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海建
摘 要: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进行高效教学,被广大教师高度重视,也迫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策略,把学生推向前台,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不断培养他们探究学习潜能。
关键词:有效;课堂;探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B-0023-01
作为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有效引导学生探究,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尽量运用变式问题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有效增加教学色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下面,笔者根据教学经验,谈个人几点的认识。
一、有效引导探究,培养学习潜能
使各类学生利用探究实验,去享受自主探索乐趣。同时要特别注意,不宜将结论提前让学生知道,而应合理创设探究情景,引导他们自己去参与,去探索,进而逐渐形成探究能力。这样就能让各层次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能使学生保持积极探究兴趣,探究潜能逐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另外,我们要穷尽一切方法,关爱学困生,留一点空间,引领他们分析知识的发展过程,让他们知道自己也能学到很多的知识,并不比其他学生笨。还要扩大他们思维空间,让学生学到了学习方式和方法,进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化学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潜能。
例如,在探索从Cu→Cu(OH)2设计一个实验教学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巧妙引导探究,同学们根据笔者的要求,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课题的设计。
首先,笔者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可自学或同桌学习或小组研究等),他们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或策略(看书、查资料、上网等),学习氛围十分浓厚,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向老师请教。通过自主探究,各层次学生进行讨论、汇总,他们设计出多种方案。如:有的小组学生设计方案:运用Cu与浓H2SO4反应生成CuSO4,之后,用CuSO4与NaOH反应,即可生成Cu(OH)2;还有的小组学生设计这样的方法:运用废铜屑在空气中加热得到CuO,之后,Cu与H2SO4反应,生成CuSO4,然后,用CuSO4与NaOH反应,即可生成Cu(OH)2;用铜条或废铜屑在潮湿条件下变成铜绿后,加热铜绿,产生氧化铜,接下来,用上面的方法,即可得出Cu(OH)2。
与此同时,笔者引导同学们探索,以上设计方案,哪一种方法最佳?你能说出它的道理吗?这样,同学们在小组里对问题进行逐步展开研究,从已知条件出发,去一个一个突破,既锤炼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又促进了他们探究活动顺利开展,扩展了同学们学习眼界和知识面,培养了各层次学生学习潜能。
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始终将各层次学生推向前台,多让他们探索知识,尽量让他们去体验探索知识的“艰苦”,并不断鼓励他们去攀登知识高峰。
二、运用变式问题方法,有效增加教学色彩
变式问题能训练学生从多方面探索同一问题,更有利于训练学生多种思维。还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训练知识迁移,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加教学色彩,实现同学们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目的。为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认知潜能,精心设计变式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系、广泛联想,全面、准确地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解法,引导他们善于采用多元变通方法,进行多种思路解题,既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又能使他们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思路,形成多层次的思维网络,达到引申和推广的目的。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灵活变换变式问题,适当设计一些开放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善于诱导同学们总结归纳问题,使学生认知水平提高,也有效避免题海战。
例如,在探索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教学时,为了有效增加教学色彩,在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之后,用课件展示下列问题:在实验室中用氢气还原CuO制取铜。制取10g铜,需要CuO多少克?
同学们见到此问题,在小组里讨论,窃窃私语,此题应根据是什么,应该找出哪些量的关系,列怎样的算式来求解,等等。在紧张而又和谐的氛围中,他们得出下列解法:
设需要氧化铜x克
CuO+H2Cu+H2O79.5g 63.5g
答:需要氧化铜12.5g。
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下列变式问题:1.在实验室中用氢气还原CuO制取铜。用100g氧化铜,能得到多少克铜?2.在实验室中,用H2还原CuO制取铜。制取10g铜,需要H2多少克?3.在实验室中用氢气还原CuO。用100g氧化铜,能得出多少克水?4.在实验室中用氢气还原CuO制取铜。制取Mg铜,需要CuO多少克?
同学们见到这类变式题目,兴趣倍增,进行演算、交流,经过比较,他们很快发现上面例题是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变式问题1、3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变式问题2、4是与例题一样类型,只不过变式问题4是字母类型问题,要比例题难度大一点,接下来,各组学生在小组里陆续进行演算解决问题。随即笔者要求同学们课后也像教师一样将该题进行变式,并进行解答(下节课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解决问题最佳)。
参考文献:
[1]张建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
[2]何夕林.中考化学的热点透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