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外面闯世界,父母在家守空巢”

2016-11-02 10:56魏锋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空巢老年人农村

魏锋

“你到外面闯世界,父母在家守空房。”据相关媒体报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目前城市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的情况下,他们的家属,包括老人、儿童,不能随着打工农民一块儿迁入到城市生活、就业,出现了新型的家庭类型——“空巢老人”家庭。

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百善孝为先。”千里之外谋生计的儿女,“养儿防老”与独守空房倍思亲的父母已成流动时代的社会图景。“空巢”成了一种普遍状态,“空巢老人”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农村尤甚。中国作协会员彭晓玲肩负作家责任,探析空巢老人,脚踏实地走近8省13个县(市)的70余位空巢老人,呕心沥血创作的20余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空巢》,文字不仅接地气,读来更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她用贴近现场的文字来解析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呼吁人们关注、思考这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某种层面上,她为探析空巢老人现象提供了非常真实有效的范本……该书出版后,得到了何建明、雷达、白描、李炳银、李朝全、贺雪锋等著名作家、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笔者:据了解,很多青壮年农民工进城打工,全国农村“空巢老人”和城市“空巢老人” 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发展非常特殊的现象,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彭老师,请您介绍一下,是什么缘由触发了你深入8省13个县(市)采访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

彭晓玲:大概是在2013年初,陪同文友下乡采风回来后,在农村看到的一个现象让我忧心不已: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上学,导致出现了大量“空巢”老人。而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不断增多的背景下,问题也随之而来:社会与家庭不堪重负,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堪忧。

通过查找资料,我更深入地了解到:自1999年以来,中国便进入了老年化的社会,迎来了“银发浪潮”。 从老年人口规模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至2014年则超过2亿,占总人口14.9%。

从老龄化速度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快的。“十二五”期间,中国迎来了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2021~2035年,中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将增加1100多万人。

从解决老龄问题的难度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空巢化加快”等三个特点,老龄工作面临的困难之多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在我看来,非虚构写作须要一双慧眼,需要鼓足勇气,用直面真实的气魄来记载时代,及时代里人们的真实生活,更需要对生命怀有一种天然的体恤。写作非虚构题材不是设想的那么轻易,我们所处的时期与社会现实令人目迷五色,甚至比虚构的更为离奇,增添了写作难度,也加强了非虚构写作的意思。带着种种问题,我试着采写了一篇关于空巢老人的文章,《芳草·潮》杂志副主编李鲁平老师看后很喜欢,建议我干脆推出空巢老人系列。于是,从2013年年底到2015年初,我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先后在浏阳,江西高安县、吉安县,河北赞皇县、行唐县,湖北蔡甸区、公安县,重庆市大足区,四川省宣汉县,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华池县,东莞市樟木头镇、中堂镇,及最后赴张家界市桑植县、 益阳市安化县等8省13个县(市)进行了实地采访。2014年年初,《空巢》被列为中国作协及湖南省作协的重点扶持作品,至 2016年3月,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3月18日,在第二届“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论坛”上进行了首发,受到了何建明、李炳银、李朝全等著名作家、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笔者:全国留守老人大部分在农村,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下,子女是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近些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你在走访“空巢”过程中,发现目前“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彭晓玲:“小时候,我常到隔壁廖家去玩,廖婆婆、汉堂哥嫂,一家三口,日子虽过得清贫,但我总能听到很多笑声。忽一日,剃头匠汉堂哥外出,突发脑溢血,当场死去。没过多久,汉堂嫂也改嫁而去。这样,我的隔壁就只剩廖婆婆一个人了,整日整日冷清清的,听不到笑了。自此,廖婆婆常常随我一道上山砍柴,转过脸就流泪,动不动就叹气……”这是我在写《空巢》时用的一个引子,空巢老人廖婆婆的孤苦无依,让我时常感叹不已,我最大的感触是空巢老人严重缺失拥有感,孤独落寞,大都陷入种种艰难之中。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多数人价值观还没有转变过来,凡事金钱至上,传统的孝文明受到重大冲击,晚辈只管挣钱,老人们日渐被疏忽。令我感慨的是,老人却一味疼惜晚辈,不辞辛苦地支撑儿女挣钱,儿女却顾不上珍视老人,导致老人的位置日益边缘化。此外,因病致贫或因灾致贫在农村也比较常见,晚辈不得不出去打工。与此同时,不仅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上学造成大量家庭“空巢”,城市青壮年外出上学、就业以及异城居住和同城分别居住情况也十分普遍。为此,农村“空巢”和城市“空巢”都普遍存在。据我所了解,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到“十二五”期末已超过51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有专家预言,“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尤其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一个人独自居住,子女都不在身边,社会空巢现象严重,此种现象自是令人忧心。我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空巢”老人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生活保障“怕花钱”。尤其是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任务;二是日常照料服务“怕生病”。目前的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三是精神慰藉问题“怕孤独”。目前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精神与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也缺乏生活兴趣,没有信心重新设计晚年生活。

笔者:“空巢”老人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面对这么庞杂的工程,你是如何坚持把《空巢》采写完成的?

彭晓玲:从2014年1月中旬起,我开始了漫长的采访。采访中,我努力地在脑海里搜索,老人们在今天的现实处境到底如何?它折射出什么样的社会问题?我并不认可所有的老人都孤独地生活着,但不可否认的是,老龄社会已经来临,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没有?于是,我想,唯有走近老人,以一种相对冷静、客观的立场来呈现老人们生活现状,让人们看到事实的真相,从而思考事实的真相,从而行动起来。我宁愿自己是一个思索者、一个记录者,以自己的眼睛和有限的知识去见证去亲历老人们的生活现状。我也知道,我所呈现的所谓真实存在,应是涵盖着某种偏见或者只是冰山一角,但我想我会做到尽量真诚。

从2013年年底到2015年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一次次走近不同的老人,一次次忧心于老人们人生际遇的曲折及晚景的悲凉,一次次感动于老人们生命的顽强、积极向上!他们为儿女为这个世界几乎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即将走向人生旅程的终点!他们对社会对子女没有抱怨,也无从抱怨!他们只是普通的老人,如卑微如飞扬的尘埃。与他们相遇,会怜惜他们的现实处境,但走进他们的内心,依然会得到纷纭的人生启示,包括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你有哪些刻骨铭心的经历?

彭晓玲:首先是寻找采访对象颇费周折,且大多数老人不太愿意讲述自己的故事;其次是心酸,目睹老人晚景的孤独与无奈,我也陷入于深深的忧虑之中;三是暖心。采访中,我碰到部分志愿者,还有很多基层民政工作者,他们尽量为空巢老人送去温暖与关怀,这让人感到欣慰。

当然,寻访的过程,也经历了不少辛苦。在江西采访时,我独自在金淮镇的小宾馆里住了一周,人生地不熟,天一黑我就将房门及窗户关得紧紧的,门外一有脚步声,我就在房内胆颤心惊。2014年4月底去河北采访,正是扬花时节,接连几天住在农家,我的面部皮肤严重过敏,又红又肿,回家后整整吃了上十天中药才好。而到湖北公安县采访时,正是夏日炎炎之时,先从浏阳坐车至常德,从常德到公安县的路况实在太差,一路颠簸,前后花了五个多小时,到时已是晚上快九点多了。实在是精疲力竭,晚饭也顾不上吃,匆匆洗漱就睡了,第二天才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水杯、几本书等都丢了。在东莞采访后几天,我住在东莞文联大楼,一到晚上整栋大楼几乎没住几个人,因为害怕我整晚整晚睡不着。

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四川之行。已是九月,一开始,我计划去巴中市或雅安市采访,都开好了介绍信。临到出发时,友人却有些犹豫,担心写空巢老人也是负面报道。我犯难了,飞机票都买好了,只得找到在浏阳打工的小肖,到他老家宣汉县三墩乡采访。当我结束在重庆大足的采访后,那天早上六点多就出发了,天下着绵绵小雨,坐了一个多小时黑车才到重庆火车站附近的汽车站。又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到了高山之上的万州城。急急地拖着行李箱爬上三楼,买了12点多开往开县的票,20分钟后就要出发,连忙到售票厅外面买了两只烧饼,等我下到楼下停车坪找到车时,那辆中巴车正要开动。到开县县城车站,已是下午2点40分。车却刚刚开走,每天只有两趟车去那里,当天已无车!我很沮丧,试着到车站外去打出租,一开口便得300元钱,再讲也得260元。太贵了,只得临时决定在车站外如家连锁酒店住一晚,再搭次日早晨七点半那趟车。放好行李后,在大街上转了一圈,在外吃了碗面,就匆匆回到房间。一夜睡得不太安稳,待早上醒来时,都六点多了,天亮了。七点半车就准时出发了,又是两个多小时车程,才赶到三墩乡燕河村,且接连在此呆了两天。

笔者:“这是一部读起来有些沉重,甚至内心有些刺痛的写实文本。”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由此伴生了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请您谈一谈,你认为如何改善老人的生活状态?

彭晓玲:“劳我以生,佚我以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著名人口学家邬沧萍是最早提出“空巢老人”概念的学者,他大声疾呼,我国应对空巢老人现象,既要“抢险”,更要“防洪”,防止这一代即将进入老年期的大多数准老年人陷入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尽量实现有保障的、健康的、积极的老龄化。而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暂时还没有较为周全的政策和举措来维护空巢老人利益,更不要说保障空巢老人的生产生活;因为经济及观念上的原因,大多数地方还无力推行东莞等沿海城市的居家养老模式,对空巢老人实行选送服务上门;城乡差距大,乡村空巢老人养老金太少,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

“空巢”是一个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努力加以解决的综合性问题。唯有直面空巢现象及其影响,准确把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规律,尽早在思想、理论、法规、政策、物质、社会氛围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准备,方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回应公众对于“空巢”现象的担忧与诉求。对此,我认为,一是要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金;二是要确保农村老人农村配合医疗门诊补助和住院补助到位,并提高补贴尺度;三是要建好乡镇敬老院,在改善改良服务的前提下,除了吸收五保老人之外,还可接受有子女的空巢老人;四是要鼎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各地政府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对独自生活有困难或上了一定岁数的老人实行送服务上门;五是要加大宣扬教育力度,提倡传统的孝文化,构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对拒不赡养老人的后辈要进行查究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

中国式养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空巢》这部书中的48名老人也许只是一个群体的缩影,我期盼通过《空巢》引起社会的共振,来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

责任编辑/周武峰

猜你喜欢
空巢老年人农村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树上有一个空巢
空巢生日不孤独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老年人的“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