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看老乡,千万别忽视了分布在农村牧区、边疆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长期以来,边疆民族地区为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只有这些地区实现全面小康,我们才能自豪地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边疆民族地区大都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处于发展和民生“洼地”。如何才能趟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全面小康之路,交出党中央和农村牧区人民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从2014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不畏艰难,大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谱写出了北部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华章。
保民生才能促小康。“十个全覆盖”工程瞄准民生这一最大短板,精准施策,集中发力。工程实施两年多,全区9388个行政村实现了住房、交通、水电等十个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1000多万农牧民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广大农牧民住上敞亮房,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活动有场所,看病有医护,购物家门前,老来有保险,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十个全覆盖”工程覆盖了所有农村牧区和人群,践行了我们党作出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增进了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满意度。
重发展才能强基础。“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发展工程、强基固本工程。边疆民族地区民生基础薄弱,根子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十个全覆盖”工程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制约农村牧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活力释放的体制性障碍。在推进工程建设中,内蒙古注重建立整体统筹的长效发展机制,注重与脱贫攻坚协同发力,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他们选准产业方向、搞好规划布局、制定扶持政策,确保贫困村有主导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门路、贫困者有增收技能,初步探索出了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共协力才能克难关。内蒙古自治区地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农区、牧区、垦区、沙区基础情况千差万别,“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难度可想而知。民生承载着民心,困难检验了队伍。面对困难和挑战,内蒙古各级党员干部没有退缩。他们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根源,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不断完善思路举措。他们放下身段、扑下身子,驻村蹲点、问计群众。他们把民心之所向作为工作指引,不断总结经验、交流观摩,在基层实践中探索农牧区发展的“金钥匙”。他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让广大农牧民唱主角,充分调动农牧民的主人翁精神,使农牧民由“背着手看”转变为“伸出手干”。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转变为脚踏实地的努力,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形成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大合唱。“十个全覆盖”工程,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党员干部用辛苦指数换来了农牧民的幸福指数。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内蒙古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践说明,无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基础有多薄弱,无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就一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转自《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