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莉芬
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年段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
低年段 认识生字入手,养成预习习惯
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教材注重提前识字,讲究“认写分开,多认少写”;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学词和朗读。因此,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在学生学完汉语拼音、能准确拼读音节之后,指导学生自己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自己和小伙伴一起用想到的办法识记字形,培养认字、记字的能力。可引导、鼓励一年级学生在上学期的生活中、课外阅读中自主识字。
对一年级下学期,则要求他们能归纳出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如形声字换部首识字法(如“请、情、清、晴”)、同部首归类识字法(如“捉、打、拉”)、形近字比较识字法(如“呱、狐”)、拆字联想识字法(如“尘”)、独体字形象识字法(如“日”)等,并指导学生将自己归纳的识字方法和例字、组词、句子编写成《有趣的汉字》,参加学校举办的语文学科竞赛,将获奖的作品在橱窗里展出,能起示范引领作用,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还培养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做到了一举两得。
二年级学生学完用音序、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教会学生查词典,并让他们开始练习自己查字典、词典,预习生字词。如:在生字旁标出音序和部首;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练习读课文,力求把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用加、减、换部件的方法,用自己想到的说儿歌、编字谜等方法记住字形;根据课文内容,从字词典的不同义项中,找出合适的解释;用生字扩词,比比谁扩得对,扩得多,能写的写下来,并选择两个词口头或书面造句。两学年下来,我班的学生查字词典很娴熟,他们养成随身带字词典,随时查字词典的习惯;他们积累的词汇量大,应用时很少写错别字;说话、造句用词比较准确,语感比较强;非常喜欢课前预习,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课上发言积极,讨论热烈,爱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提出不懂的问题。
中年段 由段入手,运用自学提纲,学习读书方法
中年级除了继续进行词和句的训练,应开始重视段的教学,要利用合适的课文,培养孩子把握一段的内容,进而把握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由厘清一段的叙述顺序到厘清一篇的叙述顺序。
因此,对中年级的学生,我侧重由段入手,逐步过渡到篇,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一个常用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为学生编拟自学提纲,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读书方法 ,养成自学习惯。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第2课。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文章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又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因此,我在上这课之前,要求学生这样预习:1.读准生字字音,记清字形,理解生词意思。2. 正确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厘清课文叙述顺序。3. 画出写得好或自己感兴趣的词、句、段,并注上感受,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预习重要,检查、交流预习情况的环节更重要。分享的过程,就是“兵教兵”的过程。我按照预习提纲的顺序,请同学们汇报、交流,达到分享预习成果,碰撞思维火花,激发深入学习的目的。在其间,鼓励全体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感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则发挥指导、引导、诱导的作用:学生发言有亮点,予以肯定,以引起关注;学生发言有缺漏,老师引导大家纠正、补充;学生发言有忽略的地方,老师提出来,诱导大家深入思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引导共同探究,得出比较完满的答案;学生对习得的学习方法若明若暗,老师进行归纳、小结,加深印象,并鼓励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
如,在学生只知道《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是写漓江水的“静、清、绿”,而不去探究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和为什么要这样写时,我便诱导学生思考,并归纳学生的质疑,提出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思考和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课堂自学提纲:1. 这个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语句进行品读,突破理解的难点,体会语言的精妙,同时渗透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明白了:作者先写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再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漓江的水和它们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在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时,作者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等手法。用“感觉不到流动”衬托“静”的特点;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突出“清”的特点; 用“一块无瑕的翡翠”来形容漓江的水绿得纯净。这样写,自然、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接着,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自学之后,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这一段的结构和第二自然段是一样的。有的说,作者也没有一开始就写桂林的山,而是先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有的说,作者也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还有的讲得更具体:作者用老人、巨象、骆驼来比喻桂林的山,突出了桂林山 “奇”的特点;把桂林的山比作“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体现了“秀”的特点;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和“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的感觉来形容桂林山“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桂林的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有的学生对课文中标点的用法,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像骆驼”和 “奇峰罗列”之间不能用逗号,而应该用省略号,因为后面说“形态万千”。桂林的山肯定不只像老人、巨象和骆驼,应该是千姿百态的。
这时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补充:我到过桂林,那里的山,还有的像月亮,像兔子,像马,像好多东西。一些学生也表示应该把“像骆驼”和 “奇峰罗列”之间的逗号改为省略号。
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学生还读出对整篇文章结构的看法。认为课文可以分成三大段,是 “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自然段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全文的中心句;第二、三两个自然段,作者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在第四自然段作者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概括了全文。 可见,不是学生不学,而是我们往往不放手让学生学;不是学生不会学,而是我们往往不教给学生怎样学。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上老师的指导、引领和有效的合作学习,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一定会大大提高。
高年段 编拟自学提纲,学会质疑解惑
高年级要求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不仅能把握文章的内容,厘清文章叙述的顺序,还要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对五年级的学生,我仍编拟自学提纲引领学生自学。鼓励学生运用在精读课上学到的方法,自学略读课文。一个单元学完之后,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然后,推荐同一类型、同一体裁的文章,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阅读、交流、评价。经过长期的训练,到了六年级,所有学生都养成了读书自学的良好习惯,大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稳步提高,有较强的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理解语意的能力和领悟文章表达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好比扶孩子走路,能放手时坚决放手,是一条规律。”
我觉得此时是教师该放手让学生质疑,并根据质疑的问题,自己编拟自学提纲,自己解惑的时候了。
通常,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
1.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质疑。如,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质疑,把题目转化成疑问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围绕文题质疑,有时能帮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围绕插图质疑。如,插图展示的是课文哪部分内容?从这幅插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插图在帮助以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上有什么作用?
3.围绕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质疑。可以就理解意思,也可以就体会表达效果以及词句的含义提出问题。
4.围绕标点符号质疑。如,在这儿为什么用这个标点,不用那个标点?它有什么特殊作用?
5.围绕文章的内容、主旨质疑。如,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人?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的?课文记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又如,文章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6.围绕文章写法质疑。如,文章主要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怎样达到写作目的的? 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文章是怎样突出重点来写的?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文章遣词造句有什么特点?哪些句段值得品味、积累?抓住课文文体特点和个性特色,了解文章的写法,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通过质疑,会更加关注文章的语言和写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