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华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天津 300270
医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路径研究
邵 华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天津 300270
利他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体现,与医学发展历程相生相伴,是中华医德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也同样是医学生培养教育过程中应该予以高度关注的行为。本研究以医学生利他行为现状调查为切入点,从树立远大理想,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积极情绪,提升共情能力;夯实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构建和谐校园,树立利他榜样四个方面来培养医学生利他行为。
医学生;利他行为;培养
“医者仁心”,古今中外,利他、助人的伦理思想,都与医学发展历程相生相伴。所谓医者,唯兼具“术”与“德”,才能促进医学科学的健康发展,理顺医患关系,构建和谐医疗环境。医学院校,作为未来医生的培养殿堂,学生利他精神的熏陶,利他行为的养成,责无旁贷地需列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点内容。
利他行为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应有美德之一,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有益于他人与社会,不以任何金钱、名誉、声望为目的的行为,甚至其行为还可能带来时间、经济等方面的损失。对医务工作者而言,利他行为的涵义,早在公元前400年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予以了最透彻、专业地诠释。那么如今医学生们的利他行为状况如何,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尝试找寻激发和维持医学生利他行为的途径,以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
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市某医科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210人,学生来源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95.2%。
(二)研究工具
问卷以Rushton编制,汤舒俊等修订的《利他人格自陈量表》为基础,进行修订,共15题。描述了15种生活中可能发生利他行为的情境,要求受试者根据实际发生情况,以1(从不)至5(很经常)进行选择,分值越高,利他行为发生率越高。量表信度、效度水平均达到统计要求。
(一)利他行为总体状况
利他行为量表总分为75分,在研究中利他行为总分的平均分为50.35,标准差为0.64,超过理论均值(37.5),利他总体水平较好。但被试间的利他行为分差较大,最高分值为69分,最低为24分,两者得分相差达45分。
表2.1 医学生利他行为总体情况
在量表中所列的15个利他情境中,13个情境得分的平均分高于项目的理论中值(2.5),总体水平良好,最高一项情境的平均分值为4.21,情境得分低于理论中值的2 项,最低项分值为1.43,分数差值较大。
(二)利他行为的性别差异分析
不同性别大学生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中,男女生总体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医学生男女生之间的利他行为没有差异。
表2.2 医学生利他行为性别差异t检验结果
医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当他们选择医学专业之后,便被人们赋予了较同龄人更多的角色期望——未来的白衣天使,而且他们在学业中,将以实习生的身份直接参与到医院的实际工作中,故而他们的利他水平就更为人们所关注和期待。
在本调查中医学生总体利他水平良好,利他总分超过理论均值水平,且男女生间不存在差异。调查选取的15个日常生活情境中,13个项目平均分值高于理论均值的分数。其中在曾经帮助他人提东西,在拥挤的车上让座等4项中,平均分超过了4分。这与人们的期望相符,大多数医学生不负众望,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能够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展现利他助人的方面,符合人们对医学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期望。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还有部分学生现状差强人意。在本研究中,利他总分极值相差45分之多。究其原因,可能存在个体人格成长中的差异问题,有些学生在成长中,由于家庭结构、养育模式、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导致过于自我中心、社会化程度欠缺。其次,存在价值取向的问题,某些人选择医学只是作为一种职业,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而对于医者的责任,医学行业所必须的利他、奉献要求,考虑甚少。同时,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在情绪调控、人际沟通方面有所欠缺,不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够真正学会理解他人,以导致现实人际交往中问题不断。两项低分值情境为曾经献血与做志愿者,对于这两项内容,虽然受学生年龄、身体条件、人生阅历等因素的局限,但也不可否认地显露出我们学校教育目标中的短板,这也将是今后学生日常教育中关注及引导重点所在。
针对以上情状,及社会对于培养德高医萃合格医学人才的期望,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有必要利用现有学校资源,整合家庭、社会力量,强化医学生的利他精神,激发、引领医学生的利他行为。
(一)树立远大理想,增强职业责任感
医学是一门与生命相关的学科,“人命至贵,人命至重”的理念流传千年,需要医学生以拯救生命为已任。故而,医学生需要有自身的职业信念,有理性的价值判断,才能够在未来工作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助人、利他为行为。
教学设计方面,优化课程设置,将心理健康、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内容整合,建构大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将助人、利他内容置于教学计划之中,让医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接受相关理念,逐渐了解其中涵义,在思想上形成认同,点滴内化进心灵中,最终得以体现在行动上。
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方面,强化实效性,让学生切实理解医学未来职业的责任与要求,帮助学生选择好适合的人生道路。“非其人勿教”,选择那些个性、能力与医学工作相符合,且有奉献、利他精神,有职业责任感的同学加以培养,帮助那些不适合的同学做好转型发展,无论于医学事业还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而言,均可谓更优结果。
面对目前医疗过程中不良因素的存在,媒体间屡屡负性事件的报导,这些涉世未深的医学生们难免会无所事从。对此可以利用课堂内外组织一系列针对性的主题报告会、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们针对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矛盾予以讨论,激浊扬清,做出正确的选择。希望其将来既不沦为不良现象中的一员,也不陷入"旁观者效应"的误区。
(二)培养积极情绪,提升共情能力
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在危急时刻,时刻保持的积极、理性情绪,才能更好地激发利他行为。在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后活动中,突出情绪相关内容的教学与训练,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以适合的方式正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妥善处理不良情绪,让个体保持在一个稳定正向的情绪体验状态之中,从而更有利于利他行为的产生。
共情能力,是每个医学生应有的医德情感之一。在校园活动中,结合医学专业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深入到医院、敬老院等医学相关单位,让学生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逐步接触那些生活中的弱者,学会从更多的视角看待生命,体味人生的脆弱与坚强,感悟生命间彼此影响与交融,增加利他助人的责任。
(三)夯实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
利他者越是对于所处情境有所专长时,越可能激发出自身的责任感。对于医学生而言,培养他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精湛的操作水平,无疑有利于增加他们的利他行为的养成。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既要保证讲授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可以尝试将临床技能实践课程纳入教学大纲中来,保证技能操作训练的落实。课程要根据学生程度逐步深入,使学生从简单的生活急救常识的应用,到专业设备的使用,循序渐进。这样,当学生面临某些诸如急性心肌梗塞、意外创伤、溺水等突发事件时,有相应的医学专长与能力应对,以自己的利他选择去改变另一生命的轨迹。
(四)构建和谐校园,树立利他榜样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我们医学传统中的“仁爱”原则同根同源,和谐校园的构建为利他行为养成提供了一片精神沃土。在友爱的氛围下,学生们心态更为平和、理性,更易激发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的利他行为。
榜样的成长轨迹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完善高效的校园奖励制度,更加有利于利他榜样的树立。当人们在为他人提供帮助之后,心中常激发出某种内在的愉悦、自豪与满足感,如果能够在此时予以及时奖励,无疑强化了这种积极体验,这也是利他行为的内在报偿的一部分。这种及时奖励既可以促进利他者自身的行为,也会对周边同学有着替代强化的作用,将激励他们在遇到类似境遇之刻做出同样选择。久之,这种行为或观念便会逐渐内化到学生心灵中,成为他们今后行动的标准。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既是开启医学生们职业人生的第一句话,也将是伴随他们所做出的职业选择而肩负的终极使命。“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理念,利他行为的培养,将是医学生未来在职业发展的基础,是构建和谐医疗环境的现实保障。
[1]张金钟,王晓燕.医学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1-30.
[2]汤舒俊,舒博,张文渊.《利他人格自陈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J].长江大学学报,2015,38(7):87-89.
邵华,1972年11月生人,女,汉族,天津市人,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助教,中级政工师,硕士研究生,应用心理学。