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汉字文化于

2016-11-07 15:23陈林静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10期
关键词:剪纸姥姥识字

陈林静

识字教学中

理三个方面。小学识字教学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学汉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但又不能凭空想象。教师应该在不违背汉字构成规律和演变规律的前提下,对汉字进行准确的讲解。例如,有的教师教学“碧”字时,编成顺口溜:“一位王先生,穿着白衣裳,坐在石头上。”乍一看,觉得新奇有趣,押韵好记,但与“碧”字的本义毫无关系,只记字形,不解字义,学生未能真正理解,就不能在阅读以及写作中,更好地应用汉字。正确理解“碧”字,让学生了解“碧”字为形声字,从玉(古代“玉”字做部首,用在字的左边常省略一点,写作“王”)从石,白声。“碧”字的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引申为青绿色。教师可以拓展:“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碧”字,是指碧蓝的天空的意思;“接天莲叶无穷碧”中的“碧”字为碧绿的荷叶之意。

识字教学重视字理,能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汉字,减少错别字,同时,增强学生主动理解汉字、辨析汉字的能力。例如,“初”字,学生常常把“衤”写成“礻”。讲清它的字理,学生记忆自然深刻。“初”字为会意字,从刀从衣,表示用刀裁剪布料,是制作衣服开始的意思。以“礻”为部首,多和鬼神、灾祥祸福有关。汉字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关注字理,就能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许多相互联系的记忆与理解的方法。恰当渗透理解记忆部首系统、形部系统、声部系统,以及象形、会意、形声等构字方法,学生在识字量增加的情况下,习惯根据特点去识记汉字,学好一个,往往能记住一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关注学情,拓展识字教学的方法。学生认知方式的多元,决定了识字方式的多样化。对于低年级学生,他们认知形象性、直观性较强,擅长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象形字、指事字可以通过看图识字和浅易的字理识字法进行识字;而形声字、会意字可以借助汉字的形义联系进行辨析学习。对于有理解能力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使用字源识字法,讲解一点汉字文化知识,更有利于他们加深理解、记忆。即使是同一学段的学生,因为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的学生擅长记忆,在随文识字中,凭借语言环境轻松识字;有的学生直观推理能力强,擅长发现和总结汉字规律;还有的学生富于联想,善于捕捉汉字字形、字义的联系,形成自己有效而奇特的联想线索。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在识字教学中,建立汉字音、形、义的联系,使新知在学生大脑中的刺激更为牢固,从而达到持久长效的记忆。老师们逐渐认识到从汉字的形音义结构规律,开展识字教学,能借助教具和多媒体技术进行识字教学,同时,还应该特别关注儿童的认知特征,设计识字教学方法。教师要能根据学情,提前并重点预设防止错别字、误读字的教学。

3. 关注联系,重构识字教学的过程。汉字是语素文字,语素与语素结合起来就是词。人们一般是先会说话,积累了一定的语词,然后开始识字,所以,汉字教学不能割裂字与词的联系。立足于语素的字词结合教学,其实是兼顾了汉字与汉语两个方面,符合汉字的特点与规律。例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中的生字“结”,“结”为形声字,教师为了让表面抽象的“结”字的用法变得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增加了解,当植物长果实,“结果”的“结”字读第一声;表示系:“结网、结绳”;表示完了:“结果”。“结”字读第三声,还可以拓展“打了一个结、中国结”等词组。将字词联系生活,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字词。

将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联系起来,可以从汉字的形义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也可以一个汉字为中心,联系相关汉字。如学习“贝”字,说明“贝”在古代充当等价交换物,除了贝壳的意思之外,更多与财务有关。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汉字中许多与财物有关的字,如:财、贪、贺、赠、货等字,以“贝”为形旁。在识字教学中,适当介绍其中蕴含的汉字文化,不仅汉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得到熏陶。但是,引入汉字文化切记要适度,太多、太难的内容,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结果会适得其反。

语文是一个整体,学习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识字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与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环节的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例如,教学古诗《小儿垂钓》中的生字“稚”,“稚”表示幼小,有孩童的意思。理解了“稚”字的意思,可以顺利理解“稚子”即为“小儿”、孩童。从“稚”字教学过渡到让学生揣摩此时小儿垂钓的心情与心思,进一步理解“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句诗意,里面隐含着孩童对垂钓的专注、小心,以及小儿的天真、可爱。关注识字教学与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方面的联系,可以使识字教学与认识事物,以及丰富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把识字教学与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促进它们之间的综合发展,同时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一堂课中,师生们围绕文本内容的解读,占了课堂不少的时间,其中学生自己能读得懂的内容很多。笔者认为,教学的落脚点,应选择学生阅读文本后,自己发现不了的重难点,这样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带着这个思考,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时,为发掘有价值的教学点,我进行了一次教学的尝试与探索。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课始,我组织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预习了《姥姥的剪纸》,我想问问大家,老师不教,看看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笑源的姥姥剪纸技艺十分高超,她剪什么像什么。她还是个热心人,乡亲们要什么剪纸,她都帮着剪。

生:我理解了笑源的姥姥非常疼他。我从第7自然段:“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尤其是“拴”字,更突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及对作者的爱。

生:我还从文章的结尾体会到了,“我”对姥姥的思念及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

通过课始的这番交流,我不禁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浪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在学生的已知知识上,没有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

一、 立足关注——文章主线的把握

高年级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线索的意识,包括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题目的引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开头与结尾的关系、前后文的照应等,尤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每篇文章,作者为了表达情感,往往都会选择一条线索来安排材料,作为“穿珠”的“线”,可以是某个物,可以是某件事,也可以是某种情感。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时,我便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自己忽略的,或一下子发现不了的文章的主线。

[教学片段一]理主线

师:(引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忘不了姥姥的剪纸,忘不了姥姥对他的爱。

师:是啊,全文以“剪纸”为线索,传递着一份浓浓的真情。谁能来具体地说说你的理解?

生:姥姥为乡亲们剪纸,传递着浓浓的邻里情;姥姥为“我”剪纸,传递着暖暖的亲情。(板书:邻里情 亲情)

生:姥姥为乡亲们剪纸,更为“我”剪纸。“我”爱姥姥的剪纸,更爱慈祥的姥姥。(板书:爱)

猜你喜欢
剪纸姥姥识字
剪纸
雪姥姥
识字
八旬姥姥活得美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剪纸
剪纸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