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汴河

2016-11-02 13:48包淑娟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汴河

包淑娟

看到杨砚芬30米长卷《汴河神往图》,就像回到了大宋时期的清明上河,又像在古今的汴河两岸穿越。丰沛的牧草,遍地的牛羊,放鸢的儿童,竞渡的渔舟,别致的城郭,热闹的集市。田园牧歌阵阵,城郭万象融融,河道欸乃声声。又像你乘坐飞机俯瞰整个中原大地,田畴清旷,阡陌纵横,牛肥马壮,池塘错落,鸢飞鱼跃,绿柳莺歌,茅舍掩映;来到城郊,车马杂沓,小舟泊岸,街市连接,屋宇连绵;城郊之间,高大的城门拔地而起,城市街市交错,民宅鳞次栉比,酒楼店铺百肆杂陈,招牌幡幌目不暇接,饮食百货,药铺画院应有尽有。车马塞路,人头攒动,三教九流,各色男女,迎娶嫁女,金榜题名花絮繁多;俯瞰汴河,大河汤汤,船队泱泱,渔舟竞渡,锣鼓喧天,喊声此起彼伏;水运航道,货满船高,清平盛世,大船向大海远航。这样一幅国泰民安的盛景,不免让人从心底感叹:精彩绝伦,画之精品也!

凝视画面,情不自禁地就让人和千年前的《清明上河图》做比较,让你觉得既似又不似,它既有传统理论支撑又有现代绘画语言,这让我按耐不住地想了解作者和画作形成的契机和背景,我只好拨通作者杨砚芬的电话,彻夜攀谈,直至手机无话费无电。

2014年7月5日,对于杨砚芬来说,是她一生中难以忘记的一天。当她在30米长卷《汴河神往图》上按下两枚鲜红印章,完成了长达10年的精心创作,在场的爱人、朋友还有她自己默默无语,任由眼泪扑簌簌地滚落下来。

十年灯火鬓成霜,不思量,自难忘。她捋捋自己现已斑白的鬓发,往事一幕幕涌现。这部《汴河神往图》,可以说倾尽了杨砚芬全部的心血,春风杨柳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十年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何等的宝贵,她把最美的年华绘就在这幅长卷中,汴河两岸的风光、历史以及世间冷暖、坎坷心路都写在了这幅画里。

全图大致分为田园风光、市井风貌、汴河水景三卷九个部分。取材宋朝社会生活。以“黄金时代”为背景,选取了全景式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故事进行展示。体裁选用了长卷形式,全长30米,高78厘米,画纸选用了皮纸,整幅长卷采用了线描的表现手法。作品中的人物4089人,树木271棵,房屋265间,船222只,马225匹,牛123头,羊64只,猪29头,鹿25只……用散点透视法来描写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招牌上的文字,人物头饰上的一颗点缀,宏阔中见细微。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吏、妇、幼、师、夫等人物及驴、马、牛、羊、鹿、骆驼、鸡、鸭、鹅等牲畜家禽。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发榜、婚娶、杂耍、比武等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4089人衣着不同,形貌各异,职业百变,却都表现的真切细腻,栩栩如生,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叹为观止。

继承和借鉴了张择端和仇英《清明上河图》,但又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与前人比较:画卷布局相似,都有城外、城内、码头,仇英的画卷多了想象的人间仙境。技法上,宋本淡设色,明本重彩,此本为白描。内容上,宋本为汴河两岸风情,明本为苏州风情,此本也是汴河两岸景致。长度不同,人物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宋本5.287米人物500余人,明本9.87米2012人,现本30米4089人,各种细节不同。杨砚芬的《汴河神往图》与前人的《清明上河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从问世以来得到中国美术协会,新华网,光明网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报道也得到多地展出邀请。

我们都知道,《清明上河图》以其高绝的艺术成就和翔实的史料价值,在现存的中国古代风俗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历来被奉为经典之作。自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问世以来,“清明上河”已成为中国传统风俗画中的一个特定画题。在它以后的画家心里,“清明上河”不仅是一幅画卷,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它留给后世诸多的研究课题。在杨砚芬心里“清明上河”的风土人情,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国泰民安,盛世和平是那个时代的,同时也是现代的。《圣经·传道书》中: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能完成一幅像《清明上河图》一样的画卷一直是杨砚芬的梦想。

上世纪80年代初,杨砚芬在艺术院校学习期间,得到一次去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机会,她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了《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博大精深,精谨缜密令她心潮澎湃。她想,我一生能画一幅这样的作品就好了,人生也没有白来世上一回。当老师和同学们陆续离开博物馆时,她还在那里专心致志地看着,足足看了四五个小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但这幅画的震撼力却给她埋下一颗理想的种子。在毕业留言薄上她郑重地写下:画一幅清明上河图,当一个出色画家,实现我色彩斑斓的梦。

1983年,毕业后杨砚芬先后到吉林工艺美术研究所,青少年宫从事美术研究和教学。她的学生在国际国内美术展中拿过大奖,有的走出国门开辟艺术天地,各种光环围绕着她。但那些机关人浮于事或浮躁或应酬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让她越来越觉得与自己的初心背离,在实现自己艺术追求和每天在杯觥交错中享受平稳工资报酬选择上,她内心矛盾纠结,经过无数次思想斗争,她告诉自己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为了实现青春的梦想,在2002年39岁的她正当人生蒸蒸日上之时,她毅然辞去安稳的工作,开始回归艺术创作。亲人、朋友、同事都为她捏把汗,为她今后的生活担心。

杨砚芬出身贫寒,10岁就没了母亲,艰辛的生活磨砺了她的意志。从小就喜欢绘画的她在追求绘画的道路上,尝尽了苦楚,但她始终没有停下追求的脚步。杨砚芬是懂得感恩的,当她看到国际上一些饱受战乱之苦的国家和人民,她欣慰自己生活在中国这样和平国度,看到日益强大的祖国一天天繁荣,内心涌动的全是爱,她要找到一种表达形式,歌颂我们古老的民族,历史、和平还有未来。

辞职后的杨砚芬马上开始了她的寻梦之旅,她利用几个月的时间去洛阳到开封,走苏杭下扬州,她在这些地方找寻旧时光里的影像,对那些古建筑和历史进行大量的考察,一边行走一边草绘并加以说明,掌握了大量的运河两岸历史和当代的资料。一年多的时间里,她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宋朝的历史书籍,如《宋史》、《宋代商业史研究》、《宋代社会文化风俗史》、《行走在宋朝的城市》、《宋史演义》、《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等等,以及张书光编绘的《中国古代服饰资料》。另外她还重读了《水浒传》、《杨家将》、《包公案》这些小说。一幅自宋朝1000年以后的汴河在她心底日夜流淌。

2004年春天开始,杨砚芬开始着手绘制草稿,她说,这幅长卷仅草纸就有一米多高,用掉铅笔、毛笔不计其数。为了把握好画作中细节的舟车马鞍、石臼刀戟、箩筐篓耙,茶盅酒盏、弓杆轿椅等,她跑遍周边的村庄和吉林省的农展馆。十年披星戴月,她谢绝了所有的吃请,全身心投入到画卷的绘制当中。在夜深人静,星垂雪舞的夜晚,当她想到某个细节,马上披衣起来,画到草纸上,有时一晚不知起来几次有时彻夜不眠。她不但想到历史书籍中的人物,有时也会想到身边的人和事,她要把自己对人生的解读画于纸上,借画寄托人生态度和对社会对人间的理解。

在所画的田园风光第二部分,有一群儿童放纸鸢的场面,6只风筝高高飞在天上,6个放风筝的儿童,正身,侧身,低头,弯腰,隐于树后,姿态迥异,观看的儿童说说笑笑,有的拍手,有的仰望,还有的几个坐于石头上,还有的趴在石头上,他们脚搭脚肩靠肩,笑容流露在脸上,稚子童心欢愉非常。树后的两小儿,一个张开五指好像刚刚弹出石子,一幅淘气的样子。这些场面不免让我们想到我们欢愉的童年,甚至想到现在课业负担繁重的孩子。一幅好的作品,于无声处响惊雷。

在她的《汴河神往图》中,我们看到很多隔空的场景和事物,她给予的信息是人间的具体的同时又是时代的。神州大地,生机勃勃,牛马成群,绿树成荫,这是自然之爱;人们安逸地生活,妇女浣纱洗衣,男子打鱼,播种,儿童牧笛声声,纸鸢腾空,饱藏着生活之爱;指路的老翁门前站立;怀抱幼儿抓药的妇女焦急等待;忙于煮粥善施的老员外和大家一起忙绿;祖孙三代合住一屋檐下,小狗酣睡,中年人舂米、大孩子打下手、小孩子席地而坐和小鸡说话,爷爷拄杖笑眯眯观看,一家其乐融融;赶考落榜低垂着头拉着孙子和旁边筛锣掌号的接榜画面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充满了人性之爱;农户修缮房屋,全村老少,刨木料的,和泥的、担水的,挑沙的,苫草的,洗菜的,磨豆腐的,整个村庄人集中在一起,乡风淳朴,互帮互助,和谐美好,其中有三个偷懒的藏于草垛后面,作者用这样的笔触讴歌那些无私之爱;集市上几只骆驼休闲地踱步,这来自西域的骆驼,让人们很自然地想起丝绸之路,想到我们的民族大融合;街市上商铺林立,包子铺前热气腾腾,游人笑容面满,酒馆里谈笑风生,童叟无欺的经营模式凸显着一个“信”字。木鱼声声,佛号入凡尘,云水禅心昭示行路人;繁华地段,乞讨的老者衣衫褴褛,儿童指指点点大呼小叫,两只黑犬狂吠不止,狗眼看人低,狗仗权势者入目三分;画卷的结尾处,龙舟竞渡,鼓乐喧天,“加油,加油”此起彼伏,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振奋人心;大河滔滔,船舱载满物质,启帆远航,驶向大海,这一系列画面,蕴含着作者对我们伟大祖国,对中国梦的实现,对中国的未来寄予着深深的爱。

这样一幅兼工带写巨作,这么多的故事发生,如果在构图上不严谨,容易造成视觉的疲劳和内心压抑。杨砚芬在整幅画作处理上,很好地把握住上松下紧,下紧上松或左宽右窄等手法,采用散点透视,既有高远辽阔之美,又有深远虚实之变,整幅图疏密得当,波澜起伏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在10年浩瀚的创作中,杨砚芬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由于长时间的失眠、劳累,她的身体严重透支,患上了心脏病。当画作画到高大的城门时,这是全画作的制高点也是最抢眼的地方,城楼上鎏金碧瓦,檐角的飞禽走兽,拱门的青砖铆钉,瓦楞的细窄丝纹,门前的守城侍卫,她精心细描,终于在无数个寒冷的冬日完成时,她刚刚嘘出一口气。可当她喊来丈夫和朋友扯起画作欣赏时,杨砚芬的心一下子揪在了一起,她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不应该犯的错误,透视效果出现了方位上的错误。杨砚芬顿时觉得一根重棒砸在头上,她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心脏闷得发慌。这是几个月的辛劳呀,她想我如果生命到此结束,那我这梦想就夭折了,我会不会像曹雪芹一样留下半部红楼,留下一生的遗憾。她眼泪汩汩流淌出来。等她镇静下来擦干眼泪又劝慰自己,人生怎么能一帆风顺呢?遇到困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第二天她又重新振作精神,开始重新梳理创作。

杨砚芬说,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们那些伟大的作品和精神时时激励我前行。在我的生命里绘画已经深入骨髓,画让她内心祥和快乐。当很多人几分钟画好一幅画,卖上几千几万元时,杨砚芬是淡定的,她就像一朵野菊花,淡淡地开在秋风里。十年时间她忘却了世间的嘈杂,忘却了时间的残酷,忘却了功名利禄。

杨砚芬是个较真的人,《汴河神往图》画完后,她拿到吉林博物馆找到专家鉴定,得到充分肯定后她才公布于世。

十年一剑,拼却的是对艺术的痴狂,万里汴河,洒下的是对古老民族的热爱和畅想。画里画外,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汴河神往图》在全国引起轰动时,杨砚芬又静静地投入到下一部作品的创作之中了。

责任编辑/卢旭

猜你喜欢
汴河
沈括与北宋大运河
红脸
汴河兴废,居然和北宋国运有关
汴河兴废,居然和北宋国运有关
《清明上河图》赏析报告
一百单八将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