来听听钱教授的课吧!(播放视频片段)

△品内容,长知识

(出示《千字文》“天地玄黄……玉出昆冈”,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几句话我们已经读了多遍了,那你们知道它们的意思吗?请同学们自己看看注释,然后进行知识小抢答。

(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内容)

师:最好的黄金出自哪里?最好的玉产自哪里?最好的宝剑叫什么?最名贵的珍珠叫什么?

猜你喜欢
彩塑弟子规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有趣的动物
泥彩塑:天地之美
汉源彩塑
弟子规
弟子规
中国传统彩塑的继承与创新
弟子规
我们班有多少人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