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宁+苏国勇+乔书珂
【摘 要】进气增压冷却是提高柴油机功率、降低柴油机热负荷的重要方法,为了满足柴油内燃机向高速、大功率发展,中冷器进行了相应的蜕变,本文介绍了中冷器芯体的设计与整车的布置的校核,选择最优的芯体,达到减重及降低单车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柴油机;中冷器;芯体
现柴油车上普遍采用涡轮增压器,空气经过增压器后,压力增加,温度升高,不同的增压比,增压后的出气温度一般可达100-200℃之间,中冷器可降低增压后的空气温度,提高充气效率,达到降低排放的目的。中冷器分为水冷式和风冷式,下文主要介绍风冷式CAC中冷器,以环境空气为介质来冷却增压发动机进气的热交换器。
1 专业术语
中冷器主要有芯体、气室组成。芯子由散热带、冷却管、主板、侧板等组成,芯体是设计中冷器的关键,芯体设计会用到以下参数:
1.1 冷侧
中冷器与冷却空气接触面。 1.2 热侧
中冷器与增压空气接触面。
1.3 冷侧迎风面积At
垂直与冷却空气流动的芯体的正面积,芯体正表面芯高H与芯宽W的乘积。
1.4 散热面积Ac
是散热管与散热带的暴露在空气中的外表面积之和。
1.5 热侧空气放热量Qh
中冷器在稳定工作状态时,热侧空气所放出的热量,单位为Kw。
Gh:增压空气质量流量,单位Kg/h
Cph: 增压空气热比容,单位KJ/Kg.℃,一般取1.009 KJ/Kg.℃
thi:中冷器热侧进气温度,单位℃
tho:中冷器热侧出气温度,单位℃
1.6 冷侧空气吸热量Qc
中冷器在稳定状况下所吸收的热量,单位为Kw。
Gc:冷侧进气质量流量,单位Kg/h
Cpc: 冷侧空气热比容,单位KJ/Kg.℃,一般取1.005 KJ/Kg.℃
tci:冷侧空气经过中冷器前进气温度,单位℃
tco:冷侧空气经过中冷器后进气温度,单位℃
1.7 设计散热量QD
在规定条件下将增压空气冷却到规定温度时,热侧空气的放热量,是发动机对中冷器的热侧放热量QD要求的最低限值。
1.8 理论散热量Q
thi:增压器出口处的空气温度
tho:中冷器出口处的空气温度
tci:冷空气到达中冷器正表面前的温度
tco:冷空气经过中冷器后的平均温度
理论散热量Q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增压气体经过中冷器时所散发掉的热量,它与中冷器本身的结构有关。在设计中冷器时,要求中冷器的理论散热量Q应大于设计散热量QD。
2 设计参数
2.1 设计时,发动机最大额定功率性能参数:
增压热空气侧:质量流量625Kg/h、增压进气温度185℃、中冷出气温度50℃、进口压力220Kpa;冷却空气侧:环境工作温度25℃、冷侧流速8m/s。
2.2 热侧散热量Qh
2.3 冷却空气流量Gc
Gc是确定中冷器散热性能较重要工作参数,确定这一参数有很多未知因素,目前,只能凭借经验估算,根据同型中冷器实验,冷侧流速为8m/s时,冷侧风阻为752.43Pa,系统总阻力为1128.6 Pa。然后,在风扇性能曲线上找出相对于的冷却空气流量。查得Gc=ρ*v=1.201*1.5=1.8kg/s。
根据热平衡原理,中冷热侧散热量与冷侧空气吸热量应相等,中冷冷侧空气出口温度tco=tci+[Qc/(Gc×Cpc)]=25+[23.7/(1.8*1.005)]=38.1℃
2.4 中冷芯体大小确定
由整车布置和边界尺寸,中冷器的芯宽应小于540mm,采用横流式布置。其中,W为中冷器芯体的宽度,H为中冷器芯体的高度,n为冷却管根数,b为冷却管厚度,m散热带根数,h散热带波高。根据管、带规格,确定合适的冷却管和散热带的尺寸,散热带齿高h为8.9mm,冷却管规格50mm*8mm,即厚度b为8mm。
2.5 理论散热量Q的校核
根据中冷器工况和同类型中冷器的试验数据,确定该工况下中冷器的传热系数K约为92W/m2·℃。
中冷器的设计散热面积是理论所需散热面积的105%,从理论上,中冷器能满足设计要求。中冷芯体的有效尺寸:芯高*芯宽*芯厚=346.9*540*50。
3 结论
在设计中冷器芯体时,必须考虑三个指标,即散热能力和冷、热侧压力降。中冷器设计应做到散热能力最大,且冷、热压力降最低。本文根据发动机标定的一些参数,理论计算中冷器芯体的尺寸,设计散热量大于理论散热量时,即认为在最大功率点时设计满足整车要求,当然后期还需冷却风洞试验和整车热平衡试验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制冷和低温研究所.
[2]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系.
[3]QSQR.04.942-2007 轿车、轻型汽车用中冷器.
[责任编辑:王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