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浅析

2016-11-02 17:41朱峥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聋生思想道德

朱峥春

摘 要 加强聋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摆在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从阐述当前聋生思想道德问题主要表现类型出发,从自身、家庭、社会等角度深入剖析导致聋生思想道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作为特教教师在工作中如何加强聋生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 聋生 思想道德 批评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百行德为首”,明确阐述了“德”的地位与重要性。十八大报告更是强调把“以德育人”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高度重视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而聋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正确把握教育方向,加强聋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样也是摆在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1当前聋生思想道德问题主要表现类型

笔者所在的界首市特殊教育学校致力于关注聋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德育方面。通过不断深入关注和探讨发现,总体上聋生的整体精神面貌是积极的、进取的,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爱心呵护下能够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听力丧失、缺乏语言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范围有限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同时社会及家庭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认知或行为,使聋生更易形成孤僻、急躁、认识片面等个性特征,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1猜疑敏感型

有些聋生过于自我保护,容易对别人产生敌对的心理,甚至把别人的友好示意当成敌意的挑衅,过于猜疑敏感而又自卑怯懦。如一年级的聋生吴婷,刚入学时由于对学校这个新的生活学习集体非常陌生,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学习习惯,有很严重的不安全感,常常把老师、同学的友好行为当成敌意的挑衅。因此,当数学老师友好的抚摸她的头,以表示对她的喜爱,却被她视为对自身的侵犯,以致对老师拳打脚踢。这就是典型的片面猜疑心理。存有这种心理类型的聋生在整个聋生群体中相对比较普遍。

1.2自私自利型

有些聋生的家长因愧疚于孩子身体上的残缺,对孩子有很深的负罪感,因而在家中各种百倍的补偿,导致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不健全,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二年级聋生韩永申在班里可谓是一霸,别的同学有好玩的玩具、好看的书本、新买的文具,只要被他看到,就要先玩玩、看看。别的同学不给就抢,抢不过就哭闹,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需要,不管不顾别人的感受。而自己的东西放的严严实实,从不懂得与别人分享。

1.3对集体漠不关心型

在很多聋生的心中,我的、你的、他的这些概念都很清晰,但是就是没有集体的概念。更谈不上对团结和集体主义的认识。有同学不知道班集体的卫生需要大家一起扫,校园的公物不能损害,还有的同学对班集体的活动漠不关心。

1.4贪图享受型

贪图享受、不懂得艰苦奋斗,在部分聋生身上表现的也很明显。这些聋生在家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行为习惯,在学校里也是如此,什么事都要求由老师来代劳,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毫无感恩之情。当老师提出要求学生需要做某些事情时,总是各种借口各种理由逃避、回绝。见到好处就上,见到困难就让。

除此之外,在聋生身上还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道德问题,但上述几种是最为常见也最为突出的。是什么原因导致聋生在道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呢?笔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寻。

2导致聋生思想道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2.1从自身来说,听力障碍是导致聋生道德认知发展速度慢、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道德认知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判断。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起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听力障碍,视觉成为聋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聋生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认知常常通过对身边人的观察而来,这种方式认知不仅速度慢、效率低,还会出现不论良莠通通被吸收的现象。再加上聋生生活圈子小,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少,更凸显了这一认知方式的局限性。

同时,由于听力障碍,使得聋生思维质量存在一定的缺陷,对道德的认知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较为肤浅。有研究表明,聋生的道德判断普遍较为幼稚,而且聋生由于正确道德概念形成有一定困难,常有自我中心倾向,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感。聋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与正常儿童相比发展慢、内容窄、质量差,有很大差距,要弥补这样的差距极不容易。

2.2从家庭来看,一些聋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导致聋生思想道德问题出现偏差的重要因素

聋生由于从小失聪,有些父母总觉得对不起孩子,心理上有种沉重的内疚感,因而对孩子过分照料、放纵、溺爱,家庭的其他成员也会尽力去满足孩子的要求,一味的物质供给与心理满足,使这类家庭聋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明显低于同龄人,而且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气与不健康的心理。如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等。同时,父母的过分保护,限制了聋生与他人交往的兴趣,更有甚者使聋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和无理取闹的现象。

还有些家长认为家庭中出现残疾儿童是件可耻的事情,对聋生冷眼相待。这些家长时不时把心理上的怨恨发泄到孩子身上,迁怒于他们,这样的孩子大多性格内向、自卑、怯懦。还有些家长认为再大的心血,有缺陷的孩子也不可能成才,只要让其吃饱穿暖就行了,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极少与孩子沟通,管教方式简单,甚至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2.3从社会来看,社会上一些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对聋生的歧视是聋生道德问题存在的社会根源

每个人都是社会上的人,道德品质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聋生也不例外。

社会上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各种价值观念滋生,聋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往往因缺乏辨别能力和是非观念而不能做出正确的认识判断,一旦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和判断就容易受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侵蚀,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如社会生活中“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导致部分聋生追求物质享受、急功近利的思想等。

聋生在社会生活中极少有人真正地去关心他们,因此只能靠自己不断的摸爬、体验。一旦面对歧视的目光或生活上的不如意就会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形成抵触情绪。

种种原因综合起来,使聋生不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往往成为道德建设的重灾区。因此,关注聋生思想道德现状、加强聋生思想道德教育、促使聋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身心健康的劳动者,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加强聋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3.1善用批评教育,因人而异,找出根源、对症下药

聋生往往自尊心较强,自信心较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我放任意识较浓。在生活和学习中缺乏抗干扰力,易于接受不良影响,虽然心中也时时闪现要求积极向上的火花,但由于缺乏自信心而瞬间泯灭。因此,要观察了解、冷静分析、亲近厚爱、帮教勉励、防止反复。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又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因材施教,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个性的聋生进行批评教育。

如对调皮捣蛋型学生要“常”处理。小孩自控能力较差,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的各班都有,这类聋生多半不受欢迎,往往是告状的对象,久而久之,他们头上似乎也有了“赖子”,有事无事,老师同学都喜欢算在他们头上。这样,他们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进入恶性循环,破罐破摔,变本加厉,更加捣蛋。而老师对其也失去了耐心,批评几次后,不见成效也就只好任其发展。其实,老师应该认识到这类学生之所以调皮捣蛋,并不是有意识的行为,而是出于一种好动的天性。有了这种认识,用一种关爱的眼光去教导和批评他,经常不厌其烦地与其交流,随时留心观察,对其细微的优点给予表扬。同时,培养他正当的兴趣、爱好,使其逐渐“改邪归正”。

再如对怯懦聋生要“缓”“急”处理相结合,即“缓”批评,“急”表扬。有些聋生由于在家得不到温暖,自信心严重不足,胆小怕人,怯懦可怜。像这类学生犯错,批评方式上,就要尽量委婉,批评语气上,也要尽量平和。而平时对这类孩子要经常关注,一旦发现优点就及时表扬。

3.2以文化活动为依托,注重集体主义教育

通过对聋生的道德分析,他们的性格往往比较任性、偏执,看问题比较片面,集体主义观念不强,这些都不利于团结的班集体建设。

班会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通过班会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如某班班会课,老师在黑班上画了一个大人和七个小孩子手拉手围在一起的画,旁边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七颗心心心相印,八个人人人争光”,横批是“8=1”。学生们很不理解。当老师告诉他们,本班有7名同学,再加上班主任老师,大家朝夕相处,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是一个团结的集体。通过简单的对话,就让学生的心中有了集体的概念,为以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奠定了思想认识的基础。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内教师和学生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良好健康的班级文化的形成,对班集体的良好健康的班风学风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给学生营造集体主义氛围,应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如:张贴有利于团结的名言警句、张贴学生优秀作品等。通过班级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和熏陶,学生端正了态度、提高了认识,增进了集体荣誉意识。

组织参加班级活动更是增强集体凝聚力的有效形式。如学校组织学生拔河比赛。某班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男生很少,而且身材“娇小”。老师不断给学生鼓劲,以生动的故事告诉他们,不到最后关头,誓不放弃。全体学生也都出谋献策,群策群力。比赛那天,学生的表现相当出色,奋力拼搏,手磨破了也不喊疼,流血了也不叫停。虽然最终仅取得第四名的成绩,但足以令所有老师和同学都为之喝彩。学生之所以能够坚持到最后,那是他们心中有着崇高的集体荣誉感。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聋生虽有生理缺陷,但他们同样渴望阳光雨露,需要正确的道德引导。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牢记初心,在聋生德育教育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张宁生.消除隔阂 营造和谐——谈聋人与健听人的沟通问题[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6(2).

[2] 刘丽.听力残疾儿童家庭生态环境因素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9(6).

[3] 张宁生.聋校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毕节学院学报,2010(10).

猜你喜欢
聋生思想道德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借助孝道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军队老干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
做聋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