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重在扶志贵在扶智

2016-11-02 07:26
时代名流 2016年8期
关键词:扶志志气扶智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中国扶贫开发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时间十分紧迫、形势十分严峻。

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的紧迫性字眼,可见党和国家背水一战的决心。

扶贫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真正帮助贫困区域、贫困地区群众尽快地、持久地、高水平地摆脱困境走向富裕,就要从过去“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从单纯的物资支援向人力资源的开发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然而,真正要实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除了那些必不可少的“开发式”“输血式”“造血式”等扶贫措施之外,起关键作用的恐怕还是要为他们“扶志”和“扶智”。

孔丘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习近平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不难发现,有些贫困村、贫困户扶不起、穷依旧,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一种勇气——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一种精神——勤劳实干的精神, 缺乏一种理念——人穷志不穷的理念。

有些贫困户不是因为年老体弱、天灾人祸所致,而是因为他们不思进取、主观努力不够,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敢富、能富、善富的心劲、干劲与韧劲。倘若缺乏主动脱贫之志气,再扶,有时也白搭。元代万松道:“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 富勒亦有言:“褴褛衣内可藏志。” “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脱贫的腰杆才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才会多起来。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要利用进村入户的机会,积极向贫困户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扶贫的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引导,让他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观念,让贫困户有“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而非国家“要我脱贫”的被动督促,从而实现从“他扶”到“自立”的转变。

同时,摆脱贫困需要智慧。事实一再证明:农民的智力水平决定了富裕水平。但从实际看,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强,是“智”力不强的最大“掣肘”。

“愚人富不久,智者穷不长”,要想使我们的贫困户彻底脱贫致富,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先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改变他们的文化面貌。只有让群众认识到掌握一门技能的重要性,才能更有效的发挥扶“智”的作用,让贫困人员能“一技促脱贫”。“授之于渔”就在于要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培养有文化、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职业农民,大幅提升贫困地区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增强群众谋发展、能致富的素质和能力,激发致富活力,为实现高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然而,贫困人口的存在,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最大制约。政府再多的物质与产业扶贫,倘若缺乏“志”与“智”,返贫几率就会很高,只有不失时机、不拘形式的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才真是长远地、稳定地扶贫、脱贫的精准之道,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扶志志气扶智
论志气
扶贫·扶志·扶智
欲望与志气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围炉夜话(十四)
欲望与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