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凯
摘要:从2012年至今,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GDP增速放缓。同时。由于高校扩招,2015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49万,大学生就业面临严重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央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也要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因此,了解新常态下创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发现当下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当下时代背景解决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问题,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常态;创业精神;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8-0155-02
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内涵
习近平首次提及到“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当时,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如何理解经济新常态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它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中国经济发展从改革开放前的低速增长,到改革开放后高速增长,再到如今的中高速增长,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不同于以往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相对比较稳定,经济增速出现回落,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整合升级,经济增长将摆脱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逐渐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它是一种由量变转为质变的过程,它是与之前的“旧常态”有着显著区别的新阶段。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自主从事创业实践活动、产生创业成果的主体性条件,也是创造性人格所必须具备的主体要素。自主创业精神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经形成就会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激励着人们打破束缚,推陈出新,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和促进创造性活动”。创业精神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意识,它是创业精神的核心,也是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创业目标,创业者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去从事创业创新活动。最后,创业意志,也就是创业者本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它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内在动力。创业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它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开公司、办企业,而是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对产品、技术和理念的创新,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只要创业者具备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心态,以创造新价值的方式为新企业创造利润,我们就能说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创业精神。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一)创业观念滞后,创业精神淡薄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缺失有其自身的原因。首先,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后”,是享受到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巨大好处的一代。他们大多衣食无忧,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由于缺乏困难和挫折的磨练,使得他们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缺乏抵御挫折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淡漠,这些也是创业精神培育的严重障碍。其次,大学生受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毕业、找工作、就业的思维定式,缺乏对创业活动和创业精神的理性认识。最后,一些大学生鉴于创业资金和技能不足,担心自己无法承担创业失败后带来的后果,加之某些父母的反对,对创业产生恐惧心理,这也是创业精神缺乏的原因。
(二)社会创业氛围淡薄,创业教育环境缺失
当前社会环境下,“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但是,绝大多数高校真正找到愿意与其合作、愿意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实践培养工作的企业,还是难乎其难”。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对接还存在一些障碍,学生最需要的创业的实践引导,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国家虽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资金扶持,但是只有较少的学生享受到了政策优惠,并且金额较低。所以从教育管理机制和社会保障方面,还没有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导致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同时,社会风气败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使艰苦奋斗的创业、创新精神变得难以生存。
(三)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实践程度低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和创业精神培育的相关课程,但多数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通常由学校教师在就业指导的层面上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未将其纳入到高校整体的学科建设中去,创业教育课程显得势单力薄。同时,因为学科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课程单一、实践程度低,学生对此类课程缺乏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低,创业精神的培育就变得十分困难,也就无法在高校形成浓郁的创业氛围。可以说没有完备的课程体系为依托,高校的创业及创业精神的教育就是空中楼阁,难以形成实效。此外,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非专业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学术型教师,缺乏在社会上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所以就很难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只能照本宣科的讲授教材或者精神和思想上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这使得高校的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创业教育教师中既有企业创业实践经验还有高校理论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这成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障碍。,
三、经济新常态下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措施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创业精神内化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潜能和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等同意义,二者的实现具有一定互通性。创业教育的宗旨就是要用合理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潜在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两方面需要”。嗍因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对于创业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自身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他们有着强烈的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我们需要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将创业精神、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融入到他们自身能力的提高过程中,以激励、赞扬的方式内化到他们的身体和血液中去,这样即使他们走出校门,依然充满激情,充满创业精神。
(二)完善创业教育政策,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经济竞争愈发激烈,大学生作为没有社会经验的青年团体,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建立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来帮助大学生培育创新创业精神以及提高创业实践技能,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效果和水平。“政府层面,要体现出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和强制、协调与整合的结合。政府要陆续制定相应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实施细则与操作方案,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法规和政策环境。学校层面,体现在所学专业和创新创业专业的结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结合上。社会层面,要体现在现有行业和创新行业、创业平台和创业理论的结合上。要有效利用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进行专门培育并且开展业务指导与信息咨询等服务。一方面要加大创业政策和法规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深入落实各项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简化大学生创业申请、审批等相关程序,做好政策宣传”。
(三)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为创业精神培育提供保障
创业精神的培育依赖于一个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而创业教育也是我国推进综合性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精髓。
1.创业教育的教材编写。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都是由教师随机选取一些材料对学生进行讲解,缺乏专业性。国家应该组织具有相关理论素养的学者同知名的优秀企业家共同编写一部完整、系统、权威的教材,将理论教育与企业家的实践经验有机融合,供全国各高校作为创业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据。
2.创业课程与创业实践的衔接。创业是一种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应该将课程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教育的实践性有机融合。高校应该与知名企业共同建立创业实习试点,将创业课程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完成基础的理论学习和精神培育,第二阶段在企业中进行真枪实弹的体验和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创业活动中。
3.师资力量的建设。高校可以组织具有相关理论素养的教师,亲临创业第一线,在企业中学习创业技巧和注意事项,然后将自己的创业实践经验结合课本传授给学生,也可由老师带队,带领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在实战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高校应该把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综合课程体系中去,依据不同的专业有选择性、针对性的开展创业教育,根据不同专业分类设置创业项目和创业技能教育。同时,将创业教育以理论和实践双学分体系,纳入到学校整体学分体系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