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超,康 永
(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 陕西 榆林 718100)
聚膦腈可生物降解性能分析及应用
高伟超,康 永
(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 陕西 榆林 718100)
聚磷腈是一族由交替的氮、磷原子以交替的单键、双键构成无机主链的新型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降解产物为磷酸、氨、氨基酸和乙醇。分析了聚膦腈降解模型,并展望了聚膦腈的应用前景。
聚膦腈; 生物降解; 橡胶态高分子; 结构设计; 应用
聚膦腈是一类由交替的氮、磷原子以单、双键交替构成主链,有机基团作为侧链通过磷原子连接到主链上的聚合物,通过变换磷原子上的有机基团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性能的聚膦腈高分子材料[1]。聚膦腈高分子的主链虽由交替的氮、磷原子以单、双键交替连接而成,但未形成利于电荷转移的共轭体系,不具备导电或光导电的特性[2]。一般认为在形成σ键后,每一个磷氮结构单元还剩下4个电子,其中2个电子为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另外2个则占据由磷的d轨道和氮的2p轨道杂化而形成的dπ-pπ轨道[3]。但与有机分子不同的是,π键的形成并没有对N-P键的旋转造成障碍,估计是在旋转时磷原子上的5个分散的d轨道可以互相替换的缘故。因此,对称的dπ-pπ轨道体系在每一个磷原子上均形成一个结点,每一个π键都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彼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因此,整个主链也就没有形成长程共轭[4]。这也解释了聚膦腈高分子主链具有很好的柔性。
聚膦腈不仅具有无机主链,在侧链上还有各种取代的具有不同特性的有机基团(单一的或混合的),从而使其兼具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性质。聚膦腈作为一类新型的弱极性的无机橡胶态高分子,在吸附、分离极性和弱极性有机物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5]。首先,线性聚有机膦腈是一类新型无机-有机杂化聚合物,具有一些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类似的性质:主链由无机元素组成,具有很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6]。这些性质有可能使得聚膦腈分子自由转动空间大。线性聚膦腈主链本身具有一定极性,侧基通过旋转较好的P—O键与主链相连,因此,可以保持聚合物链柔顺性的同时能引入更多的侧基,同时氧原子还能提供氢键作用。其次,聚膦腈能够接上多种不同侧基,这相当于在单一组分聚合物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合。聚膦腈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能够很容易地通过引入不同的侧基来调整。这不但有利于找到最合适的基团,而且有助于研究分离机制,以及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因此,聚膦腈作为一类制备改性聚膦腈的特种基元材料,由于其主链的柔韧性以及侧链氯原子的活性,具有分子可设计性强特性,所以通过改变侧基可以赋予聚合物以新的性能,应用于航空航天耐热材料、药剂缓释材料、生物组织工程材料、离子交换膜材料、橡胶弹性材料、光学材料等领域,并具有较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根据取代基的类型,聚膦腈主要分为两类:氨基聚膦腈和烷氧基聚膦腈。氨基聚膦腈是一类数量最多、并被广泛研究的可生物降解的聚膦腈。由于具有很好的降解性,且降解产物无毒等优点,含有氨基酸酯和咪唑取代基的聚膦腈广泛用作生物材料。甘油基聚膦腈是烷氧基取代聚膦腈的代表,用交联剂如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进行交联可合成这类聚合物的水凝胶。葡糖基和甲胺基混合取代聚膦腈同样是易水解聚合物,而以乙醇酸酯或乳酸酯为侧基合成的聚有机膦腈为非晶聚合物,降解速率比相应的聚羟基酸的快。聚膦腈通过表面溶蚀和本体降解两种方式降解,降解速率取决于如下一些因素:键的不稳定性、基材的亲疏水性、降解产物的溶解度、环境的pH值和温度等。
1.1 氨基聚膦腈的降解
研究表明:氨基酸酯聚膦腈的降解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种:(1) 酯单元水解成聚合物键合的氨基酸,羧酸进攻聚合物链上的相邻磷原子,然后与水进一步反应释放出氨基酸,并生成易水解的膦腈,最终降解为磷酸盐和氨。(2) 水的存在使酯对聚合物骨架的进攻更容易,然后水分子和不稳定的P—酯键反应,释放出氨基酸,并生成易水解的膦腈。(3) 水能从磷原子上取代氨基酸酯,生成羟基膦腈,羟基膦腈在水中重排为膦腈,膦腈与水反应生成磷酸盐和氨。实验结果证明氨基酸酯聚膦腈按照这三种机制进行降解,但以哪种机制为主尚不清楚[7]。
聚膦腈的降解也是一种水解过程,主链的水解产物为磷酸盐和氨,呈碱性。聚膦腈的降解主要是侧链水解,当有水敏性侧基存在时,聚合物受腐蚀使水敏性侧基断裂,导致主链上磷—氮键不稳定发生降解,生成磷酸和铵盐,同时释放出侧链基团;而对于含有多种氨基酸乙酯的聚合物,水解反应则是在各种氨基酸酯上同时进行的[8]。
聚膦腈和其它水敏性聚合物一样,聚膦腈的降解速率也由许多因素综合决定的,如键的稳定性、聚合物基质的渗水性、降解产物的溶解性,以及环境温度和pH值等。一些亲水性基团,如氨基酸酯、葡萄糖、甘油、羟基酸酯、咪唑等侧基取代有利于聚合物主链的水解,而一些疏水性基团,如芳氧基、氟代烷氧基、4个碳以上的烷氧基等侧基取代,则不利于聚合物主链的水解。在聚膦腈上同时接入亲水性和疏水性基团,可以通过改变两者的比例来达到控制聚合物水解速率的目的[9]。此外,由于聚膦腈的降解机制为侧链优先降解,因此,聚膦腈的侧基种类和比例都会明显影响聚合物的降解速率。
1.2 烷氧基聚膦腈的降解
由于高分子溶液的特性黏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因此,高分子在水解过程中黏度的变化反映了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图1为聚膦腈在37 ℃、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的黏度降低百分率。由图1可见:聚膦腈在碱性缓冲溶液中的降解速率略快于在酸性缓冲溶液中的,在中性条件下的降解速率最慢。其原因主要是,甘氨酸乙酯和4-丙氧羰苯氧基的酯基在酸、碱的催化下易水解为相应的羧酸或羧酸盐,从而引起聚膦腈骨架的断裂;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不可逆性,使得聚膦腈在碱性缓冲溶液中降解较快,而且由于水解敏感性侧基甘氨酸乙酯的引入,也使所合成的具有3个取代基的聚膦腈比只有2个取代基的聚膦腈易水解[9]。
偶氧苯聚膦腈(PZS)微球在氮气保护下的热降解温度为473 ℃,优于相关文献中报道的偶氮颜料的耐热性能[10]。PZS微球在100~300 ℃约失重4.4%,这归因于PZS微球分子交联结构中,约有一定量的未反应P—Cl键。当温度升高至800 ℃时,约有65%的炭残留量,优于文献中关于六氯环三膦腈和4,4′-二羟基二苯砜缩合得到的微球的有关报道[11],这说明聚膦腈微球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12]。这是由于聚合物中存在大量的三聚膦腈环,耐热性能好,另外还得益于有机分子与无机分子交替形成的交联结构[13-14]。
图1 聚膦腈在降解过程中黏度的变化[9]
2.1 药物控释材料
(1) 以水溶性好的葡萄糖与甲氧乙氧基共取代聚膦腈为基础,通过与二甘醇胺的取代反应,在聚膦腈侧链进一步引入适量伯氨基,用戊二醛进行化学交联后,再加入因伴刀豆球蛋白(ConA)形成对葡萄糖具有响应性的水凝胶。随着释放介质中葡萄糖的质量浓度的交替变化,聚膦腈水凝胶对胰岛素呈脉冲释放的趋势。在0~120 min,当释放介质中葡萄糖的质量浓度为4 mg/mL时,胰岛素的释放速率较快,随浸泡时间延长呈加快趋势;在120~240 min,当介质中的葡萄糖的质量浓度降为1 mg/mL时,胰岛素的释放速率明显减慢;当凝胶再度置于葡萄糖的质量浓度为4 mg/mL的介质中,胰岛素的释放速率又明显上升。此外,可清楚地观察到,当介质中葡萄糖的质量浓度从4 mg/mL变为1mg/mL时,大约30 min几乎检测不到胰岛素的释放,随后才由于凝胶中的水环境,胰岛素缓慢扩散释放出来。这个现象说明:当介质中葡萄糖的质量浓度下降后,处于高度溶胀的凝胶表面的ConA很快又与聚膦腈的葡萄糖侧基结合,使凝胶表面的交联度增加形成了壳层,从而抑制了胰岛素的释放。但随着更多的ConA参与形成物理交联点,凝胶开始收缩,将内部的水分缓慢排除,在这个过程中仍会有胰岛素缓慢释放出来[15]。
(2) 基于聚膦腈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硬模板法简便地制备具有介孔壳层的聚膦腈空心微球,将该微球应用于药物运载,并测试其载药量和缓释性能。聚膦腈空心微球作为药物载体,壳层的介孔结构方便药物进入内部空腔,而在释放时由于材料结构中的白藜芦醇单元以及大量介孔的存在,限制了药物的释放速率,使得药物释放更加平缓,释放周期延长[16]。
聚膦腈空心微球表现出良好的缓释性能,在长达40天后,在 pH值为5.5和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分别有50%和70%的白藜芦醇被释放出来。这一良好的缓释性能与壳层中介孔的存在密切相关。介孔孔道的尺寸效应有效地阻止了药物分子从内部空腔的突释。另一方面,聚膦腈内部存在众多白藜芦醇的活性羟基基团,以及膦腈环中的氮原子都能与白藜芦醇分子形成氢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物的释放速率;而在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释放速率高于pH=5.5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这是由于前者溶液的碱性减弱了微球对白藜芦醇的氢键作用,使得药物释放较在酸性溶液中的更快。
2.2 耐热材料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纳米粒子具有很多优异性能,如低的介电常数,高的耐热性,高的力学强度,优异的光学性能等。将氨丙基异丁基倍半硅氧烷(POSS)溶解在三乙胺的无水四氢呋喃(THF)溶液中,然后将其缓慢加入到无水THF的聚二氯膦腈中,并将反应物搅拌36 h,在室温下冷却至0 ℃。在聚合物溶液中加入由钠和甲醇制备的甲醇钠溶液[17];混合液在0℃下搅拌2 h,再在室温下搅拌48 h,所得的聚膦腈接枝的POS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分解温度上升,模量、氧磁导率增加,可燃性降低。这就使其作为阻燃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3 吸附材料
以亲水性的2,4,6-三氨基嘧啶(TAP)为共聚单体与六氯环三膦腈(HCCP)进行交联反应,原位自组装生成聚膦腈微球。通过HCCP和TAP之间的交替共聚,制备出环交联型聚(环三膦腈-co-三氨基嘧啶)(PTP)微纳米材料,如图2所示。基于粒子表面大量的氨基和嘧啶官能团,对重金属离子和阴离子型有机染料有很好的吸附作用,因此,选择对水体常见的污染物进行吸附测试。另外,由于微球有疏水的磷腈环和嘧啶环以及亲水的氨基和伯氨基官能团,对微球的疏水和亲水性进行探索。
图2 基于有机物吸附机制制备聚膦腈微球的原理图[18]
在聚膦腈微球对阴离子染料刚果红吸附的初期,200 mg/L的刚果红的质量浓度迅速降低,1 h 降至不足40 mg/L,吸附率已达80%以上;之后吸附速率变缓,8 h后溶液中刚果红的质量浓度为2.3 mg/L,吸附率高达98%以上,溶液澄清几乎无颜色,而聚合物则由浅黄色变为红色[18]。
2.4 航天吸波材料
采用共沉淀法在超声波作用下合成粒径为5~10 nm的磁性Fe3O4纳米微粒,表面用少量油酸进行修饰;然后在氮气保护下,以四氢呋喃为溶剂,使用超声波分散Fe3O4纳米微粒,再依次加入六氯环三膦腈、双酚硫、三乙胺,室温下反应一段时间,离心分离出产物,得到磁性聚膦腈纳米管[19],其结构式如图3所示。将一定量的磁性聚膦腈纳米管置于炭化炉中,先通高纯氮气1.5 h,然后以10 ℃/min的升温速率缓慢升温至600 ℃,保温2 h,然后继续升温至1 000 ℃,保温5 h后自然降至室温,去除磁性聚膦腈纳米管中的硫成分,保留膦腈环的纳米管骨架结构,得到黑色的电磁损耗型碳基复合吸波材料,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吸波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图3 磁性聚膦腈纳米管的结构式[19]
在2 GHz~18 GHz的范围内,该磁性聚膦腈纳米管碳化材料具有微波吸收性能。该磁性聚膦腈纳米管碳化材料在14 GHz附近存在着峰值,其最大反射损耗为-14 dB,而且显示了一定的宽频吸收特性。这是因为样品中存在铁氧体,而对于铁氧体而言,磁损耗主要来源于剩余损耗中的自然共振和畴壁共振[20],在电磁波作用下,低频段畴壁移动造成磁导率虚部的变化;在高频段由于电子自旋转动产生了共振峰,因而,样品的磁导率出现了多个波峰,有利于增加材料的磁损耗[21]。另外,对于多相的碳基复合材料而言,介电常数随各成分之间的界面极化和电偶极子取向极化的增大而增大,样品中Fe3O4、Fe和C的存在,增加了复合材料的界面极化对介电常数的贡献,提高了材料对电磁波的电损耗[22]。由此可知:磁性聚膦腈纳米管炭化材料是一种磁损耗型和介电损耗型相结合的吸波材料。相比于铁氧体、金属微粉、钛酸钡、碳化硅、石墨、导电纤维等传统吸波材料存在吸收频带窄、密度大等缺点,合成的新型吸波材料——磁性聚膦腈纳米管碳化材料为管状空心结构,耐高温,具有面密度小、质量轻、吸收频带宽、力学性能强等优点[19],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雷达吸波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2.5 生物组织材料
由于溶液的浓度和环境湿度的影响,得到的聚(甘氨酸乙酯-丙氨酸乙酯)膦腈(PGAP)膜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元素组成也出现了差异。由于多孔结构的形成,在高湿度下得到的膜的表面粗糙度明显高于在低湿度下得到的膜。PGAP-2膜比PGAP-3膜具有更高的粗糙度,则是因为前者用于浇铸的溶液浓度低,在水滴重力和融合作用下,形成的孔更深,并具有更多相对大直径的孔。在高湿度下,水滴在浇铸的PGAP溶液液面的聚集,还有磷原子的迁移,也带动了与其相邻的氮原子向膜表面的富集。因此,在高湿度下得到的PGAP-2和PGAP-3膜,其表面的P/C和N/C比,都显著高于在低湿度下得到的PGAP-1膜,这也正是粗糙的PGAP-2和PGAP-3膜表面水接触角反而低于平整的PGAP-1膜的原因[23]。
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和极性原子在表面的富集,使PGAP膜对蛋白质的吸附量明显增加,这一特性显然有助于促进PGAP膜对细胞的非特异性粘附作用。随着PGAP膜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吸附量的增加,即PGAP-1 综上所述,采用溶液浇铸成膜时,改变环境湿度和溶液浓度,可以获得表面形貌、粗糙度和元素组成不同的聚合物膜。对于聚膦腈膜而言,膜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和极性原子在表面的富集,使膜对蛋白质的吸附能力提高,促进了细胞在膜表面的粘附。而由于细胞在微粗糙表面更容易铺展的特性,使得与接种于相对光滑膜表面的细胞相比,在高粗糙度表面上的细胞增殖速率明显加快。因此,改变溶液浓度和环境湿度是一种简便控制聚合物膜表面性质的方法,可用于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研究。 2.6 电极材料 在惰性气氛下碳化交联聚膦腈纳米管,制备杂原子掺杂的介孔碳纳米管(HMCNTs)。控制碳化温度700 ℃~1 000 ℃,所得碳材料能保持良好的管型形貌,制备的碳纳米管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791.5 m2/g,孔隙率为0.573 cm3/g,以及均一的介孔结构,孔径约为4 nm。炭化后,交联聚膦腈纳米管中包含的N、P、O、S等杂原子仍被保留,且掺杂在碳纳米管的分子结构中[24]。该杂原子掺杂的介孔碳纳米管具有较高的比电容以及较好的高速充放电性。这主要得益于材料的管型形貌以及管壁上的介孔结构,有助于电解液中离子的扩散。 2.7 催化材料 利用硬模板法,以碳纳米管为硬模板,乙腈为溶剂,六氯环三磷腈和 4,4′-二羟基二苯砜为共聚单体,三乙胺为缚酸剂的反应体系中,利用含有三聚膦腈单元的聚膦腈对碳纳米管的非共价键修饰;然后,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在聚膦腈包裹的碳纳米管表面负载金纳米粒子,合成了碳纳米管/聚膦腈/金纳米粒子杂化材料。聚膦腈均匀包裹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其厚度约为20 nm,金纳米粒子粒径均一,平均粒径约为6 nm,在碳纳米管/聚膦腈复合材料的表面分散均匀。聚膦腈中羟基的存在显著提高碳纳米管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而且,由于聚膦腈中含有氮、磷两种元素,有效地提高金纳米粒子在修饰后的碳纳米管表面的分散性[25]。同时,利用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反应验证了杂化材料的催化性能,杂化材料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在催化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8 高分子分离膜 膜分离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节能的分离方法,应用在奶制品工业以及水的脱盐、污水处理、气体分离等领域。聚磷腈高分子以其独特的耐溶剂性和耐高温性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是一类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膜分离材料。以聚磷腈纳米管材料为膜填料,在聚合物中较好地分散,膜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基于聚膦腈纳米管的溶解度参数与乙醇的接近,聚膦腈纳米管引入到聚二甲基硅氧烷中有效提高了乙醇在膜中的溶解、渗透流量和选择性,显示了良好的性能和应用前景。在合成不同聚膦腈纳米管含量的分离膜时,随着其含量提高,膜的选择性和渗透流量先增大,然后基本保持稳定。合成不同尺寸的聚膦腈纳米管和聚膦腈微米球,并分别将它们填充到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中形成复合膜,聚膦腈纳米管的长径比越大,分离性能越好,而纳米管比微米球能更有效地提高分离性能[26]。 聚膦腈微纳米材料不但具有很好的耐溶剂性和热稳定性,而且由于其含有有机组成单元,因此此类纳米管具有对有机物更好的亲和力以及在溶剂中良好的分散能力。在渗透汽化膜中引入膦腈纳米管将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膜的分离性能,同时其还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上的较大优势。综上所述,聚膦腈纳米材料在渗透汽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在该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聚膦腈的主链是一种无机主链,具有耐水、耐溶剂、耐油类和化学药品,还具有阻燃性、光学性好,光热稳定性高等优良性能,聚膦腈纳米材料更是将微纳米材料的高的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等性质与聚膦腈的生物相容性、耐高温性和易于有机修饰的性质相结合,获得了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结合目前聚膦腈研究现状,笔者认为其未来的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聚膦腈纳米材料相对于无机纳米材料具有更良好的亲有机溶剂能力,以及本身结构的可设计性、较低的成本,很可能成为未来重要的一类纳米填料,而这一领域目前还是空白,大量有价值研究亟待开展。今后的工作应集中在聚磷腈纳米材料的官能化以提高对特定有机溶剂的亲和力以及进一步优化复合膜的制备方法以控制纳米材料在膜中的分布。另外,虽然有机纳米材料能提高亲和力,但是与无机纳米材料相比,存在比表面积更小、微孔结构没有无机材料发达等弱点,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进行完善。 (2) 鉴于聚膦腈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合成新的药物运载载体,使其具备更优秀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响应性和靶向性等。在需要的时间,通过外部刺激,如化学刺激(pH值、离子强度),物理刺激(温度、光、电、磁场、超声波、机械应力等),或者通过生物信号,如酶和蛋白质来触发刺激,使药物载体响应,结合材料的靶向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可控性释放。 (3) 聚膦腈类材料具有丰富的氨基和嘧啶官能团,易于与贵金属催化剂进行络合和原位还原。因此,聚膦腈类材料在负载贵金属催化剂进行界面催化领域有着巨大潜力。碳化形成的氮磷掺杂的碳质空心微球和二维片层材料也可作为催化剂的载体应用。 (4) 结合化学结构的特殊性和化学反应的活泼性,采用静电喷雾法、微波法、点击化学法和超临界CO2法等高效合成方式,以提高聚膦腈改性目标物合成产率。 (5) 设计并制备体外细胞培养的可调式电刺激装置,用于电刺激导电聚膦腈材料上细胞的生长。导电聚膦腈材料促进细胞生长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多数研究提出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假说是基于电场刺激效应原理,而对导电聚膦腈材料本身的作用机制很少涉及,所以需从基因水平探讨电刺激促进导电聚膦腈材料上的细胞增殖与分化。 [1] 陈争艳, 颜红侠, 刘天野, 等. 聚膦腈微/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5, 31(10): 185-190. [2] 李慧, 姜美洋, 王求, 等. 基于三蝶烯的微孔聚二胺磷腈[J]. 化学学报, 2015, 83(6):617-622. [3] 宋林花, 王子, 刘会萍, 等. 一种聚磷腈PEMP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5, 27(7): 974-978. [4] 许成强, 胡赢, 孟令杰, 等. 磁场诱导制备超顺磁性Fe3O4/PZS纳米链[J]. 化工新型材料, 2015, 43(4): 111-114. [5] 韩帅元, 岳宝华, 严六明. 基于膦酸基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J]. 物理化学学报, 2014, 29(1): 8-21. [6] 胡赢. 磷腈基功能性复合纳米粒子的构建和应用[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4. [7] 樊建涛. 碱性燃料电池用聚磷腈基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D]. 北京:北京化工大学, 2014. [8] 许成强. 功能性聚磷腈纳米粒子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4. [9] 张青松. 生物可降解导电聚膦腈高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9. [10] 赵宇辰. 含磷腈成分硬组织修复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 北京:北京化工大学, 2014. [11] 周春隆, 马念春. 有机颜料热稳定性的研究(Ⅳ)[J]. 化学工业与工程, 1989, 6(4): 8-17. [12] 付建伟, 王明环, 王旭哲, 等. 高热稳定性聚膦腈亚微米球的室温快速合成[J]. 应用化学, 2011, 28(8): 864-868. [13] 王家蕾. 含双偶氮聚磷腈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 [14] 潘杰, 胡赢, 吴俊, 等. 偶氮苯聚膦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J]. 化工新型材料, 2015, 43(1): 74-76. [15] 王双. 新型磷酸掺杂交联型聚苯并咪唑高温质子交换膜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14. [16] 刘志玲, 张力, 洪挺, 等. 化学交联葡萄糖基取代聚膦腈水凝胶制备和胰岛素释放研究[J]. 高分子学报, 2010, 54(3): 340-346. [17] CHANG Fu-qiang, HUANG Xiao-bin, WEI Hao, et al. Intrinsically fluorescent hollow spheres based on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polyphosphazene material: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in drug release[J]. Materials Letters, 2014, 125 (15): 128-131. [18] 黄小彬,单聪聪,常富强, 等. 一种高度交联的聚磷腈空心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201310577263.4 [P]. 2014-02-05. [19] LI Bin-peng, WANG Chong-guo, WANG Wen, et al.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amorphous carbon/magnetic particle composites[J]. Journal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2, 43(14): 1941-1944. [20] 常富强. 功能性环交联型聚膦腈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4. [21] WANG Peng, WANG Qing-zhao, WANG Jian, et al. Preparation and microwave absorbing properties of polyaniline/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s[J]. Acta Polymerica Sinica, 2006, 48(9): 1100-1105. [22] ZHANG Jian, ZHANG Wen-yan, XI Zheng-ping. Development of stealth radarwave absorbing materials[J].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08,37(4): 504-508. [23] 张小燕, 唐小真. 磁性聚膦腈纳米管碳化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研究[J]. 功能材料, 2013, 44(20): 2963-2966. [24] 蔡晴, 齐兵, 段顺, 等. 表面图案化生物可降解聚膦腈制备及对成骨细胞的黏附[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20: 8757-8761. [25] 陈奎永, 黄小彬, 刘洪, 等. 基于聚膦腈的杂原子掺杂介孔碳纳米管制备及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应用研究: 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7分会:能源纳米科学与技术[C], 2014: 102-103. [26] 王旭哲, 王明环, 陈中辉, 等. 金/聚膦腈/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C], 2013: 431. [27] 黄亚文. 基于聚膦腈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9. 索尔维推出适用于医疗器械的Veradel®HC PESU 全球领先的高性能聚合物材料供应商索尔维特种聚合物近日推出Veradel®HC A-301聚醚砜树脂(PESU)。与市场上其它耐高温、透明的聚合物相比,该医疗级聚合物在高温下依然保持透明度和刚度,且加工性能很好。 按照ISO 10993生物相容性标准对索尔维Veradel®HC A-301 PESU的细胞毒性、刺激性及全身急性毒性进行了测试。这是首款用于医疗器械且可提供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主文档(MAF)记录的PESU聚合物。该材料有望通过USP等级VI测试,从而成为生物制药行业一种优异的候选材料。 Veradel®HC A-301 PESU进一步扩大了包括Radel®聚苯砜(PPSU)和Udel®聚砜(PSU)在内的索尔维透明的砜类聚合物产品库,这些产品已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中充分证明了其优越的性能。索尔维新推的医疗级PESU具有可与Radel®PPSU媲美的耐高温性能,并具有高流动性,非常适用于注塑薄壁件和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部件,其硬度居所有医用级砜类聚合物材料之首。 Veradel®HC A-301 PESU可作为聚醚酰亚胺(PEI)材料的替代材料,其强度、透明度、尺寸稳定性、阻燃性、耐蒸汽灭菌和耐化学灭菌剂的性能可与其它PEI材料相媲美。Veradel®HCA-301 PESU较浅的本色以及高流动性在一些应用中具有优势。 Veradel®HC A-301 PESU应用于医疗诊断设备用外壳、内部结构件、监视器和过滤器械、生物制药加工用产品,如观察孔、快速连接头等。 Biodegradat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Polyphosphazene GAO Wei-chao, KANG Yong (Shaanxi Jintai Chlor-Alkal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Yulin 718100, China) Polyphosphazene is a novel biodegradable polymer with inorganic main chain. It is consisting of alternating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toms with alternating single and double bond. Polyphosphazene has a unique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degradation products of polyphosphazene are phosphoric acid, ammonia, amino acids and ethanol. The degradation model of polyphosphazene is analyzed,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polyphosphazene is forecasted. polyphosphazene; biodegradation; rubbery polymer; structural design; application 高伟超(1989—),男,本科生,从事精细化学品及废水深度处理研究工作 TQ 320.6 A 1009-5993(2016)02-0015-07 2015-11-08)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