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
安倍政权将通过制定特别法的方式,优先为明仁天皇的生前退位在法律上铺平道路。而《皇室典范》根本性修订、女性天皇等重大问题,将作为第二阶段的议题进行讨论。
7月中旬,日本多家主流媒体同时抛出一则惊人消息:82岁的明仁天皇以年事已高、不能胜任国事为由,透露出生前退位的意愿。这个新闻像一颗炸弹随即引爆了日本舆论。8月8日下午3时,明仁天皇罕见地向国民发表视频讲话,他动情地说:“我已80有余,虽尚无大恙,但随着身体日渐衰老,恐怕难以像以往全身心地履行事务。”
日本宪法第四条规定,天皇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如果明仁直接表示要求实现生前退位,就有可能被解释为天皇要求修改规定皇室制度的《皇室典范》,这样一来就有违反宪法的嫌疑—在视频的开头,明仁即表示,此番言论只是个人的一些思考,不具体提及现行的天皇制度。然而,长达10分钟的讲话中,这位日本最繁忙的老人希望早日卸下“日本象征”这个重担的意愿表露无遗。
9月的消息称,考虑到现任天皇年龄等因素,日本政府将在短期内不修改《皇室典范》,而是制定只适用于明仁天皇的特别法案。据悉,这部法案最快将在明年的通常国会中提交审议。由此,明仁很可能成为200年以来首个实现生前退位的天皇。《朝日新闻》的最新民调显示,91%的民众赞成天皇退位。
天皇皇位是如何传承的?
天皇是日本这个崇尚神道教国家的象征,明仁也注定将在日本皇室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他是第一位与平民女子结婚的天皇,同时也打破了皇室陈规,亲自抚养孩子长大成人。
日本皇室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皇室之一。如果从神话时代的神武天皇开始计算,日本已经历经了125代天皇、时间跨度长达2600多年。不过,直到明治时代日本才制定《皇室典范》,对皇位继承和顺序做出明文规定。1889年出台的这部旧《皇室典范》首次明确:皇位传男不传女,直系长子优先;同等条件下,嫡子优先于庶子。
当时,明治天皇(睦仁)虽然与皇后和其他妃子共生育了15个子女,但只有三皇子嘉仁活到成年。1912年,嘉仁继承皇位,即大正天皇。由于患有慢性精神疾病,大正天皇在任期间,他的儿子裕仁便在元老操纵下提前摄政。
1926年嘉仁早逝,25岁的裕仁随即登基,封年号为“昭和”。昭和天皇婚后,皇后良子一连生下4个女儿。正当元老们劝说裕仁仿效明治天皇纳妾时,良子再次怀上了长子明仁,皇室继承危机得到避免。
二战是日本皇室制度的重要转折点。迫于战败,昭和天皇发布《人间宣言》走下神坛而重新人格化。在美国干涉下,日本的和平宪法第一章便开宗明义:“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皇位世袭,根据国会决议的《皇室典范》的规定继承”—战后的“象征天皇制”得以确立。
1947年出台的现行《皇室典范》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旧版典范的内容,只就“嫡子才有皇族和皇位继承资格”等细节上做了修改。《皇室典范》第一条则认定,只有男性皇嗣有皇统、皇位继承权;同时皇位继承的顺序为:皇太子,皇长孙,皇长子其他的子孙,皇次子及其子孙,其他皇子孙,今上天皇的兄弟及其子孙,今上天皇的伯叔父及其子孙。
2016年1月1日(摄于2015年11月15日),日本宫内序发布王室全家福。
明仁年轻时曾冲破皇室“万世一系”血统的禁忌,与平民出生的正田美智子结婚,并生下长子德仁和次子文仁。1989年昭和天皇病逝后,明仁作为长子登基,年号“平成”。现在,根据《皇室典范》,拥有继承皇位的资格按照顺序依次为:明仁的长子德仁,次子文仁,文仁之子悠仁,明仁的弟弟正仁(80岁),最后是明仁叔父崇仁(100岁)。虽然现行《皇室典范》规定只有在天皇驾崩之际,皇位才能被继承,但如果明仁生前退位最终实现,皇位将会传给皇太子德仁亲王。
据了解,安倍政权将通过制定特别法的方式,优先为明仁天皇的生前退位在法律上铺平道路。而《皇室典范》根本性修订、女性天皇等重大问题,将作为第二阶段的议题进行讨论—2006年悠仁诞生之前,日本皇室长达41年未曾有男性皇嗣诞生,这导致日本政府曾花大力气研究是否允许女性继承天皇皇位。
日本人对天皇“情有独钟”
二战后在美国的“庇护”下,日本的天皇制得以保留,对二战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昭和天皇逃脱了正义的审判—美国这么做的根本原因,是认为天皇统合日本国民,实行间接统治符合美国国家利益。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曾在发给美国政府的秘密电报中称:“如果将天皇送上法庭,日本民众的仇恨很可能将永远持续下去。废除天皇,日本就很有可能面临瓦解的危机。这很有可能要供养上百万的军队来维持秩序。”
尽管天皇现在只是象征,日本民众对天皇的尊重可以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电视报纸等媒体在报道皇室成员的新闻时,使用的都是最高级别的敬语;一到元旦,数十万日本民众都拥进皇宫,对皇室成员进行参贺;每年12月23日天皇的生日,也成为日本全国的节日。
对于日本民众而言,皇室起到了凝聚国民精神的重要作用。皇室能够存续如此之久,民众如此崇敬天皇,其根本原因是皇国史观和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作为日本传统宗教,天照大神是神道教最高神,而天皇是这个最高神的“后裔”与代表。尽管昭和天皇在二战战败时宣布放弃被赋予的神性,但天皇仍然是日本的表率和象征。
当然,由于昭和天皇在战争问题上有着撇不清的责任,导致二战后曾有民众主导废除天皇制。不过,昭和时期从1926年持续到1989年,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腾飞就发生在昭和晚期,令民众对天皇的感情趋于复杂。如今的明仁天皇,对于更多人而言则是良知与和平的代表—即位以来,他的视察足迹遍布了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之后,明仁不顾高龄奔赴灾区,跪坐在避难场所鼓励和慰问灾民。所有这些亲民举动,更增加了人们对他的好感。
明仁为何拒绝前往靖国神社?
如果说明仁对内亲民,对外展现的则是一个和平主义者的形象。
对于日本近现代的天皇来说,去靖国神社祭祀可谓是重中之重。1945年战败后,昭和天皇经过美军允许主持了当年的祭祀。之后,他曾经8次亲拜靖国神社。不过,1978年被处以绞刑的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名单列入靖国神社之后,昭和天皇认为有违靖国神社创立的初衷,再也没有前往祭祀。他的儿子更进一步,尽管保守势力要求天皇亲自前往的呼吁从来没有中断,明仁天皇却没有踏进过神社半步。这与奉行保守主义的安倍晋三形成鲜明的对比。
除此之外,明仁和安倍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也大相径庭,很明显的体现就是两人在每年8月15日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上的讲话内容。1993年,时任首相细川护熙首次在该仪式上,对二战期间日本给亚洲各国造成伤害和痛苦表示哀悼之意,次年村山富市也表示深刻反省。然而,安倍第二次登上首相宝座之后,将加害和反省等词汇从讲话中删去;而明仁从去年开始则使用“反省”一词,不希望重复战争惨祸—很多分析人士认为,这其中警示安倍的意味深刻。
在80周岁生日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明仁曾被问及一生中对什么事情最为深刻。他当时十分动情地说到二战导致310万日本人丧生,那么多怀有各种各样梦想的人在战争中失去生命令人痛惜。明仁曾经访问过中韩两国,最近还远赴菲律宾和帕劳等二战战场悼念。正如日本记者野岛刚所说:“安倍首相的保守主义言行给亚洲带来的不安,天皇在用实际行动一个个地努力化解。他代表所有日本人,做了一些只有天皇才能做的事。”
或许正因为如此,日本民间才会有人猜测,明仁在自民党于参议院选举大获全胜之后“提出”生前退位,其背后的意图是让安倍在时间上无法集中精力推动修宪。而对于9月2日安倍出席在远东举行的东方经济论坛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送安倍一把1928年裕仁天皇登基用过的长刀,是“折辱”还是“勉励”,外界和自民党内部则有不同解读。
总的来说,明仁出生于1933年,经历过战争年代,而安倍晋三战后出生,这造成了他们在对战争认知上有着天壤之别。明仁的和平姿态,对在集体自卫权行使与和平宪法修订问题上右倾化日益明显的保守势力,形成了很大的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