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承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在民生建设、产业发展、锻炼干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全区上下的广泛认同和衷心拥护,同时也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密切关注。
2016年7月3日至8日,由自治区网信办主办,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承办了“亮丽内蒙古美丽乡村行”活动。此次活动共组织9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26家兄弟省区市重点新闻网站组织及部分主要商业网站相约内蒙古,聚焦我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感受我区农村牧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在活动中,全国各网络媒体共制作网页专题17个,登载相关新闻稿件1100余篇,充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H5等手段,向全国网民成功展示了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后内蒙古农村牧区新生活和“亮丽内蒙古”的生动实践,仅新浪微博设置的#亮丽内蒙古媒体行#话题,阅读量就达80余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入攻坚收尾阶段,聆听区外的声音,了解主流新媒体都关注什么内容,对于确保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农牧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注一:“十个全覆盖”中的产业支撑
云南网记者谢炜在他的文章中鲜明地提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关键要有富民产业支撑的观点。人民网记者富丽娟则在文章中阐述了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开展扶贫攻坚、务实高效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重要手段的见解。此外,众多媒体记者纷纷将镜头对准我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中产业支撑的内容:
一是优势特色产业“优”与“特”的问题。对于农业,记者们比较关心的是种植结构调整与无公害蔬菜种植,特别是蔬菜种植结构升级与大棚、恒温库建设的内容;对于牧业,记者们比较关心的是品种品质、生产及加工,特别是养殖品种的介绍性内容;对于第三产业,记者们比较关心的是农家乐、采摘与土特产,特别是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内容。需要指出的是,记者们对各地党委政府如何帮助农村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以什么样的方式建设优势特色产业以及怎样引导给予了重点报道,有效传播了我区各地在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经验。
二是农村产业联动的问题。如何建立党委政府帮扶加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进一步增强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辐射带动农牧户脱贫致富,是记者们对“十个全覆盖”中产业支撑关注的重点之一。农业中产、供、销方面的新型合作模式,牧业中企业、牧民联合体形式以及第三产业中建立协会,统一市场、规范服务等都进入记者的关注视野。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农牧业,记者们的目光大多瞄向发展深加工与延长产业链。对于第三产业,记者们更关心的是各地特色景点建设如何与零散经营户的特色相结合的问题。
三是产业支撑与富民的问题。“十个全覆盖”工程中,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在采访中,记者们关注的是企业、联合体、协会能够带动多少户居民,能够增收多少以及扶贫富民都有哪些模式。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媒体记者对返乡农民工给予了关注。对于我区这样一个劳动力外流的边疆民族地区来说,关注返乡农民工在“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的受益情况,对于帮助有关部门研究对策措施,为乡村留住青壮年人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注二:“十个全覆盖”中的民心民情
关于民心民情,记者们的关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尊民意、顺民心,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建设中来;二是“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有哪些做法是我区的亮点民心工程,让人民群众普遍感到满意。
一是尊民意、顺民心的亮点在于结合区域特色。云南网记者谢炜认为,我区各地结合区域特色开展“自选动作”,立足现实条件改变农村面貌,是群众满意的关键所在。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们普遍认为,各地依据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等地区实际进行“自选动作”,做到了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充分考虑到了当地群众的现实需求。需要指出的是,“自选动作”生动地应用于我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图片、影像等视觉元素是能够最直观地展示当地的实际及特色的报道手段,来访的记者们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的优势,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视觉作品。
二是“包村干部”系民情。要把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锻炼干部、考察干部的主战场,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在记者们眼中,在广袤的农村牧区比比皆是的包村干部,是“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最辛苦的人。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上级交派任务带来的压力,更要面对农村牧区中部分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目光。他们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只能通过没日没夜的苦干加实干,用讲政策、说思路、唠措施、谈协调,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等方式方法化解群众的心结、拉近与群众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包村干部们的辛苦并没有白费,他们的付出换来了农村牧区的大变样,也得到了来访记者的充分肯定。正如央广网所报道的:“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持续推进,每一位包村干部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敬业精神都被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间。”
三是便民连锁超市亮点频出。对于便民连锁超市,记者们的关注点主要是:它的经营、培训、货品来源都很规范;超市与电子商务结合,既可以满足农村的商品需求,又可以将农村牧区的土特产推销出去;超市提供的一系列便民服务,如收发快递、代充话费等非常便民接地气。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时间和采访地区所限,记者们能够采访到这些亮点,并且能够推出以便民连锁超市为题的文章非常难能可贵。但我区便民连锁超市的建设成就远非此次采访所发表的文章能够反映,如一些地区推出的以在超市中打广告降低商品价格的做法、通过小额网上金融为农村牧区居民提供小额存取款的做法等都是深受当地群众赞赏的特色做法。
四是文化建设留乡愁。在文化建设方面,记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十个全覆盖”工程如何与保护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记得住乡愁”。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们一是关注了地域文化名片,如卓资县梨花镇的古城遗址与樊梨花的民间传说、凉城县的北魏文化与红色文化,二是关注了传统的民间特色文化,如克什克腾旗宇宙地刘营子村的皮影戏、和林格尔县台格斗村的旧民居文化。需要指出的是,记者们并非为文化而写文化,他们的目光全部指向了如何通过保护农村牧区传统文化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活力这个课题。这种兼顾人文情怀与现实发展的思想,不仅是记者们发自内心的探索,也是我区各地正在进行的生动实践。
“亮丽内蒙古,美丽乡村行”这种“边观看、边走访,边采访、边发布”的方式,使来自全国各地的主流新媒体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我区农村牧区发生的深刻变化,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灵活方便的宣传特色,生动活泼地讲述了内蒙古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之时,各地媒体还能够再会草原,共谱新篇!
责任编辑:王 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