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亚琼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指出:“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可见,美术教材中学习领域的划分不是死板的,尤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的课程,完全可以改变其在教材中原本的学习领域来进行教学,予此类课程更多样化的诠释。笔者以江西版美术教材中的《画青花》《中国龙》《年画》三个课题为例,分别改变其学习领域来进行教学实践,对教学中传统美术课程的灵活性做出了一些探索。
不同版本的小学美术教材中,以中国传统美术为题的课程都不少。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课题在教材中所处的学习领域来备课,这方面已有无数精彩的课例值得学习借鉴。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能否灵活改变这些课程的学习领域呢?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民族传统文化本身综合性极强,包含了历史、人文、美术、音乐,甚至宗教、科技等众多领域的内容。单就美术领域而言,其覆盖面也十分广泛,渗透到绘画、雕塑、设计等方方面面。这就决定了传统美术的学习既涉及欣赏,也涉及造型、设计,又与其他学科领域融会贯通,颇具“综合·探索”潜质。因此,在美术课程中,一个传统美术课题既可以作为欣赏·评述课出现,也能开发成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甚而拓展为综合·探索课程,这也正是美术课程的开放性所在。
可是,学习领域的改变是否意味着教学目标、重难点等等的改变?这样的改变会否违背教材编写的初衷呢?的确,学习领域的改变必然引起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变化,不过对于以中国传统美术为题的课程来说,这种变化并非彻底的推翻,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并且学会欣赏、珍视,进而传承民族文化的初衷是不会改变的。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把握好分寸,不能盲目偏离美术课程的本质。
笔者尝试改变了江西版教材中几个课题的学习领域,来进行教学实践,旨在探索美术课程中传统文化教学的多样性。现将几个代表性的课例概述如下:
一、 精雅青花
江西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下册的第17课《画青花》原本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欣赏、了解我国传统的青花瓷器,并学习青花图案的绘画和对称形的折、剪技法。
素胚勾勒青花,瓶身书写飘逸,釉色渲染韵味,每件青花瓷器周身都透着极致的精雅,体现了制器者的独具匠心。而现代设计领域中,青花元素的运用也十分广泛,从服饰到建筑、从平面广告到产品包装,不一而足。于是,笔者尝试将《画青花》改成了设计·应用课,分两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从器型、纹样、工艺、艺术价值等角度来欣赏、了解青花瓷。先以将军罐、天球瓶为例,介绍青花瓷简洁优美的器型;接着欣赏题材丰富、种类繁多的青花纹样,并通过连线游戏启发学生认识纹样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如:喜鹊象征喜庆、牡丹代表富贵吉祥等;再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其主要的制作工艺,如拉坯、绘彩、罩釉、烧成等;最后和孩子们一同总结青花瓷的艺术特点,了解其美观与实用兼备的艺术价值。
第二课时:笔者创设了一个“设计工作室”的课堂情境,带领孩子们分组合作设计制作笔筒、信封、相框、礼品盒等带有青花元素的文化生活用品。首先欣赏一些现代生活中包含青花元素的设计作品,如茶具、家居、服装等,拓展孩子们的思维;然后教授几种简单易学的纸质文化用品的制作方法,并示范用蓝色记号笔装饰青花纹样;学生创作时,笔者再进一步指导各小组制作出美观实用的“产品”,鼓励孩子们大胆设计、描绘自己喜爱的青花图案,最后将完成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进行展示、评价。
由于把青花图案设计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创作活动具有了很强的目的性,笔筒、相框等物品又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孩子们的创作激情很高,作品也充满创意和想象力。
二、 九州神龙
江西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14课《中国龙》原本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欣赏、了解我国的龙文化,并运用多种方法和材料制作一只小纸龙。
龙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一种图腾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赋予了中国龙独特的形象特征:鹿角、驼头、鱼鳞、虾须、蛇腹、鹰足等,除了设计制作纸龙的形式,以绘画形式来表现它也必定非常精彩。因此,笔者将《中国龙》改为了造型·表现课,用一个课时来完成。
笔者以歌曲《龙的传人》导入,给学生讲一个关于龙的传说,引出中国龙文化的由来;紧接着出示著名的玉龙、九龙壁、龙袍等图片,带孩子们观察、欣赏龙的形象特征,分析中国龙形象的灵感来源;然后欣赏艺术家们以龙为题材创作的各类艺术作品和工艺品,拓宽视野,激发灵感。
作为造型·表现课,笔者以线描为本课的主要表现手段,向学生示范了龙的画法,龙的画法看似复杂,其实身体各部分都与一些常见的动物相似,只要引导学生一一对应,再加以示范,绘画难度就自然降低了。
新课标指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他们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因此,学生创作时,笔者引导孩子们选择刮画纸或彩色卡纸进行描绘,朴实的线描技法借助不同的媒材来表现,就有了更加丰富的效果。创作完成后,把大家画的小龙集合在一起进行欣赏、评价,孩子们的作品可谓异彩纷呈,美术创作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三、 喜乐年画
江西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第14课《年画》原本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欣赏、了解我国的民间年画艺术,并临摹一幅年画作品。
我国春节贴年画的习俗由来已久,装饰环境、营造气氛之余,更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为了让孩子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年画艺术,笔者将《年画》改为欣赏·评述课,用一个课时来完成。
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目标是包括三个层面的,第一是欣赏层面,第二是评述层面,第三是态度层面。为真正实现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目标,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在热闹的新年音乐中,笔者带孩子们快速回忆春节习俗,引出“贴门神”的话题。导入课题后,先讲讲关于门神起源的小故事,请两位同学来表演门神“尉迟恭”和“秦琼”,以活跃课堂气氛。再概要介绍年画的定义、种类(中堂、门神、斗方、灶神等)以及四大产地(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等知识。
接下来深入赏析年画:出示图片,与孩子们共同欣赏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年画的艺术特征:题材丰富、造型夸张、色彩艳丽、寓意美好。其中,赏析色彩时,我设计了“找色彩”的互动游戏,而在赏析寓意的环节,笔者创设了“帮顾客选购年画”的课堂情境(如:“连(莲)年有余(鱼)”适合贺新年、“连(莲)生(笙)贵子”适合贺新婚等),让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年画内容可以表达人们不同的祈愿。
年画的生产工序采用了播放短片的方式来介绍(主要工序:勾、刻、印、绘),“印”的过程又单独抽取出来让学生分组体验,并请几位代表说说自己的收获和感想。最后,出示李慕白创作的年画《哪吒闹海》,电脑绘制、印刷的年画,以及运用年画元素设计的服装等图片进行拓展;以年画主题邮票升华情感——年画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与传承。
将《年画》改为欣赏·评述课之后,如何让欣赏变得不枯燥就十分要紧。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上几个互动环节,避免教师“一言堂”。在“找色彩”“选购年画”“印年画”一系列的参与性活动之后,孩子们不仅获得了审美愉悦,还潜移默化地学到了欣赏美术作品的角度和方法,掌握了更多表达欣赏感受的评述语言,并激发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除上述课例以外,笔者还做过许多其他的尝试,在此不一一赘述。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以民族传统文化为题的美术课程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教师可以灵活改变课程的学习领域来进行教学,只要牢牢把握核心目标,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定教学重点,有效解决难点,就能营造出更多样的美术课堂。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弘扬民族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其意义深远。在这条文化传承的道路上,美术教师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如何在合理利用这个例子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使美术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要看教师的实践积累和创新能力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文教路小学)
责任编辑 邹明华
E-mail:4213831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