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

2016-11-07 19:56卢元镇
体育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奥林匹克国际化

编者的话:作为我国知名的体育社会学家,卢元镇教授虽已退休在京居住,仍旧笔耕不辍,特别是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常为我们带来生活经历、学术问题的感悟与思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一文,便是在微信公众号“真实的卢元镇”推出的一篇思考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走向、命运的文章,希望此文可引发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因其公认的源远流长,也因其自认的博大精深,还因其体量巨大,门派林立,追随者众多。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在这一概念中涉及到两个事物:一是“传统”,这是相对近代、现代、当代而言的时间概念,是历时性的;另一是“民族”,这是相对于世界而言的空间概念,是共时性的。由此可以得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就是相对于近现代西方体育而形成的概念。

当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近现代西方体育占据统治地位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就极富挑战性,它的前途和命运也因此备受关注。

解决传统体育的现代化问题,是继承与发扬的问题,似乎是一个关起门来自家可以解决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们已经做了大量这方面的挖掘、整理工作。而解决民族体育国际化的问题则不然,因为面临的是两种异质文化融合的文化交流问题。因此,不仅要知道自己有什么,还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既不能原封不动,让人家照单全收,也不能削足适履,搞得面目全非。北京奥运会前,中国武术试图进入奥运会就遭遇了这样问题。

今天,作为负责任的文化大国,对待世界体育文化已经不能再停留在学习与借鉴的水平上了。不仅要宽宏大量地“放进来”,还要信心满满地“走出去”。

1 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需要民族自信

中国大约用了200年的时间,实现了近现代西方体育在中国的本土化。作为强势文化、强者文化的西方体育文化进入中国并不一帆风顺,在这一不对等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兵操存废、“土洋体育之争”、“体质派”抵制竞技运动、“健康派”禁止竞技活动进入教育,以及中国与奥林匹克关系的时冷时热等等文化冲突。这一过程虽然漫长,但还是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消化、吸收和融合的能力,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留下了相当深厚的家底,足以对外来文化抵挡一阵子。

今天,一个新的文化双向交流的时代已经到来,其标志是从“向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转化为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世界性的汉语热就是一个佐证。现在全球有1亿多人在学习汉语,他们之中肯定将有相当一批人毕生将与中国体育有关,而且必定有一批外国青少年会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搏击性所吸引;也会有一批中老年人会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养生健身功能而追捧;还会有一批人会在与中国其它文化交流中不经意地迷上了神秘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纵览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审视各国体育文化的现实,中国体育文化具有多重有利因素,可以用来丰富世界体育宝库,也可以为保留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做出努力和贡献。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历史的国家,几千年来造就了百花齐放的体育文化形态。在中国体育文化的历史长卷里,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积淀了体育文化的厚度。

第二,中国以汉民族为中心,与众多少数民族共享文化成果的文化结构,生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格局。中国体育文化不仅有汉民族的,还有少数民族的;不仅有宫廷的,还有民间的;不仅有军事的,还有娱乐的;不仅有养生健身的,还有竞技休闲的。这一体育文化结构是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第三,中国又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具有自觉性和较少功利性的国家。汉唐以还,一直在吸收外来的体育文化,也将自己的体育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去。中国既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经验,也有输出中国文化的信心。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吸纳、涵养、改造,具有顽强的毅力、海纳百川的宽容和精妙绝伦的技巧。

第四,当今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基础,不仅提升了全球的注意力,也增加了影响力。尤其是“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包括40多亿人口地区的经济繁荣,也必然让人们重温当年“丝绸之路”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盛况。

第五,中国文化不仅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且在国与国的关系上,都表现出那种雍容、平和、宽柔的品格。这种亲和力是其它民族文化所欢迎的,对中国体育文化走向世界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条件。

从哲学意义上讲,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努力追求的是人类的可能性,即可以做到什么;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则要说明人类的必要性,即应该做到什么。因此,西方体育主张“永无止境”、“超越极限”、“全力以赴”,而我们则强调“适可而止”、“点到为止”、“不战而屈人之兵”。可以看出这两方面应该是相互制约的,但对于人类文化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从目的与方法而言,产生于市场经济的西方体育以追求功利作为发展动力,要动用并消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因此走上商业化、职业化和滥用违禁药物的道路是必然的。而中国体育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身心兼修目标是修身、养性(即修心),主张的是平衡统一的原则。

20世纪的最后20年,我们开始与奥林匹克牵手,大举进入奥运会,高调举办奥运会,在奥运会上称雄。这固然重要,但这毕竟只是我们善假于物表现出的一个侧面,不是我们与世界体育文化关系的全部。我们要调整体育价值观,展开更广阔的视野,将中国体育文化推介到世界上去,让全球了解中国的体育文化,让中国体育文化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利器。

2 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的基本条件

任何一个勇于摈弃愚昧、发展自身的民族,终将会学习和接纳先进的外来文化,并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即使是优秀文化,得以在全世界传播,为世人认可,被各肤色人群广泛认同,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对于推行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的主体而言,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是价值观念的认同,这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首要条件。“道不同而不相为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种种特征与《奥林匹克宪章》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 ”,“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 ”,是完全契合的。因此,要建立起文化共享的观念,反对文化功利主义,在普世价值、共同价值基础上实现的国际化应该是双赢的,而不是零和的、排他的、唯我独尊的;应该是牢固的、久远的,而不是脆弱的、昙花一现的。

二是共同的语言基础。作为跨文化的交流,语言的沟通是前提(首位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获得者是莫言,而不是其他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作品被大量翻译成西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很多动作、套路、门派的概念及术语不规范,不少文化的解释也语焉不详,连中国人自己都难以搞明白,怎能期望在世界上流行传播。更由于无人去做专门的研究和翻译,大量的东西只能靠音译,口口相传,不能进入正规教育系统,不能用书籍、网络进行传播,这一现状在现代国际社会是走不远的。

三是适当的策略、方法和技巧。对不同的国家、民族要用不同的交流策略,交流不同的项目要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人群要选择各异的技巧。不能强加于人,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认为只要进入奥运会就走了捷径,可以一了百了。近30年中,有不少运动项目、体育方法从日本传入中国,日本对吸收外来文化和输出自己的文化有一套策略和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四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国际文化交流是一个漫长的渗透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努力,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我十分钦佩西方传教士的文化精神,他们布道的内容可以批评,但他们传播宗教文化的坚持和韧性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这场体育文化的融合也存在着一些不利条件。如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科学观念,以及缺乏培养和发展个性的环境和条件等。这是我们与西方的差异,也是我们需要着力改进的地方。

3 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的命运

季羡林先生认为,文化交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当然也是体育运动发展的动力之一。事实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汉唐以来多少回合国际体育交流的结果,今天热议的国际化不是起点,而是中外文化交流长河中的一部分。

中国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若游离于世界体育文化之外,中国体育的命运一定是悲惨的,主动融进世界体育文化之中,则是民族自信、大国责任的表现,其生命力一定是强大的。

当今,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戏曲、书画、中医、中草药甚至科学技术都已经大踏步走出国门,逐渐被西方接受,即便是100多年前从西方引进的电影艺术也开始反哺世界。在历史上,中国曾为世界文化的融合出过大力,包括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内的欧洲“文艺复兴”就是在吸取了大量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是形势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逻辑的必然。

中国正在实现“和平崛起”。崛起的涵义决不仅仅是自身实力的强大而已,恰在于一种有影响力的文化被普遍接受。古代希腊之所以永恒,就在于它的文化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全世界,其中包括奥林匹克文化。

需要,是文化交流的动力来源。对中国体育文化的需要是21世纪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之一,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上的国际化道路一定是它命运的归宿,一定是它涅槃重生的标志,也一定是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体育文化的开始。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奥林匹克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头脑奥林匹克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