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红
摘 要:“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这一神圣职业自古便带有教人学问与育人德性这两点要素。而面对现今出现的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的校园现象,在建设师德方面,本文提出了健全领导管理机制与加强师德测评机制两点,并且我们应当在此基础上改善校园学术氛围,增强各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与学生都在其中感受到积极地影响,这样便能改善亟待解学的师生关系,也能更好地维护学术的严谨性。
关键词: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师生关系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教师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带有神圣光辉的职业,他不仅仅教人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教人如何为人。古代最为著名的教育家莫过于孔子,孔夫子被后世几朝帝王追加为“万世师表”,其所得名,正是因为夫子的教书育人以“德”为先。“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先人孔丘所忧虑的无非是为人不修德业,学习不深钻研。而这两点恰恰符合我们今天所论述的主题——师德。师德,教师的职业之所以为人敬仰,正是因为他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深远。如《太公家教》一类启蒙书物中皆有对于师的地位甚高的评价,可见“师”之重要性。现今的二十一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媒体的普及,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教育事业开始了一轮悄无声息的变革。虽然,教师的职业仍受到大家的敬仰,我们却在新闻中看到了些许有辱教师这一职业的行为。这也是我们现今提倡师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当下教育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一)学术风气不佳。(1)学术研究的惰性。这一类教师不在少数,有些教师认为上好课便是完成了教师任务,并不愿意花费心思去钻研学术。而这种“不求甚解”的治学之风是绝不应该出现在教师这一职业中的。教师,是一门严谨的职业,每一门课程,每一个专业都是前人无数次的实验或者研究得出的,是前人认真钻研的结果。现今,我们也应该秉持这种对于学术的执著,认真的研究,不可懈怠。只求对于学术研究的良好态度。我们拿最基础的文献学作为一个例子,文献包含了所有的历史资料,其囊括范围非常之广,是研究语言、文字、历史等等一系列学问的基础学科。我们在研究历史或某人思想中如果无法应用正确的史料,带给我们的将会是釜底抽薪式的全面崩盘。除一手史料的真实性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二次转引存在的误差,有时我们所教授的文字是经过二次或多次转引的,并非一手材料,这样也会导致内容的真实性产生偏离。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自序》中写道:“能入我室、操我矛以伐我,使我得有所启牖,则余之厚幸也。”前人都需要我们对其不正确之处有所警惕,并且对于矫正之处很是感激,这不正是做学问人之幸事吗?
(2)学术研究的浮躁。如果说上一学界问题严重,这一问题就更加棘手了。学术研究的浮躁包括不诚信、心态激进、名利思想严重等等。这些都出现在研究领域,甚至可以说是常见现象。对于不诚信问题,简单概括为“抄袭”,这是一种抹黑教师的行为。对于心态激进之类问题,有些学者出专著速度之快,内容之雷同,令人咋舌。这些学者,几星期出一本甚至两三本专著,发给不同的出版社几近相同的文字,实属不雅。我们承认,确实有学者研究速度快,并且质量高、有价值,却也无法与此类人群相提并论。对于名利思想过重这一问题,也确实存在,功利思想严重是当今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了功利心,我们就会出现浮躁的态度,无法严谨治学,就会出现上述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很不好的影响。古人代学者著书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出一本书,不为名利。为人师表,著书立说是次要的,我们的德行如果不过关,似乎所立之说并不能为人所解说。2004年8月26日,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这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部学术规范规定。这里面对于学术论文有着绝对严谨的态度,并且对于做学问一事给予一些规范,即如何引文,怎样对待他人学术成果等等。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矫正学术风气有着良好的警示作用,我们教师应当学习,也应当传授给学生们,这是教人如何做学问。
(二)师生关系亟待解决。师生关系应当是教育的基础,师生关系冷漠,是我们面临的另一个困境,这也层面反映出教师德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在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的德性也间接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我们不求每位教师都能做到因材施教,但可以要求每位教师都做到平等以待,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其性格、喜好也必然不同,教师却不应该有一己之偏私,更不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导致学生对本来有兴趣的学科也产生的厌恶,这是极不可取的一种行为。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有一些沟通与交流,学习上、生活上都可以交流。现今学界师生之间的交流少,即便交流也仅限于学问,缺乏思想上的交感。学生当然有思想自由的权力,但是,一味的放任自流也许会出现思想的偏差,尤其是在接触一些不良现象之后,不及时加以疏导,学生的德性也许会产生以解放天性为由的误差。并且,我们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德行,不应出现爆粗口等不文明现象。虽然,有时难免会有情到深处不能自已之时,却也应注意行为,这是人民教师应当必备的素养。也是防止学生上行下效最有效的办法,许多学生会学习模仿教师的行为语言,如若经常出现不文明语句或行为,学生也有可能会被带坏,这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1)健全领导管理机制。加强领导管理机制,有助于改善现今领导与教师之间交流不畅,改善领导管理与组织力度不强等问题。也为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奠定强有力的基础。领导管理自古便是一项很重要的体制,它代表着一种几乎不可逾越的界限,正所谓上行下效,如果领导管理机制出现了问题,那么被管理的人便有了钻空子的由头。为了加强领导与教师之间的联系,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正名实”,领导班子中很大一部分是从事行政工作的,“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这是孔子对于季康子问政的回答。只有领导们分清责任与职务,才能更好地与教师沟通,端正“名”与“实”,才能平实的交流。为此,各个高校应出过为数不少的规范,各个院系也制定过类似的条例,但怎样才能执行好也是一项值得商榷的命题。第二,领导要想积极地与教师交流,自身要做到“善气迎人”,与人沟通交流中最能吸引人的便是自身的魅力,这个魅力除了外在条件,还有就是自身的修养。“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子·心术下》)这是对于为政者的评论,在这一点上适用于任何人,“善气”可谓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利器。有了以上两点,我们相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很和睦,领导对于一些方面的管理与组织也应当很轻快,这也为健全领导管理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健全师德测评机制。健全师德测评机制,有利于改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足的现状,完善的测评机制能很好地提高教师的师德。除去上述需要领导与教师之间多沟通的观点之外,我们还应该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有一个全方位的测评。虽然,师德这一名词比较笼统,涵盖范围比较广,不好评测。但是,凡是总要有一个标准,诸如不好好授课一类的事情应该算作差评一类吧。教师对于学生生活上的一些指导我们无法测评,但对于学业上的教育我们是可以通过教师评教系统完成的,其中可能存在一些盲目填写或者随意乱写等现象,这些我们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大量采集评价,多方对比,我们相信,如果一位教师足够优秀,其教育很成功,那么无论怎样,我们都可以对其作出较为公正的评判。
对于教师评价机制可能带来的误差,我们也应当结和一些听课评测机制对其结果加以纠正。当然,高校的课程相对专业,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的听课可能会产生误解,这就要同一专业的教师或领导来听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课程,以此做到大致的公平。对于课堂上教师的专业程度我们可以给予以上两种方式来得出结论,对于教师是否有在生活中关心学生这一点我们无法准确的得出结论,而是否能这样做,就要依靠教师自身的德性对自己的制约了。
(二)优化师德建设氛围。(1)改善校园学术氛围。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了现今学术界的一些不良风气,如学术惰性、不诚信问题、功利思想等等,对于此从古至今都是抵制的。余嘉锡《疑年录稽疑·自序》中说:“读前人之书,不可惟其说之从。虽眼前经史,亦必覆检原书,审其是否。又当知其所引据之外,尚有他书,如折狱然,必具两造,......比而证之,而后曲直乃见,所谓实事求是也。” 这不仅是对于怎样检查真伪的教授,更是体现了其治学的严谨,是对于古籍的尊重,也是对于后人的负责。我们遵照这一原则改善校园的学术氛围,所用材料必追究其真伪,对于模糊的材料谨慎使用,孤证不立,对于二手材料必究其一手出处。从教师做起,对于不诚信问题加强监管,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不以功利目的为本,教会学生以兴趣为研究的第一出发点,做学问态度要严谨,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卷三《岭云轩琐记续选条辨》中所说:“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有得之言,本不必皆自我出。人之言善,我必尊之信之,若己有之,亦即为公非为私之意。”学术风气如是便可明朗。
(2)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做学问要以兴趣为先,兴趣的培养来自于文化的熏陶,对于几乎吃住在高校的学生来说,校园的文化氛围是对其影响最为深刻的。学校中的文化氛围包括多方面,有对于德性方面的渲染,有对于学问的考量,等等。对于学问的考量我们上文已经阐述过,在此不加以赘述。对于德性方面的培育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这一点,恐怕其所做学问也有待甄别。德性的培养要从教师中出,教师的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尤其是本专业的教师,对于这一学科中学生们最早接触学界的教师学者,对于其治学、其为人的作为是在有意识的模仿学习。如此,我们就更应该加强教师的专业德性与自身的素质。一个好的校园文化应当具备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加强学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当有交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应该有交流,促成院系之间的沟通,以德性为先,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当然,各个高校都会有自己的校园文化,这也会给予教师与学生一种归属感。
结语:师德建设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服务学生,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为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提点人生态度,为将要继续做学问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现今出现的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我们能做到的便是在提高全社会人民的德性的同时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在做学问的同时注重道德的重要性,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在教书育人这一点上越做越好。对于此,我们提出了健全领导管理机制与加强师德测评机制两点,并且我们应当在此基础上改善校园学术氛围,增强各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与学生都在其中感受到积极地影响,这样便能改善亟待解学的师生关系,也能更好地维护学术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Z].教社政函,2004.34号.
[2]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M].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