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捷 林娟
摘要:《科技英语》是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根据实验班学生的特点与培养要求,对传统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为学生今后阅读外文文献和英文写作打下基础。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专业英语;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36-02
一、课程开设背景
《科技英语》是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上课,32学时。从2012年开始,以学院为单位,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实验班,人数为30人。实验班重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的生物与食品高级科技人才,预期实验班学生考研和出国深造人数达50%以上,每位学生均参与发表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
实验班学生的特点是基础较好、求知欲强;学生来自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这就要求《科技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兼顾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和培养目标。不同于许多学校在大三下、大四上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科技英语》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比大多数专业课的开设时间更早。
结合实验班学生的特点、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科技英语》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高效的专业英语学习方法,有效提高学生英语书面和口头交流的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的生物和食品科技高级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外语基础。
二、教学模式改革
(一)打破传统以翻译为主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培养直接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维、理解和交流的能力
国内的专业英语教学常存在教学死板、以阅读翻译为主、受教师水平限制等问题,教学效果差。例如,逐字逐句地英汉翻译,无可避免使学生养成用汉语代替英语思维的习惯。不断进行汉英转换不仅会降低学生的英文阅读速度,甚至会负面影响他们英文写作,阻碍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及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和理解的习惯,提高他们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工作和交流的效果,才應该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培养多方面英语交流能力
从传统专业英语课翻译能力的单一能力培养扩展到听、说、读、写多能力的全面培养。虽然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中四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但限于课时与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程着重培养听、读能力,初步培养写作能力,为“说”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改革
指导学生直接阅读最新版的经典英文原版教科书,如Campbell Biology(第九版)。针对实验班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大二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的情况,选取化学、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相关章节进行教学。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讲解,讲解内容包括专业名词、句型、组织结构和写作特点。通过词根讲解高效扩大词汇量,并在每节课抽出5-10分钟时间将本节课重点专业名词的词根进行总结归纳和词汇拓展。
从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入手,可以避免“专业英语课”变成“专业课”,还可以降低一开始用英文进行专业学习的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今后更高难度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过程中不追求英译汉的“信、达、雅”,而强调“意会”。学生阅读后往往发现,英文经典材料虽然篇幅长,但内容深入浅出,非常流畅,并不像想象中难理解。另外,使用国内专业英语教材,如蒋悟生编写的《生物专业英语》(第三版)作为补充,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
四、教学方法改革
(一)科技论文的阅读与课堂讨论
因为实验班的学生较普通班学生更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和实践环节,科研能力培养的高标准也对他们使用英语进行学习、研究和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课程中结合实验班的培养特色开展科技论文的阅读与课堂讨论。此时学生可能是第一次阅读科技论文,考虑到课程开设对象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人,以组为单位选择一篇本专业国际顶级期刊(如Nature、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的最新文献进行阅读、准备PPT并在课上汇报,汇报结束后由同学及老师提问并进行讨论。学生可自由选择用中文或英文进行汇报,但是在两年的教学期间,仅有1位同学选择英文汇报。但此教学环节中锻炼了学生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组织、交流、合作的能力与创新性思维。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首先,英文原版教材在教材配套网站(如http://wps.aw.com/bc_campbell_biology_9_oa/230/59040/15
114493.cw/index.html)上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补充资源,如彩图(figures)、动画(animations)、视频(videos)、小测(quizzes)、练习(practice tests)、词根注解(word roots)、单词卡(flashcards)等。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网站资源,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教材配套网站,利用TED(www.ted.com)、开放课程等资源培养学生的听力与专业学习兴趣。每学期选取难度适中、内容生动的生物、食品相关科技、科普演讲5-6个,每个时长不超过15分钟,在课堂上播放。播放过程中分段提问,抽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对复杂内容或句型进行讲解。学生如果感兴趣或需要,提供网址供其课外学习,教会学生使用TED网站的“Subtitle”和”Transcripts”功能。
(三)写作训练
虽然每学期安排2个课时用于讲授科技论文写作,但由于此阶段学生尚无论文写作经验且论文阅读量少,只能有个初步印象,因此写作训练还以“改写(rephrase)”为主。传授“剽窃”与“引用”的区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句型改写、词汇互换等训练;在期末考试中也安排改写相关的考察内容。
五、成绩评定
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占总分的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分的80%)组成。平时成绩的考量包括課堂表现、提问及回答问题的踊跃度、小组课堂报告的质量、PPT制作及听众响应等。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考量范围包括常见专业英语词汇、英译汉、科技英语的阅读理解、段落改写等。
六、教学团队配置
《科技英语》教学模式与内容的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有留学美国八年的学习、科研经历,留美读博期间还从事了五年的助教工作,积累了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的经验,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独特的理解。在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6年期间,承担了《遗传学》(双语)、《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双语和中文教学经验,摸索出一套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其他成员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是省级精品课程《微生物学》和校级精品课程《细胞生物学》的教学骨干,人员配置为《科技英语》的教学开展与创新提供了保障。
七、教学效果调查
《科技英语》课程已开设两年,在课程结束时对教学效果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多选题),共收回有效问卷59份。59名学生中,27名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27名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平均英语水平较高。统计结果如下:
对课程开设必要性的意见。95%的学生认为开设《科技英语》课程有必要或很有必要。认为《科技英语》可以培养利用英语进行学习、交流和科研工作的能力或推动自己在专业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的学生分别占到所有受测学生数的71%和54%。
对课程难度的意见。75%的学生认为课程难度适中且合理兼顾生物与食品专业知识。分别有75%和58%的同学认为学习科技英语的难点在于术语难记和专业知识不足,同时这两点也是降低阅读速度的最主要原因。仅有8%学生对学习科技英语兴趣不足。通过课程学习,61%学生的最大收获是有助于英语和专业课程学习,还有40%学生的收获是获得专业知识或提高了学习和理解能力。约50%同学认为课程的课时正好,71%的同学认为在大二下开课挺好,可以帮助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意见。绝大部分同学认为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很好(仅有1位同学认为应该使用国产专业英语教科书),通过英语原版教科书的阅读和讲授,提高了阅读和理解速度,养成了英语阅读专业教材的习惯,了解了英文教材的写作习惯和逻辑,词根讲授有效帮助扩大词汇量,并且收获了专业知识。另外,约有一半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英文科技论文的阅读。58%的同学认为《科技英语》应保持中英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并加强和日常生活的联系。60%的学生认为课堂上播放的视频很有意思,但是约1/3的学生认为理解有难度,应该增加讨论。63%同学认为课堂报告对提高PPT制作和口头报告技巧有帮助,但美中不足的是问答环节还不够热烈(41%),很难抓住同学们的兴趣(25%)。对于英文科技写作部分的教学,63%的学生认为通过教学获得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另有36%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写作练习。
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科技英语》的教学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今后在指导学生阅读英文原版教科书和科技论文的同时,应当进一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重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度,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汇报,增加学生的听力和写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