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进
摘要:阐述依托地方合作产业园区构建农业院校食品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必然性,分析农业高校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索依托产学研园区培养“双创”型食品专业人才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农业院校;食品产业园区;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30-02
实践性教学是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有效依托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园区合作是新时期地方农业院校食品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为新时期地方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同时,高等农业院校通过与地方产业园区的产学研合作,为产业园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地方食品产业合作园区为依托平台,积极探索农业院校食品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十分必要。
一、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双创型”即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带有全局性和结构性的教育创新模式。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当前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也已成为教育界高度关注和值得深入探讨的热点问题。这也与当前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相一致。2015年6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京召开的深化我国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明确指出,当前深化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对今后深入推动我国大学毕业生离校后的更高质量创业与就业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目前所发生的相关变化,党中央也相继提出一系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等战略目标和任务,这同时为我国农业高校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对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于创新。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的不少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也愈演愈烈,企业针对大学生的用工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有所脱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大学生就业的新要求,尽管许多高等学校尤其是一些普通农业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进行相关培养方法的探索,并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未能真正的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不相适应;此外,我国农业高校普遍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与多样化的培养要求,尤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还缺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配套的系统研究等[2]。农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大多缺乏与地方产业服务的有效载体,进而导致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热情难以最大化的施展与有效发挥。
二、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背景分析
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力,而创新首先是需要人才作为技术支撑。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针对我国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创业型人才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农业领域的“双创型”人才是当今我国农业高校人才培养肩负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农业高校的“双创型”人才培养大多是在优化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以及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强化实践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培养模式。在强化实践教育培养方面,主要是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而强化实践教育培养除立足大学生的能力并系统性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外,还会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断补充、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也能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中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农业高校的实践教育对大学生的“双创型”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实践教育培养模式外,以开展“双创论坛”活动等诸多形式的第二课堂教学,也是“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3,4]。利用强化第二课堂教学也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第二通道。这种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比如我校针对大学生开展设立的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爱农杯”烘焙食品创意设计大赛,在校内积极扶植大学生开设“享味坊”烘培食品店,等等形式,鼓励食品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大学生更多、更早地参与到所学专业的科研和生产等实际中去,增加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依托产学研园区开展食品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实践探索
当前,我国农业高校的“创新型”人才既要“顶天”,站在农业科技最前沿,按照精英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同时“创业型”人才培养也要“立地”,站在“三农”工作第一线,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强的应用型高级农业技术专门人才[5]。目前,安徽农业大学在“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提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与创新,积极为地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学校针对食品专业的人才培养,除与省内外相关食品企业合作,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外,还积极探讨依托地方产学研园区为载体,有效提升农业院校食品专业大学生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
以安徽农业大学所依托的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区食品专业“双创型”人才合作培养为例。该园区是皖北地区以农产品和食品深加工为主导的省级特色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入驻的有以肉制品深加工为主的安徽至诚和信有限公司、以小麦副产物深加工的安徽瑞康食品有限公司以及澳洲进口葡萄酒分装为主外贸型奥利安食品公司等诸多食品企业。在前期与我校茶与食品学院的合作基础上,宿马园区与我校成功签署了以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协议。此外,园区还结合入园企业的技术需求,并依托我校的科研技术力量和科研平台,成立了“宿州市宿马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公共服务科技平台,以便更好联合园区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技术培训、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和大学生教学及生产实习等,该平台建设会有力促进我校大学生“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针对地方特色产学研园区为依托的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值得深入探索。与传统的单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产学研园区的企业集中度相对较高,范围较广,专业性、技术性和实践应用性也相对较强,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良好载体。此外,产学研园区还能为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提供良好的实践锻炼平台和环境及资金支持。目前,依托园区构建的大学生科技孵化器及青年创业园的设立,即为我校食品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由此可见,安徽农业大学依托该园区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在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础上,积极探索地方农业院校食品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更有利于推进大学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和强化实践训练,因此开展此类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结语
校外实践性教学是地方高等农业院校食品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依托地方食品产业园区搭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对该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能否有效实施也产生直接影响。依托产业园区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效运行,不仅依靠校—园区双方的良好前期合作基础,更有赖于所构建合作平台的具体运行机制管理和实施。通过分析农业高校产学研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安徽农业大学食品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要求,研究提出依托地方食品产业园区构建高校与依托单位之间“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并针对园区的产业技术需求,积极构建科研合作平台,探索发展农业院校食品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柴葳.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J].创新人才教育,2015,(2):28.
[2]彭文博,尹新明.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1):64-66.
[3]王永斌,郜宗茂,张斌.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237-19239.
[4]陶伟,方明.农科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48-50.
[5]邹晓东,李铭霞,刘继荣.顶天与立地结合,全方位打造服务社会新体系——浙江大学的综合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