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媛媛 罗鸣令 周林
摘 要 随着经济增长下行趋势的增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技术、资金、劳动力成本等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陷入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中。因此,实体经济要想走出困境,必须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分析实体经济运行现状,探究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同时剖析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改革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实体经济 供给侧改革 创新
一、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层面出发,提高物品供给质量,扩大产品有效供给,不同于以往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带领的需求侧,供给侧以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为四大要素,强调这四大要素的协调发展,提高产品供给对市场的适应性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全行业生产率,减少低质量产品的产出,多一些高质量、适应时代发展的产品,以此来满足社会所需。政府寄希望于减少四大要素的供给限制,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垄断程度、企业融资成本以及企业税费负担,以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下行趋势,多个实体经济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出现产业相对过剩、产品积压相对严重,但市场上又迫切需要一些消费者购买的消费品(典型的案例是日本的马桶被中国游客疯狂购买)的囧面。这种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情况就是典型的供给不匹配矛盾,这种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产业过剩背景下的企业产品质量相对低下、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有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导致其销量大幅下滑。考虑到显著偏高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以及高额的融资成本和税收负担,产业过剩的企业发展空间极度萎缩,产业发展受到抑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
二、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结构性问题凸出,供给侧不能满足需求侧,转变以往依靠需求侧的思路,推行供给侧改革,是今后实体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点。
基于消费者角度看,不同于以往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方式,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生产端、供给端等前端方式入手,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水平,这就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更顺应社会需要。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很直观的就是市场上产品质量提高了,品种增多了,价格更加合理了,和原有的产品相比更加富有高科技含量了,因而适应不断进步的时代,使消费者更容易挑选到适合的产品。
基于企业角度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全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的试行,能够使企业实现结构性减税,另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必然也会减少一部分昂贵的劳动力成本。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扩大利润空间,提高企业竞争力,因而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基于社会资源配置角度看,供给侧是以市场为主体,不需要财政与货币政策,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不断提高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其从供给前端入手,注重各要素的平衡、协调发展,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配置,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化解现在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消化、去除存量,减少库存所造成的损失,转亏为盈,从而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基于环境保护角度看,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减少自然资源的投入量,如钢铁领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炼钢水平,而不是一味地开采矿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实现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实体经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受到历史发展积淀和现实制度约束的影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产品供需不平衡、技术创新滞后、销售渠道较窄、产业链不完整、生态保护形势严峻等问题。
(一)产品供需不平衡
以化妆品为例,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知名的国内品牌,如大宝、百雀羚等,旗下有很多产品,足够满足大众需求,但是近年来,国人海外购买力旺盛,更多的富人愿意高价购买海外产品,相对贫困的人又消费不起国内知名品牌的护肤品,这就出现了产品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因而造成一些老品牌的化妆品企业销量大幅下滑,利润空间严重压缩。同样情况也出现在了其他行业中,像钢铁领域、建材领域、家电领域等都出现了相似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同时,行业中低质量的产品过剩,高质量的产品缺乏也加重了此类问题。
(二)缺乏技术创新
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之一,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缺乏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问题。以家电行业为例,单单就冰箱来说,有很多生产冰箱的企业,每个企业也生产了很多种类的冰箱,但大部分都不是智能化,并不能满足不断进步的时代需求,往往一个家电两年就淘汰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在很多家装领域,产品都不够新颖智能,有些还得依靠海外进口来满足大众对智能化的要求。同样像在农业等领域,技术创新也严重缺乏,本该用机器就能完成的工作还得靠劳动力去完成,导致生产效率不能有所提高。
(三)产品销售渠道较为单一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内部销售方式的选择,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销售会单纯地依靠固定下游企业的订单,一旦下游企业出现运作困难问题,相应地就会引发自己企业的问题,导致库存积压,成本得不到偿还,想要维持运转同时还要面临高额的劳动力成本,一旦发生运转困难,又会联系到上游企业,由此产生连锁效应。
(四)区域内未形成完整产业链
一个产业的兴起可以带动上下游多个产业的发展,现在很多地区都设有工业园区,但园区内工业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联系,相互之间没有合作,做不到共同发展,反而上下游企业都在别的城市或者省份,路途较为遥远,运输成本等较为昂贵,因此压缩了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
(五)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由于人们保护资源意识的欠缺和技术设备的落后,我国实体经济投入产出比较大,往往依靠更多的自然资源来生产产品,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样的方式导致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自然资源数量急剧减少,与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相悖。
四、对我国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措施
加快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直接体现,也是现阶段解决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发展环境相对恶劣的重要手段。建议从提高产品质量、培养科技人才、积极运用互联网+策略、加快体制改革等手段推进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一)提高产品质量,达到供需匹配
国内很多产品都有足够的市场,只是生产的产品达不到需要的标准,不能创造有效的市场供给,因此,要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市场为核心,多生产一些质量好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企业的眼光要放的长远,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减少无效的产品供给,增强我国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二)培养高科技人才,鼓励技术创新
目前市场上昂贵的劳动力与其带来的经济利益并不能成比例,多的是一些底层的劳动工人,缺乏上层技术人才,但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舍得下本,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选拔优秀人员去海外学习经验,培养更多的高科技人才,鼓励他们在企业内部进行技术、管理、设备等方面的创新,尽可能减少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资本投入,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三)运用“互联网+”,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发展实体经济,并不是要完全的摒弃虚拟经济,而是要注重两者的协调合作,要利用虚拟经济创造实体经济的新发展,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新的经济形态,促进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良性发展。在产品销售方面,将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方式相结合,搭建线上展示与销售平台,吸引更多新企业的合作,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销售渠道。
(四)加快体制改革,降低企业运转成本
政府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丰富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将中小型金融机构涵盖进来,发挥其灵活多样的特点,提高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适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政府要对当地产业进行分析,在引导当地原有产业发展的同时吸引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入驻,以此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为企业省下运输等成本费用,降低企业运转的成本,扩大企业利润空间。
(黄媛媛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罗鸣令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周林单位为重庆垫江县桂溪小学)
[作者简介:黄媛媛(1996—),女,江苏启东人,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罗鸣令(1981—),男,重庆垫江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周林(1981—),男,重庆垫江人,垫江县桂溪小学教师。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规划办项目“加快安徽实体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AHSK11-12D15)和安徽财经大学2016年校级重大科研项目“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信息挖掘与风险预警研究”(项目编号:ACKY1601ZDA)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吴佳艳,艾国金.论供给侧改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