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群,符彦姝
(1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影响的实证研究
王超群1,符彦姝2
(1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社交媒体人际交往行为发现,社交媒体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频度与广度,但深度不够,大学生往往把它看作现实人际交往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这一研究发现,较大程度地颠覆了公众对社交媒体会带来“虚拟社交依赖症”的刻板印象。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身体健康、信息安全和生活习惯方面带来新的困扰,高校应引导大学生重视现实人际交往,避免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侵扰。
社交媒体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
2015年2月3日,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1]。全球调研巨头凯度集团(Kantar Group)所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有43.8%的网民是社交媒体用户[2]。近年来,以微信、微博和QQ为代表的社会媒体强势崛起,正日益融入到公众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中来。
根据凯度集团近两年的《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数据发现,2014年社交媒体的核心用户是在大城市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群,2015年90后替代了80后成为了社交媒体用户中最大的年龄组别(37.7%)。而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对真实生活的影响方面,正面的评价比例正在下降。2015年有64.7%的用户表示社交媒体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是正面的,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12.1个百分点[3]。
显然,作为90后的大学生群体是社交媒体的核心用户,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可以折射出中国在此类媒体发展趋势中的表现,故我们以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深度考察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行为,以及社交媒体对现实人际交往所产生的真正影响。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导方法,为丰富对数据的解释,亦采用访谈法和资料文本分析法作为辅助方法。调查问卷以结构性问题为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学科专业、学校所在区域等基本信息;第二,大学生社交媒体的接触情况,包括为什么要使用社交媒体,使用哪些类型的社交媒体,一天内多高频度地使用社交媒体等问题;第三,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基本行为情况,主要包括:社交媒体朋友圈的人员构成、社交媒体在多大程度上渗透到了日常人际交往;第四,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情况,主要包括:社交媒体在哪些方面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哪些方面又造成了新的困扰。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文侧重于描述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行为态度情况与效果评价,并不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
本调查于2015年4月23~26日通过发放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发放问卷25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21份,回收率88.4%。有效样本的大学生学校所在地域来源覆盖中国大陆地区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覆盖比例超过5%的省市依次有:湖南(34.4%)、福建(13.1%)、陕西(11.3%)、山东(8.6%)、海南(7.2%)、北京(5.9%)。
有效样本显示,受访学生的男女比例分别为32.13%和67.87%,受访学生所在年级分布不太均衡,以大三学生居多,所占比例高达71.49%,其次是大二、大一学生,分别占13.57%和11.31%,大四学生仅占3.62%。受访学生在学科分布上,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的是文商类(52.94%)和理工类(28.05%)。
(一)社交媒体的人际交往功能最受大学生青睐
在回答“您选择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92.31%的受访者选择了“与同学朋友或家人保持联系”其次选择“分享资讯和生活趣事”(55.66%),这些比例都超过了“了解最新资讯”(48.42%)这一选项,这意味着人际交往功能已经超过资讯获取功能,一跃成为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最重要的原因。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种类的选择存在明显的喜好偏向,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媒体是微信(89.59%)、QQ(86.43%)和微博(57.92%);其次是贴吧(13.57%)、人人网(6.33%)和豆瓣(4.52%)。此次调查较为意外的发现是,选择使用开心网和BBS媒体的大学生数量为零。可见微信、QQ和微博是最受大学生群体欢迎的社交媒体,大学生很乐意尝试最新问世的社交媒体,对于新兴的社交媒体有着较为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接受能力。
(二)社交媒体取代“面对面”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工具的首选
当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人际交流工具,有42.99%的受访者把“社交媒体”视为首选的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工具,要远远超过其他三种交流方式:面对面(33.03%)、电话(19.91%)和“短信”(4.07%)。同时研究还发现,社交媒体日常使用时间不同的大学生在选择人际交流工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社交媒体日常使用时间越短的大学生,越是倾向于使用“电话”作为最主要的人际交流工具;社交媒体日常使用时间越长的大学生,越是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作为最主要的人际交流工具(见图1)。
图1 社会媒体日常使用时长与最主要人际交流工具的交叉分析
(一)社交媒体只是现实人际交流的辅助工具
既然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人际交流工具,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它作为现实人际交往工具至关重要而不可或缺?调查数据表明,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在面对“在人际交往方面您可以接受没有社交媒体的生活吗”的提问时,竟有63.8%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问题不大,甚至有9.5%的人表示完全可以适应,没有任何问题,只有8.14%的人表示完全不能接受。而且在面对“与亲友交谈、聚餐过程中会去查看社交通讯应用中的消息或新鲜事吗”这一提问时,表示“完全不会查看”或者“偶尔在收到有关自己的消息时才会查看”的受访者人数比例高达81.09%。这两组数据表明,在人际交往方面,大学生目前还没有形成社交媒体高度依赖症,社交媒体远不会代替现实交流形式,更多只是作为现实交流的一种辅助工具而存在。
(二)社交媒体的第一要务是维系情感而非结交新友
作为现实人际交流的辅助工具,社交媒体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呢?调查表明,有76.92%的受访者认为现实中的好友在社交媒体朋友圈占50%以上,其中5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社交媒体中的朋友圈里有80%以上的人是现实中的好友。在关于“你社交媒体朋友圈中的好友包括那些人”的问题回答中,有97.29%的受访者选择了“大、中、小学同学”,其次还有选择“关系亲近的朋友”(91.86%)、“同辈兄弟姐妹”(80.09%)、“父母师长”(66.52%)等。可见,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现实中的好友,第一要务是维系和深化已建立的感情,而不是结交新朋友,拓展人脉。
(三)社交媒体有利于拓展现实人际交往的频度与广度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存在诸多困扰。(见图2)如认为“受表达能力、兴趣爱好、共同话题等主观因素影响,不善于与同学交流”的受访者比例高达45.25%,其他的困扰因素还有“周围同学都忙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彼此交流时间有限”(38.01%)、“不习惯将自己的心事、想法等当面说与同学听,会感到不好意思”(35.75%)、“受外表、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客观条件限制,在同学面前较自卑”(23.08%)以及“与周围同学关系淡漠,缺乏信任,没有可分享心事的真心朋友”(20.81%)。
图2 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所存在的困扰
那么,使用社交媒体的大学生认为这种方式有利于减轻部分困扰。(见图3)76.02%的受访者认为使用社交媒体“有利于自己与以前的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友谊”,有49.32%的人认为“拓展了自己的交际圈”,还有37.56%的人感觉到“减轻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孤独感”,有19%的人认为“帮助自己重建自信,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此外,不容忽视的是,38.91%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能够“帮助自己解决了许多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甚至很多时候比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帮助要来得及时、快速、有效得多。
图3 使用社交媒体产生的积极影响
(四)社交媒体人际交往难以实现深层次情感交流
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给大学生带来的情感体验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有60.35%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上的人际交流“话题通俗简单,容易互动”,有45.7%的人认为“碎片化交流,容易控制”。这就让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82.3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与好友会因为社会媒体上的互动在现实生活中变得更亲近而不是更疏离。但是忧的是,有60.35%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上的人际交流“缺乏深入沟通,难以真正亲密”,还有29.86%的人认为“缺乏真实感和信任感,有时感到孤独”。可能正是在这样浅层次的情感体验环境下,大学生并不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深层次的人际交流,比如面对“如果需要找人倾诉,在社交媒体和现实交流都允许的情况下,您更倾向于选择哪一种”的提问时,有67.42%的受访者选择了“现实交流方式”而不是“社交媒体交流方式”。
(一)要引导大学生重视现实人际交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社交媒体只是现实人际交流的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体现在维系已有情感而不是拓展新的人脉,它有利于扩展人际交往的频度与广度,却在深层次情感交流层面束手无策。因而学校有责任引导大学生充分认清社交媒体人际交往功能的局限性,重塑对现实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并进一步锻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笔者认为,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从“线上线下”两方面齐头并进开展相关教育工作:
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对“社交媒体”人际交往功能的青睐,充分运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交流,帮助大学生分析和解决人际交往难题,传授人际交往技巧。基于话题的私密性,大学生往往会因为感到害羞和尴尬而不愿意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这时候“社交媒体”提供的虚拟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种害羞与尴尬,反而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安排社团活动、演讲比赛、假面舞会、集体采风等,促进大学生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使大学生能够在更加活跃轻松愉快的校园交往中增进情感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二)要避免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侵蚀
此外,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尽管社交媒体远不能取代现实交流形式,但是大学生却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消耗在了社交媒体上,以至于严重影响到原有的生活习惯。有61.33%的受访者表示每天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上超过两个小时,其中超过了三个小时的人数比例接近40%。更有高达47.96%的受访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社交媒体的数量超过4~6种,甚至有14.0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使用过7种以上的社交媒体。这些数据表明,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已经开始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这也意味着,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新的困扰,在回答“使用社交媒体给您造成了哪些困扰”这一问题时,60.18%的受访者担心“影响健康(视力、睡眠时间等)”,48.87%的人担心“个人信息安全、隐私安全缺乏保障”,46.15%的人觉得自己“难以抵制社交网络的诱惑,无法专心完成当前学习任务,打乱原有生活节奏”。这些比例要高于对现实人际交往负面影响的比例,如认为“过度依赖网络社交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减少了与朋友家人的交流”的人数比例占45.7%,而认为“虚拟角色的多样化加剧了现实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危机”和“虚拟社交让自己倍感空虚,人也变得浮躁起来”的人数比例分别只有25.34%和20.36%。这表明,相较于社交媒体对现实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而言,大学生们更担心的是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对身体健康、信息安全和生活习惯方面带来的困扰。
有鉴于此,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必要时制订强制性的社交媒体使用制度,以纠正大学生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比如打造“无手机课堂”,充分控制课堂上的手机使用情况;晚上就寝后分时间段断网,打破大学生现有的社交媒体使用规律;组织开展“无手机日”“无WIFI日”“无网络日”等活动,让大学生体会重返传统媒体时代的校园生活等等。
此次调查从新的角度较大程度地颠覆了公众对于社交媒体的刻板印象。之前的相关研究流露出较深对社交媒体的“信任度缺失”和“虚拟社交依赖症”的担心。如黄少华指出社交网络的间接性与匿名性会带来“信任感的降低”问题[4];马倩和裴旭发现有一部分网民十分热衷于角色扮演和性格转化,有46%的男性网民承认自己曾经在网络上冒充过“淑女”[5];而2010年开心网断网三小时导致六成网民郁闷的新闻事件让人们一时间陷入到对“虚拟社交依赖症”的巨大恐慌之中[6]。
但是此次调查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媒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些担心正在慢慢褪去。关于信任问题,只有25.34%的受访者认为“虚拟网络会加剧信任危机”,并且有高达67.42%的受访者坚信“自己在生活中和社交媒体上呈现出的自我形象”差异很小,还有15.38%的人坚持认为两者没有任何差异。关于虚拟社交依赖症问题,只有8.14%的人表示完全不能接受没有社交媒体的生活,相对有高达63.8%的受访者表示基本可以接受,甚至有9.5%的人表示完全可以适应没有社交媒体的生活,没有任何问题。
这样的调查结果其实与大学生所青睐的社交媒体类型息息相关。不同的社交媒体类型因其差异化的互动特点而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社交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沟通型社交模式,即社交媒体中以维系人际关系为主要目的并期望达到该效果的一种社交行为方式,主要代表有QQ、微信和陌陌等。这一类社交媒体即时沟通功能强大,注重点对点的实时沟通,是以熟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交圈,具有较强的关系壁垒,陌生人很难融入关系内部。二是信息型社交模式,即是社交媒体中期望通过获取信息来实现自我的一种社交行为,主要代表有新浪微博、豆瓣网等。这一类社交媒体注重的是信息的创造、选择和利用,满足主体的求知欲,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主体对陌生人具有较大的包容心态,关系圈较为开放,关系壁垒较弱。三是娱乐型社交模式,即社交媒体中通过游戏娱乐互动来实现与家人、朋友、同学、同事之间人际交往的一种社交行为,主要代表有开心网等。这一类社交媒体通过“熟人的熟人”产生人际间的聚合,关系圈的开放度介乎沟通型和信息型社交模式之间。
通过调查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类型的选择,反映出他们首选沟通型社交媒体,其次是信息性社交媒体,而摒弃了娱乐型社交媒体。
首先,沟通型社交媒体是对现实熟人社会交往的一种有益补充,大部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朋友圈的好友以现实中的好友居多(5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社交媒体中的朋友圈里有80%以上的人是现实中的好友),所以基本上不存在信任危机问题。它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创造了虚拟性、平等性、自由性和便捷性的空间,得到大学生的追捧,尤其对于那些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具有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来满足或弥补现实人际交往的缺陷。
其次,网络社交依赖症现象主要出现在娱乐型社交媒体中,开心网通过交友、集体游戏、释放压力等方式满足了赤裸裸的现实人际交往需求,表面上看似减少了孤独感,但其所培植的自恋、自尊、乐趣是虚幻的,只是现实压抑情感的宣泄,其实质却进一步加深了自我的心理封闭。而大学生集体对开心网这种社交模式的果断摈弃,以及在当需要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时,有67.42%的受访者会毫不犹豫选择“现实交流方式”而不是“社交媒体交流方式”,这足以表明大学生头脑足够清醒,意识到了社交媒体在实现深度人际交往方面的局限性,相信现实交流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最后,在我们乐观地看到社交媒体对于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其实是利大于弊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忽视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新问题,即在身体健康、信息安全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困扰。所以目前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规范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问题上。社交媒体产品的开发者与运营商要肩负起重任,可以通过软性的防沉迷方式,如提醒使用时间累积,让使用主体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有清晰的概念,从而更合理地规划使用。管理部门也可从适度使用的角度出发,对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管理制定具体可行的控制措施。总之,将防沉迷与社交媒体结合起来,可引导使用主体更合理地使用社交媒体,还能体现社交媒体运营商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交媒体的品牌文化。
(在本研究的问卷调査和数据处理环节中,陈慧敏、陈尾娇、康佳丽、魏静莹同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向他们致谢。)
[1]中国网信网.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5-02-03.
[2] 凯度.2014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EB/OL]. http://www.docin.com/p-821525748.html,2014-3-8.
[3] 凯度.2015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327446.html,2015-2-4.
[4] 黄少华.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J].社会科学研究,2002(4):93-97.
[5] 马倩,裴旭.青少年网上交往特点及所存在问题的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0(3):29-33.
[6] 开心网断网六成人郁闷需提防虚拟社交依赖症[EB/OL].http://sh.sina.com.cn/news/h/2010-09-03/0803155047.html,2010-9-03.
(责任编辑:刘宇)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s of College Students Realist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from Social Media
WANG Chaoqun1, FU Yanshu2
(1CollegeofHumanity,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gtan,Hunan411201,China;2CollegeofHumanitiesandCommunications,HainanUniversity,Haikou,Hainan570228,China)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ocial media interpersonal behavior,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social media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equency and breadth of the re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but it is not enough, because college students tend to put it as a useful supplement to the reali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stead of a substitute. The study result turned the stereotype of “virtual social dependence” which can be bringing by social media. But new problems caused by social media about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living habits cannot be ignored, s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li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avoid harassment social media on the daily life of students.
social media;college students;real interpersonal communcation
2016-04-07
2014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4YBA160)、2014年湖南科技大学博士基金项目(E51317)和2014年湖南科技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31425)。
王超群(1982-),女,汉族,湖南郴州人,新闻学博士后,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实务。符彦姝(1995-),女,苗族,湖南湘潭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广告学网络传播专业2013级本科生。
G645
A
1005-5843(2016)09-0104-06
10.13980/j.cnki.xdjykx.2016.0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