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伟华 张永兴
摘要:分析岩土工程专业实际教学过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当前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岩土工程专业面向工程应用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考虑本科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亟需提高的要求,阐述了目前岩土工程实际教学中需要提请专业教师注意的几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实验性、实践性和实战性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与建议,为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岩土工程高素质人才服务,以期满足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和时代性需求。
关键词:岩土工程专业;实验性;实践性;实战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36-02
一、引言
如今,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明显的改变,为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中国高等教育也正处在变革之中,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影响下,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的有限学习空间,使得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分析当前岩土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强化实验性、实践性与实战性教学改革,构建适合就业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综合型素质教学体系与模式,是所有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当前岩土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管理松散、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激情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偏弱,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基本概念的实验性教学日益淡化。岩土工程学科很多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重要公式都是基于试验规律的发现上升为统一的定律与定理,如果不重视基本物理模型试验了解岩土工程的一些基本属性,很难做到理解性的熟悉与掌握。一直以来,国内的高等教育在感性引领与客观认知上倾注的投入严重不足,表现为实验教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不够甚至没有、相应配套经费的投入偏少甚至缺失、教学质量管理的松懈甚至淡化[1]。再加上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一线青年教师特别是实验课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教学过程中很难提高教学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懈怠心理也被突出地放大,对岩土工程的基本概念模棱两可、对学科专业的前景认知难以把握、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要求缺乏信心等。
2.观摩实习等实践性教学逐渐压缩。亲临现场的认识实习、参与工程的生产实习是岩土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提升专业理解、增进行业认识的重要途径。由于工程建设的实效性,实习基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定实习基地,这类基地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不变的,几乎每届学生都可以前往参观学习,主要用于基础性实习教学;另一类是临时(动态)实习基地,这类基地是在实习准备阶段联系的,教学内容随工程建设本身而变化,而且随着工程建设的进度而变化,主要针对某一单项工程的实践教学[2]。由于野外实习时间安排相对集中且短暂,再加上路途与安全等问题的考虑,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全面仔细地观察到项目施工现场的情况及细节,而且学校管理人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实际过程有效的监控,实习基地的偏少和时间的压缩,必然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各类工程项目,学生的见识也得不到有效扩展。
3.处理问题等实战性教学严重缺失。普通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对教科书中理论知识的反复考查,在了解最新学科领域和相关科技文献方面微乎其微。因此,当学生进入高校开始接触应用型基础科学研究时,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科研能力基础较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若要培养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只能从最初步和最简单的工作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点一滴地积累。恰巧,我们的大学课程开始又是以最基础理论课开始,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又由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种种不足,导致学生的第一认识本身存在很多的疑惑,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相互之间的衔接被割裂。如参与科学研究时,研究的科学问题在哪里,什么是工程人员必须要把控的,研究出来的规律、结论等成果对现实有如何的指导意义,这些都是需要让学生去了解的,当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的学生往往脑海里是一片空白。
三、提出一些拟改革措施意见
基于目前普通高校中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调研及在教学科研中不断总结,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思考。
1.基本概念、理论的网格节点化教育教学。与传统的结构、材料、力学等学科不同,岩土工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复杂体系学科,研究的对象如土、岩石本身的物理、化学与力学特性等就很多元,且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像房建、交通、港航、机场等实际工程中都有所运用。要让本科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运用技能和具备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其本身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古树千年幼成苗。我们岩土工程领域有很多杰出的大师,没有一位不是对岩土工程专业学科基本概念高度重视,往往在谈论浩大工程问题的时候,都是从一个小小的基础理论为出发点,正所谓大海无边百川融,只要把基本的理解问题解决了,就能找到关键的科学问题,大事就成功了一半。
可见,日常教学中对基本概念的把握和吃透非常重要,从专业基础课程(如土力学、基础工程)开始,就把概念的由来给学生解释清楚,如讲解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的水、黏土中的双电离层等要准备一些教学道具模型,演示给学生看到具体的实物;再如讲到土的密度、含水率、饱和度等抽象概念时,演示给学生看土的状态与实物的对比定义过程。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是以学生接触一种新鲜事物的角度接收过程来进行课堂的组织。把基本的概念、理论作为整张铺开的网中的一个个节点来编织,形成一套认识、理解与掌握的全备知识接收过程的换位思考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普及开来,配合以规律性的强化记忆、重点性的理解和针对性的训练,学好一门课程。
2.实验操作、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课程具体细则化流程操作。新世纪,高等学校学生中的主流群体基本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个人经历只是简单地从家庭到学校,学习过程也仅限于从课堂到书本,缺乏生活历练,动手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学生的主动性和接收知识欲望也不强。同时,有的实践性教学从属于理论课,甚至是分开教学,实验过程中往往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学生只需完成整个实践过程的某几个步骤,缺乏全局的统筹和重点的把握。教学大纲中对实践性教学本身已经作了明确的课时、内容与目标要求,如果按照专业建设去执行,理应达到较好的效果。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差,毕业以后到了工作岗位角色适应能力不足。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各高校在实践教学的操作管理过程中虽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如实践经费不足、实习基地偏少、师生比例过高、仪器设备陈旧等条件限制,但最关键的还是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不到位,落实过程中缺失具体细则化的流程操作。举例说明,对于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两种考核,一般高校都是让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实习单位以章盖戳等证明,考核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思考,可以通过项目考核的形式来完成对实习过程与效果的鉴定,并以汇报答辩的形式进行打分,同时兼顾接收单位的日常考核与实习评价三者结合以达到对学生的客观评价,填补管理上的作假漏洞。这样学生有驱动力去执行实践课程的要求,并且得到的结果也能令人信服。
3.针对性研究课题的独立训练与团队协作。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岩土工程学科的特点,要让学生进入实战化的针对性课题训练。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不足,学生在进入高校开始课题训练时的科研能力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在基础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开始积极的引导,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工程活动相结合,专业教师和课辅老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科研教学平台、指导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的互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笔者思考,需要建立针对性研究课题的独立训练与团队协作的方式,充分利用一些公开或个人的师资资源,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团队,既要明确具体的负责任务,又要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合作。例如:学校或学院可以设立一些学生创新科技项目基金,选拔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以第一负责人或项目参与人的身份承担一些实践科研类的课题;或者,有明确研究课题或经费充足的教师吸收本科学生参加自己科研团队,分配学生协助查阅相关文献,参与进行相关试验工作;另外,给予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帮组学生自主地发现或理解一些科学问题,自主设计一些科学试验方案以解决提出的科学问题,教导学生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方法与技巧;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生产性的横向课题,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生产项目活动中,加强了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四、结语
新时代下,对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高等院校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又紧迫性工作,如何加强岩土工程专业实验性、实践性和实战性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其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能力,是我们基础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对岩土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的一些改革,必须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有效性求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新时期岩土工程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曾方明.谈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22-123.
[2]石媛,牟占军.浅谈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3,(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