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东兴宁“杯花舞”的艺术特色

2016-11-05 08:27刘佳明
黄河之声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兴宁声声舞蹈

刘佳明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浅谈广东兴宁“杯花舞”的艺术特色

刘佳明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广东兴宁地区的“杯花舞”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它以独特的“伯公杯”为舞蹈道具,以各种敲击舞杯的方法为舞蹈技巧,以别有韵味的曲调以及锣鼓点为舞蹈音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本文正是通过“杯花舞”的一些代表作对广东兴宁“杯花舞”的艺术特色进行简单的分析。

杯花舞;艺术特色;道具;舞蹈;音乐

“铃铃铃……”

“客家妹子客情长,情甜甜过冬蜜糖。杯花朗朗惹人笑,欢天喜地乐洋洋。”

甜美婉转的歌声,清脆悦耳的杯声,一群身穿客家传统服饰的美丽姑娘手执白色的瓷杯、迈着流畅的舞步、带着客家人的热情向我们走来。她们时而好像在磨豆腐,时而好像在插秧,时而又好像在织布,展现了客家女子勤劳俭朴的优良品德。她们欢唱山歌,唱出了客家情谊;轻敲杯花,敲出了声声欢笑;翩跹起舞,舞出了一片春潮。

这就是广东兴宁地区著名的客家舞蹈“杯花舞”,它用着独特的道具舞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目前,“杯花舞”通常是客家地区各种节庆娱乐表演、舞台演出的节目之一,它正在逐渐传向全国、走向世界……

一、“杯花舞”的历史由来

“杯花舞”已有数百年历史,起源于道教法事舞蹈。它是既具有兴宁地方特色同时又吸取了道教歌舞精华的民间传统舞蹈节目。明清时期,粤东地区的兴宁市为古惠州府兴宁县,曾为南汉国附都城(齐昌府),该地的道教活动十分兴盛。兴宁的道士做法事只为生者求神祈福;不为亡灵修斋超度。他们白天做法事以唱为主,晚上会表演歌舞节目,《杯花》便是其中的歌舞节目之一。

在道教法事活动中,歌舞节目《杯花》的扮演者都是男扮女装,扮演成三奶娘(陈奶娘、李奶娘、林奶娘)。节目表现的内容是关于三位奶娘去茅山学法除恶的过程;由一人在草席上表演歌舞,另二人用打击乐器演奏并伴唱;他们用客家“五句板”说唱的竹板击板伴舞。由于传说老子与佛祖曾商议分管人间五行,佛祖只管土行,老子则分管金、木、水、火四行;老子没有土行无立足之地,寸步难行,便请求佛祖让出一席之地。[1]所以,在草席上表演歌舞的道士即使舞蹈步法、舞蹈动作较为随意,但却始终都不会离开草席。

一百多年前,道士朱官祥开始对道具进行改革,以本地俗称“伯公杯”的白色瓷质酒杯代替竹板,其自此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兴宁特有的民间舞蹈道具。在民国时期,道教活动仍在兴宁地区兴盛,该地仍有从教人员(包括职业、半职业)40多人,他们又开始在舞杯节奏、身段设计和舞步方面演进变化,使“杯花舞”有了新的发展。

二、“杯花舞”的现今发展

在新中国建立后,道教法事活动基本停止,但“杯花舞”并没有停止发展,它逐渐从宗教化走向民俗化,从祭祷活动外延演化为娱乐活动,已成为民间节庆娱乐时常见的表演节目。经过民间艺人、舞蹈家们的不断整理、加工和提炼,对“杯花舞”进行发展普及、加工改革,在歌词、音乐、道具、舞蹈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使它成为兴宁当地富有地方特色、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在后期的发展与创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节目有:《杯花舞》、《明月照山乡》和《杯花声声》等。

《杯花舞》,这部舞蹈作品的首创编导者是兴宁第四中学老师罗渣和谢月文;作词者是文化馆创作干部范晴;作曲者是谢高、罗渣。舞曲基调运用了民间小调和本地水口山歌,编成反映客家青年男女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民间舞蹈。[2]1956年,该作品参加在汕头市举行的粤东区民间艺术汇演,荣获优秀节目奖;1957年,参加广东省民间音乐、舞蹈的选拔演出,被评为优秀民间舞蹈,并于当年“五一”节赴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优秀节目奖。[3]

《明月照山乡》,创作于1983年,在兴宁文化馆干部林惠文等的锐意创新下,开始对舞蹈道具“伯公杯”进行改革,在每个杯子的底部开一个小孔,并穿过小孔系上松紧带套住大拇指和中指,使表演更加灵活方便,舞蹈语汇更加丰富,舞蹈更富于技巧性。它表现了客家女子的心灵手巧、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吸收并发展了兴宁道教中大部分的舞蹈语汇,多次出现主题动作。该作品的舞曲来自民间,同时也吸收了部分道教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并有浓浓的、独特的山歌韵味,既抒情又热情,使人如身临其境。1983年,该舞蹈荣获广东省业余舞蹈评比二等奖和梅县地区一等奖,舞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传向海外,并且将舞蹈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和《中国舞蹈志·广东卷》,荣获编纂成果三等奖。[4]

《杯花声声》创作于2005年,在当年就荣获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汇演的金奖和广东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的金奖。它常演常新、广获好评并多次获奖,经过舞蹈工作者的系统整理,在2013年初,登上了“大型岭南舞蹈晚会——风起岭之南”的舞台;在2013年9月19日晚,在中央电视台“梅州月-中华情”中秋晚会上,山歌舞《杯花声声》作为其中节目之一,千人共舞杯花,将它传向世界;在2016年3月,深圳市塘朗小学举行集体表演客家“杯花舞”活动,共有1018名师生、家长参与表演,成功创造了“世界上最多人表演客家杯花舞”的世界纪录。

三、“杯花舞”的艺术特征

兴宁“杯花舞”之所以流传至今,被批准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杯花舞”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舞蹈道具

白色的“伯公杯”是杯口直径二寸、杯底直径九分、高二寸的瓷杯,这是兴宁“杯花舞”的一大特色。较之于原道具,它的声音更为清脆动听,节奏更为丰富多变。通常在“杯花舞”中,杯声时而慢,时而快,时而短促又清脆,时而连绵又悠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舞蹈音乐。舞蹈道具的使用能丰富舞蹈动作语汇,增加表演的技巧性。舞者用过敲击舞杯,发出清脆悦耳、别具韵味的杯声还可使整个舞蹈的气氛都欢快起来,使人愉悦兴奋。随着“杯花舞”的不断发展,为了使舞蹈演员运用道具更加自如,在杯子底部钻一个小孔,系上松紧带套住拇指和中指,这样做可使演员的舞蹈动作更灵活、击杯节奏更多变。更为巧妙的是,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梅州月-中华情”的中秋晚会上演出的《杯花声声》中,舞蹈道具“伯公杯”的松紧带上还系上了小丝巾,为舞蹈作品增添了美感,使人眼前一亮。

(二)舞蹈技巧

在“杯花舞”中,舞者通常边舞边唱、声情并茂。主要舞步有云步、横步、跪步、下板腰等步法,舞蹈中步法流畅,进退自如。基本动作可随意组合,两手敲击瓷杯的舞杯技巧主要有“杯花出手”(甩杯)、“转杯”、“摇杯”(快速抖动双杯,使上下两个舞杯之间相互碰撞而发出“铃铃铃”的声响)。在“杯花舞”发展中,艺人们在这些比较基本的,单一的击杯技巧上的,进行了大胆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兴宁“杯花舞”的舞蹈语汇。由于音乐节奏的多变,舞者需要协调配合好击杯的节奏与舞步,并且舞蹈动作在速度上也要相应地做许多快慢缓急的处理。在舞蹈构图上,“杯花舞”不管是舞蹈演员在舞台空间的运动线,还是画面造型都极其丰富。

以2013年大型岭南舞蹈晚会——风起岭之南的《杯花声声》版本为例,在舞蹈动作上,编导的动作充分展现了“摇、滚、甩、打、磨、转”等敲击舞杯的技艺特色,在基本的步伐中也有所发展创新,加入了边击杯边踢后腿的动作,增加了舞蹈动作的难度;随着音乐情绪时而紧张、时而抒情的变化,舞蹈动作也随之时而快速灵巧、时而缓慢舒展。在舞蹈构图上,舞蹈的前半部分由出现舞蹈演员从前低后高的两大横排变成舞者站立着的四横排,又将四横排分成两组,前后两横排各为一组,各组两排间相对应的人相互绕圈,形成非常整齐、流动感又很强的画面;在舞蹈临近结束时,队形是在舞台前半部分的一横排,经过从横排中间分开左右两队往后相互穿插成中间偏后一个小三角、两边各一竖排的队形,然后流动变化成半圆围着小三角,再接着变成大三角的队形,结束时由三角形变成一朵立体的花(中高外低的四层圆)。丰富的舞蹈构图衬托出舞蹈主题,烘托了舞蹈氛围,还加强了“杯花舞”的艺术感染力。

(三)音乐特色

《杯花》在作为道教法事活动中的歌舞节目之一时,虽然音乐与舞蹈的配合无严格限制,但音乐较为单调、简单,一人唱“五板句”,两人演奏打击乐器,乐器有锣、鼓、瓷杯、小鼓、小锣。现在的“杯花舞”音乐通常是在保留原有山歌曲调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音乐元素,更有“伯公杯”的敲击声相互融合,也更加注重音乐情绪的变化。现在的“杯花舞”舞蹈作品音乐既有抒情的部分,也有热烈的部分,使整个舞蹈作品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以2013年大型岭南舞蹈晚会——风起岭之南的《杯花声声》版本为例,它主要采用的是由梅州兴宁市剧团作词作曲的《杯花声声迎客来》,中间穿插一些节奏丰富变化的杯声。引子部分的音乐只能听到清脆悠扬的杯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悠远飘逸之感;第一段音乐主要是缓慢抒情的歌曲《杯花声声迎客来》,带有浓浓的山歌韵味;第二段音乐也主要是歌曲《杯花声声迎客来》,但在一些音乐要素上进行了变化,更为明朗轻快,歌曲脍炙人口,并且配合上了舞杯的敲击声;在一段乐曲和杯声融合后,第三段音乐情绪更为热烈欢快;第四段音乐以敲击舞杯的声音为主,敲击的节奏多变,并且还形成了两个声部的杯声,给人一种轻快活泼的感觉;最后第五六段的音乐是前面第二三段主题的重现。在这部作品中,观众能明显地听出音乐的情绪转换,有清脆悠扬的杯声,也有抒情柔婉的山歌,还有热烈欢快的山歌,整体给人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并且歌曲朗朗上口能让观众回味无穷。

四、结语

历史悠久的“杯花舞”,是由原先道教法事活动中的歌舞节目《杯花》发展而来的,经过道士、民间艺人和舞蹈工作者的提炼、加工、发展和创新,成为了广东兴宁地区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它的艺术特色是独有的道具白色瓷质“伯公杯”,“摇、滚、甩、打、磨、转”等敲击舞杯的技艺和独特的曲调及锣鼓点。“杯花舞”反映出客家人的文化意识和艺术形象,传承着客家舞蹈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下去,为“杯花舞”去创造个美好灿烂的未来。

[1]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广东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01

[2] 兴宁杯花舞[N].梅州日报,2012.12.01.

[3] 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宝地兴宁[M].2014.

[4] 广东省兴宁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兴宁文史(第37辑)兴宁民间故事选录[M].2013,12.

猜你喜欢
兴宁声声舞蹈
插秧有感
学舞蹈的男孩子
画作欣赏
忆1949年9月兴宁坭陂象狮岭战斗
舞蹈课
杜鹃声声
偶感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应用双曲函数性质巧解函数问题
知了声声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