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水芳 邓明德 马明镜 任成山
·短篇论著·
1 544例住院患者死亡病例成因分析
胡水芳1邓明德1马明镜1任成山2
住院患者;死亡病例;病死率
死亡病历是死亡患者在医院治疗过程中的文字记录。由于死亡病历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有别于其他病历,具有特殊的价值,死亡病例成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对某三甲医院2011至2015年中的1 544例住院死亡患者病例进行分析,旨在了解死亡病例的基本特征及死因,并对指导临床救治,提高医疗质量,降低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
一、资料来源
某三甲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住院患者共计505 350例,其中死亡患者1 544例,占住院患者总数的3.0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ICD-10疾病编码分类原则为依据,对1 544例死亡病例成因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死亡病种进行了疾病顺位的统计。1 544例住院死亡患者中,男995例,女549例,涉及19个临床科室,其中非手术科室10个,共1 092例(70.73%),手术科室9个,共计452例(29.27%)。
二、检查标准
死亡病例成因检查分析,依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该院《死亡病案质量检查表》等相关法规和制度为凭据,综合制订评价标准,对病案首页、主要疾病诊断、诊断依据、病理学结果、知情同意书,以及死亡原因等共涉及315项检查内容,确定一个主要致死性疾病。死亡年龄组划分为0~9、10~19、20~29、30~39、40~49、50~59、60~69、70~79、80~89及90~104岁,共十组。
一、死亡患者各年度病死率情况
2011-2015年总病死率为3.06‰,住院患者病死率各年度呈逐步下降趋势,2015年病死率1.97‰,仅为2011年的43.68%,见表1。
二、死亡患者年龄段构成
住院死亡患者年龄最小者为出生后2 h,最大者为104岁。死亡构成比居第一位的年龄段为60~69岁,占21.83%;居第二位的年龄段为70~79岁,占17.36%;40~89岁占77.14%。年龄组病死率中居第一位的是90~104岁,占37.80‰;病死率居第二位的是80~89岁,占10.75‰。见表2。
表1 2011-2015年住院患者病死率
表2 2011-2015年住院死亡病例年龄段统计
三、死亡患者性别构成
出院患者中男性264 756例(52.39%),女性患者240 594例(47.61%),男女性别比1.10︰1,男女比例差别不大。但1 544例住院死亡病例中,男性995例(64.44%),女性549例(35.56%),男女性别比为1.81︰1,各年度男性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女性。男性病死率为3.76‰,女性病死率为2.28‰,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2011-2015年住院死亡病例性别构成比5年变化不明显,见表3。
表3 2011-2015年住院死亡病例性别构成
四、死亡患者病因构成
按疾病分类进行统计,死因顺位排例前3位的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45.85%)、肿瘤系统疾病(20.34%)、损伤与中毒疾病(9.59%),3种疾病系统占了75.78%,其他13种疾病系统仅占24.22%。病死率前3位分别是先天性畸形疾病(10.41‰)、损伤与中毒疾病(9.60‰)、循环系统疾病(9.50‰)。由此可见,造成患者死因排例前3位和病死率位于前3位的均为疾病谱中前4位的疾病,见表4。
五、死亡患者疾病谱具体分类
1 544例住院死亡患者中,根据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分类与代码进行死因分析,1 544例死亡患者中前十类疾病居第一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共计708例(45.85%),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63例,急性心肌梗死126例,风湿性心脏病77例,扩张性心肌病56例等。肿瘤系统疾病列为第二位,死亡共计314例(20.34%),主要为肺恶性肿瘤87例,急性白血病6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2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0例等。损伤与中毒系统疾病列为第三位,死亡共计148例(9.59%),主要为创伤性特重型颅脑损伤87例,中毒12例等。先天性畸形疾病列为第四位,死亡共计115例(7.45%),主要为法洛四联症43例,先天性心脏畸形13例等。消化系统疾病列为第五位,死亡共计70例(4.53%),主要为急性重症胰腺炎20例,消化道大出血11例等。呼吸系统疾病列为第六位,死亡共计54例(3.50%),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23例,重症肺炎16例。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为第七位,死亡共计39例(2.53%),主要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25例,肾病综合征8例等。神经系统疾病列为第八位,死亡共计28例(1.81%),主要为帕金森病8例,脑干病变6例,颅内感染4例等。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列为第九位,死亡共计24例(1.55%),主要为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4例等。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列为第十位,死亡共计17例(1.10%),主要为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7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3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2例。
一、住院患者病死率情况分析
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反映了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该院2011-2015年住院病死率分别为4.51‰、3.85‰、3.06‰、2.46‰、1.97‰,平均病死率为3.06‰。5年来该院住院患者病死率较低,并有逐年呈下降趋势。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医院展开床位数的增加,住院患者总数增多了;其次是反映了该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和改进,对疑难危重患者的诊治水平逐年提高,及加强了对医护人员切实有效的医疗技术培训;第三反映了城乡居民医疗意识的加强,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丰富且稳定,这是病死率下降的重要原因[2];第四是由于当地民俗,极危重患者濒临死亡之前,亲属要求自动出院,不愿让患者死亡在医院,亦可能也是该院住院患者病死率比较低的因素之一。据报道,他院住院患者病死率均较高,王亚静[3]报道为0.55%,胡宏艳等[4]报道为1.07%,杜春花等[5]报道为1.32%,成淑芳等[6]报道为1.46%,谢惠芳[2]报道为1.98%,于弘[7]报道为2.23%,与我们报道有较大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为医院规模不同,住院患者病种有差异,以及医院所在地区的差别等所致。本组住院患者中根据医嘱统计,2011-2015年5年共有危重住院患者60 937例,其中病重患者31 077例,病危患者29 860例。29 860例病危患者中,死亡1 544例(5.17%),病死率也较低。出院患者505 350例中,危重患者占总住院患者的12.06%,病死率占危重患者的2.54%。由此可见,该院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是比较高的,其中该院又以大器官疾病抢救成功率较高为特色。
表4 2011-2015年住院患者死亡病例死因构成及顺位
二、住院患者死亡年龄段构成分析
从1 544例住院死亡患者分析,在0~39岁4个年龄段死亡构成比较低(318例,20.60%);虽然90~104岁死亡构成比也较低(35例,2.27%),但年龄组病死率为最高(37.80‰);从整体住院死亡患者分析,40~89岁5个年龄段死亡比例最高(1191例,77.14%),说明中老年死亡构成比相对较高。从40岁随着年龄升高,至69岁,死亡构成比逐步升高。而发病减少所致但随着年龄组升高,似乎死亡构成比成下降趋势,这可能与由于虽然年龄逐步升高了,这部分老年人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工作和社会负担及家庭责任相对较低发病率减少有关,但年龄组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因此,要积极开展中老年人口的卫生保健,加强中老年疾病的防治,合理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丰富文化生活;不断满足社会人口日趋老年化所带来的社会医疗需求。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发病及死亡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医务工作者应尽量熟悉本地区老年患者发病及死亡的规律和变化,从而加强对老年患者疾病的监控及防治[8]。为老年人健康服务,为老年人防病治病提供优良的医疗技术,让他们过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
三、关于住院患者死亡性别分析
1 544例住院死亡患者中,5年男性的病死率分别为61.89%、67.67%、63.72%、66.32%、61.68%;5年女性的病死率分别为38.11%、32.33%、36.28%、33.68%、38.32%,男女性别比死亡率各组波动并不大。在505 350例住院患者中,男性患者26 4756例(52.39%),女性患者240 594例(47.61%),男女差异不大。但病死率男性995例(3.76‰)明显高于女性549例(2.28‰),(P<0.01)。原因可能与男性所从事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所要承担的社会家庭责任较重有关,因此多给男性一些关爱,加强劳动保护,减少男性公民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这些可望有利于降低男性的病死率[3]。因此要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戒除不良习惯,如戒酒、禁烟,劳逸结合,方能不断增强城乡居民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
四、关于住院患者死因顺位分析
1 544例住院死亡患者中,死因排前3位的疾病系统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排列居首,占45.85%。提高对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以及预防已成为当前医疗机构的工作重点。应加强宣传和普及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提倡合理的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糖类摄入,特别是提倡低盐饮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7]。肿瘤系统疾病是死因顺位的第二位,占20.34%。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因此,大力普及肿瘤早期诊断和早期防治知识,落实三级预防,开展肿瘤的早期查、防、治等综合措施,以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政府部门应重视水源,食品及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治理,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对肿瘤的预防,保健及宣传工作。损伤与中毒疾病是死因顺位中的第三位,占9.59%。交通事故是造成外伤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意外跌伤、故意伤害事件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应该提高全民法律知识,司机安全意识,改善道路状况,提高安全生产,大力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以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意外损伤[9]。
505 350例住院患者中,病死率前3位的疾病系统分别为先天性畸形疾病居第一位,占10.41‰。由于该院是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又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对收治的法洛四联症、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畸形的患者较多。收治的先天性畸形115例患者中,尤其是5岁以下死亡儿童达60例(52.17%)。根据WHO提出的预防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应积极开展婚前保健,优生遗传咨询,加强孕期、围生期保健服务,提高产检质量,提高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并做好随访工作[10]。损伤与中毒疾病是病死率的第二位,占9.60‰。循环系统疾病是病死率的第三位,占9.50‰。由此可见,无论是根据1 544例住院死亡患者的死因前3位,还是根据505 350例住院患者的病死率统计,前4位均为循环系统、肿瘤系统、损伤与中毒、先天性畸形,因此我们必须重点关注这四种疾病的发生及预防。本组住院死亡患者死亡疾病谱分析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2,5,7,11]。
我国不但人口众多,而且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状况发展也不均衡,生产环境、生活习惯及享有卫生资源存在着显著差别。因此,不同地区的疾病谱及死亡原因也不尽相同,且呈现明显地区性差异。所以研究不同地区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分析威胁人们生命的不同因素,从而制订相关预防及救治措施,并向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有针对性地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对延长人们的寿命至关重要。
1刘旭, 张慧民, 杨杰. 死亡病历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9, 7(6):56-57.
2谢惠芳, 林瑄. 3 168例住院病人死亡病例分析[J]. 中国病案, 2005, 6(6): 41-42.
3王亚静. 某院2005-2008年住院病人死亡病例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 2011, 28(1): 109-110.
4胡宏艳, 李小明. 十年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 2005, 22(3): 176.
5杜春花, 张惠英. 2000年至2004年1290例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 河北医学, 2006, 12(1):16-18.
6成淑芳, 冉崇宏, 唐利华. 2002-2008年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 中国病案, 2010, 11(3): 33-34.
7于弘. 住院病人死亡病例分析[J]. 中国病案, 2010, 11(9): 45.
8杜春花. 2000年-2007年我院老年住院患者死亡病例分析[J]. 中国病案, 2008, 9(11): 37-38.
9余风, 王丽娟. 2001-2005年住院病人死亡病例分析[J].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6, 12(15):2121-2122.
10刘燕. 聊城市2001-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6): 5778-5780.
11李艳芳, 李蕊, 郭军辉. 1 700例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9, 15(4): 229-230.
(本文编辑:黄红稷)
胡水芳,邓明德,马明镜,等. 1 544例住院患者死亡病例成因分析[J/CD].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电子版, 2016, 9(2): 193-195.
10.3877/cma.j.issn.1674-6902.2016.02.019
400037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质控科1消化内科2
胡水芳,Email: 1299870799@qq.com
R195
B
201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