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萍
【摘 要】以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例,探讨实训基地建设如何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实现与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相衔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实训基地建设 计算机应用专业 人才培养 结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64-02
一、中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及背景
2010年6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而实训基地既是中职学校办学的重要支柱和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又是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硬件基础,其作用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获得本职业领域初步的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构建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使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进一步促进技能实训条件的改善,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适应就业的需要。
当前,普遍开展的国家省市各级技能竞赛,不再是个别中职学生尖子表演的舞台,已经成了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突破口和催化剂。因此,中职学校应以此为契机,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引领,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建设,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重视个人成长、成才,从而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岗位职业能力,实现中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2013年4月,梧州市政府为了整合中职教育资源,将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迁入市职教中心办学。与此同时,经申报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也被正式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第三批项目建设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其中用于实训室硬件建设的资金有50多万。2014年5月,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信息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获得自治区教育厅和自治区财政厅资金支持500万,其中用于计算机实训室建设的资金达240万。因此,必须有效地使用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让其发挥良好的效益,通过重新优化调整设置计算机实训室,建成具有广西先进水平的校内中职计算机实训基地,构建职业技能竞赛的新平台,为当地和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二、计算机实训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结合
2013年至2015年,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组建精干的实训基地建设团队;开展社会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与学校第三批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中的计算机重点专业建设相结合,制定出与计算机重点专业建设中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要求相结合,与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相衔接的计算机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根据建设方案,共投入资金约300万,建成了与“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公司”教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相结合,并与中职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相衔接的11个实训室。
(一)计算机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确立了“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公司”的教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因此,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始终围绕着这几个方面的改革着手开展,实训的软硬件设备购置和实训室设置必须与之相适应。
1.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相结合。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考虑到要把计算机企业对本专业的岗位群及其素质、能力、知识要求,把行业职业(准入)资格导入教学内容,把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并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职业资格证书等要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围绕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使学生系统科学地进行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工学结合,实现“零距离”上岗,以达到专业应具备的企业经验和综合素质,因此,购置的软硬件设备和相应的实训室设立,都与之相结合,实现了以生产项目为导向,通过多媒体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应用等核心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工学结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分阶段、层次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达到中级工必备的知识要求和技能水平。
2.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相结合。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创新的 “专业+公司”教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项目,了解项目开发的意义、项目应完成的功能、项目开发所需的技术、学习方法以及项目开发的流程等方面的内容,结合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和融合的“三合一”(做与学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岗位与课堂合一),实现“教学计划与生产项目相结合”、“教学内容与项目过程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顶岗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实现技能递进提高、较强的专业技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在计算机实训基地建设中,增加了CAD设计、神州数码网络、新动漫设计、新平面广告设计等理实一体实训室,以适应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3.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相结合。根据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结合专业职业岗位群,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应包括计算机系统维护、多媒体作品制作、数字媒体处理及网络系统维护等能力,特别是对照“办公技能综合应用”、“计算机网页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管理与维护”、“视频动画处理与加工”4门优质核心课程标准进行重点建设,体现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将企业实际的开发、应用、维护任务移植到课堂,按企业的人员结构实施工程项目,并且在过程上也按实际的工序进行教学(即工序化教学)。再根据教学的要求和需要,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整合出新的课程体系的要求,增设或设置了与“多媒体作品制作”、“网络管理和维护”等新课程,以及新整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相适应的软硬件设备或实训室。
(二)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本专业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相衔接。在当今的中职教育教学中,职业技能竞赛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的一张名片。同时,职业技能竞赛也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重要场所和手段。因此,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充分考虑了这一重要性,在制订建设方案和实施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购置什么样的硬件或软件,建成什么样的实训室,都按参加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和要求来进行。具体衔接情况如表1如示。
三、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
(一)为日常教学、实训提供全新的场所,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新实训基地的投入使用,不仅为全校一、二年级的40多个班、两千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训场所,而且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提供了全新的设备与软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两年来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99%,“双证书”获取率达98%,企业用人满意度达90%以上,学校成了梧州市计算机等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
(二)培训计算机应用职业技能竞赛选手。新实训基地投入使用的两年来,为本校和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十所学校培训了参加各级计算机应用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师和学生选手500多人次,培训总时间达10000多学时。实训基地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并为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承办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优异成绩。新实训基地的投入使用,使两年来计算机实训基地由原先仅能承担市级竞赛的部分竞赛项目,变为可以承担“企业网搭建与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动漫”、“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网络布线”和“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等全部七个竞赛项目。两年来,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选手参加自治区和市级中职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中,共获奖项35个,取得了较好成绩,比前几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与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相结合,与计算机技能竞赛相衔接的探索,虽然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受资金的有限性、场地限制和本地计算机合作企业较少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工作岗位的有机结合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中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Z].
[2]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Z].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